“治未病”思想在痛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10-17陈如珍张志明卓艳燕吴宽裕赵钟文王婷婷陈海明王捷阳张益哲
陈如珍+张志明+卓艳燕+吴宽裕+赵钟文+王婷婷+陈海明+王捷阳+张益哲
【摘 要】目的:研究“治未病”思想在痛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向患者宣教中医“治未病”思想,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尿酸水平、痛风复发次数。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较对照组好,痛风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痛风患者中有利于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复发次数。
【关键词】 痛风;治未病;健康教育;血尿酸;效果分析
痛风(gout)是人体内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增高的一类代谢性疾病,可在各部位形成痛风石,造成关节功能障碍畸形,甚至发展成痛风性肾病。若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不佳,疾病易复发[1]。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是导致痛风发生和血尿酸水平升高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改变,痛风患者的人数日渐增多[2]。目前还没有完全根治痛风的方法,因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痛风的相关知识并积极主动参与防治过程,对于提高患者防护意识、降低复發率以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3]。“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作用明显[4],在护理实践中可用于指导痛风患者预防、治疗和康复。本院护士在护理时,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痛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27例,女3例;年龄28~50岁,平均(41.30±1.36)岁;病程5~36个月,平均(28.70±1.73)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4例;年龄28~50岁,平均(39.97±1.38)岁;病程3~36个月,平均(27.87±2.04)个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痛风性关节炎分类标准[5]。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近3个月未接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治疗;④患者自愿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精神病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③合并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方 法
2.1 干预方法 2组患者均依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6],症状缓解后(≥2周)开始选用苯溴马隆(初始剂量50 mg,每日1次)进行降尿酸治疗,给药初期合用秋水仙碱。2组患者均由护士进行健康教育。
2.1.1 对照组 ①评估:调查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饮食结构、用药依从性、对痛风知识的了解情况及掌握程度。调查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尽量使患者主动配合并自愿参与研究。认真审核并记录调查得到的结果,整理保存。②健康教育: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对患者进行痛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每月至少1次,发放健康宣传教育册。③在本院制作宣传栏、宣传海报,发行健康教育手册。④每月电话随访患者1次,持续随访12个月,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反馈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健康教育内容补充和完善。
2.1.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健康教育的基础 上对患者宣教中医“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理念,持续干预12个月。
①未病先防:痛风发作前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血尿酸高为痛风发生的预兆。因此,在痛风发作前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痛风知识教育,使其了解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发作后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此期主要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及调整饮食结构来控制血尿酸水平。一方面是要戒酒,少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如虾、蟹、动物内脏和菠菜、豆类等,平时可多喝水或多食含碱性物质促进尿酸排泄;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切忌暴饮暴食,避免营养过剩及肥胖,保持理想体重。定期复查血尿酸,尽量让患者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达标范围内,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②已病早治:及时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告知患者痛风临床表现及治疗相关事项,并说明痛风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使其配合医生全面系统规范治疗,按时按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降尿酸药物,以减轻患者疼痛。安抚患者情绪,使其配合治疗。③既病防变:急性痛风缓解后常在一年内反复发作,发作间隔为间歇期,在间歇期一般无临床症状,患者不适感较轻。如果患者控制不当,发作频繁间歇期变短将发展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导致关节肿胀畸形,形成痛风石,严重者可发展为痛风性肾病。每个月电话随访2次,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让患者对疾病发展有所认知,使患者主动控制自己的病情,坚持治疗,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维持血尿酸水平在达标范围内。
2.2 评价方法 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6,12个月的血尿酸水平,干预12个月内痛风复发次数,同时选用本院痛风专科制订的痛风知识测评卷(见表1),对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后分别进行痛风知识评测。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2组痛风每年发作次数比较 在干预12个月内,试验组痛风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2 2组患者痛风知识得分比较 2组患者被干预后痛风知识掌握水平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患者干预12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endprint
3.3 2组不同干预时间血尿酸水平比较 干预12个月后,2组血尿酸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试验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4 讨 论
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代谢性疾病,很容易发展为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但是大部分患者没有痛风防治意识,在疾病发生前对血尿酸毫无概念,不能及时发现血尿酸异常,提早进行防治。患者往往等到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因剧烈疼痛才就诊,此时已经延缓了治疗时间,更有甚者,等到出现多种并发症才到医院治疗。在痛风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缺乏痛风相关知识,通常依从性很低,血尿酸水平下降,关节疼痛缓解就不再坚持治疗,等再次复发才会重新治疗,此时往往伴有并发症,疾病加重。因此,对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对痛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管理率、治疗率、血尿酸水平控制率分别从教育前的26.89%、68.99%、57.16%提高到教育后的94.78%、83.54%、97.08%。痛风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与痛风患者的管理率、治疗率和血尿酸控制率呈正相关[7]。本研究結果显示,2组患者被干预后痛风知识掌握水平高于被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因此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痛风防治。当然痛风健康教育及评分标准如果引入“高尿酸血症的分层治疗、医护共同制订治未病策略、痛风基础治疗知识”等更细致的内容可能会更有利于痛风的防治。本研究在进行调查和健康教育时都提到对生活方式的指导,主要是坚持低嘌呤饮食,从源头上控制高嘌呤的摄入,急性期切忌暴饮暴食,坚持多喝水,有利于尿酸排出;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痛风患者治疗有显著影响,每一个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可能给健康埋下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8]。患者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清楚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有促进作用。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精髓学说,尤其是对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9],从被动治疗提高到主动预防。早在夏商时期,人类就已经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且摸索出一些自己的经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处“治未病”指的是重在预防;《难经》中也有提到。简言之,治未病包括量方面内容,即未病先防、既病早治[10]。从古至今,“治未病”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慢性病的防治,并且取得显著成效,其与西医临床医学的三级预防有共同之处。痛风的一级预防:是针对易发痛风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预防对象是有痛风家族史的直系亲属、体力活动少、嗜酒、营养过剩和肥胖,以及体检发现血尿酸水平偏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发生痛风的患者做到早诊断,并及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及发生并发症。痛风的三级预防:主要是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1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90%的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属于尿酸排泄不良型[5]。因此,在本研究中降尿酸药物治疗方面为减少不同药物对试验的影响,选择单一药物苯溴马隆进行降尿酸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干预12个月后血尿酸水平控制较对照组好,12个月内痛风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痛风患者,有利于控制血尿酸水平,进而降低痛风的复发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总而言之,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对痛风患者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痛风知识了解程度,有利于控制尿酸水平,降低痛风复发次数。在临床上,“治未病”思想在痛风治疗中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医护工作者可用此思想来指导痛风患者,起到更好地预防治疗、康复作用。
5 参考文献
[1] 王东海,侯德才.中医外治痛风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8):117-118.
[2] 池顺智.痛风的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3] 顾丰艳.健康教育路径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6,42(3):362-363.
[4] 张慧静,张翼宙.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体质在慢性泄泻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3):134-136.
[5] 伍沪生.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3):178-181.
[6]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1):913-920.
[7] 卢丽琴,卢洪敏.痛风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51-52.
[8] 张琪.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的中医健康管理在血脂异常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9] 程羽,孙增坤,袁萌,等.基于治未病思想探索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3993-3995.
[10] 胡卫东.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08.
[11] 吴国隆.“痛风”的三级预防[J].现代养生,2005(9):19-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