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之隐匿在双厂巷中的老武汉工业记忆
2017-10-17侯红志
侯红志
文化走笔
“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之隐匿在双厂巷中的老武汉工业记忆
侯红志
【编者按】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现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汉口开埠外商投资建厂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发达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武汉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2011年,武汉市启动了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至今已公布工业遗产95处。近日,武汉市从95处工业遗存中遴选出27处,作为首批工业遗产正式目录,这是我市首次专项保存城市工业的记忆链条。
为彰显城市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笔者于2006年起陆续走访调查各工业遗产旧址,采访相关人员,获得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创作出“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文章。本刊将陆续刊载这些文章,以飨读者。
在武汉的工业遗产中,有部分老工厂在解放后一直延续着它的生产功能,为武汉现代工业的发展贡献了它的光和热。随着城市工业生产格局的变迁,城中区的老工厂逐渐退出了生产领域,这些工业遗址面临拆迁或者保护两种选择。
武汉化工厂的老洋房
在汉口城区,许多老巷道和老地名已是徒有虚名,很多时候,当你循着这些老地名寻踪而至却容颜已改,双厂巷则不同。
双厂巷地处硚口区仁寿路,住在附近的老武汉们一提起它,便指着巷道一侧武汉化工厂院墙边的小洋房说事儿。这时,他们脸上总是泛起一股薄薄的“历史烟云”,显得矜持而神秘。但你若问得仔细点,他们却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双厂巷到底因何而得名?双厂巷里隐匿着老武汉怎样的工业记忆呢?
2011年5月31日,地处硚口区仁寿路134号的武汉化工厂宣布破产,厂区内的喧嚣顿时沉寂下来。多年来,武汉的史学研究发烧友们就曾注意到了双厂巷里这座与周围建筑大相径庭的小洋房,此时走进厂区,不免有些吃惊。原来,厂区里的洋房并非一幢,而是六幢。在紧挨大门两侧的绿树掩映中,是两幢相对而立,形制相同的两层办公楼,一幢是厂办楼,一幢是党办楼。这些楼房设计考究,内有雕花木质楼梯,木地板,办公室屋顶装有花式浮雕天花板,内空高,宽敞、明亮。在厂区内,三幢与办公楼风格相近似的车间顶部装有丛贯屋脊的气窗,红砖外墙,大门上方还留有极具欧式风格的大弧度铁质电灯杆。看着这些锈迹斑驳的构件,令人唏嘘,它们是怎么逃过了“文革”“破四旧”运动的?
武汉化工厂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解放后,它为日用化工行业作出过巨大贡献,这里生产的青龙牌肥皂曾进入武汉的千家万户,陪伴市民们走过了60多年。2011年,工厂破产后,职工或退休,或拿到补偿另谋职业,厂区一下空旷了许多,使得这些洋房子更加显眼。那么,这些洋房是谁建的?是什么时候建的?它们在武汉的工业发展史上曾扮演过什么角色呢?
武汉化工厂的留守人员表示,这个厂子是解放后由几个厂子合并而来,因而他们实在不知道这老房子的过去。有位年纪稍大的原厂干部说:“听人说,这里过去好像是法国人开的酒厂,详细情况就不清楚了”。
武汉老市民徐望生先生给作者提供了一张《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这张图出版于1930年左右,图上标明,在靠近硚口锅厂台附近的双厂巷巷道两侧有两个厂,从仁寿路方向进来,右侧是阜成扎石练灰厂,左侧的康成酒厂便是现在的武汉化工厂。这份地图显示的信息,与这位原厂干部的说法似乎有某种联系,康成酒厂到底是个什么厂呢?
打量这些洋房,从室内的天花、栏柱,到室外的山花、窗楣、窗台、柱子,勒角等,无不与汉口法租界洋房相似,尤其它的屋檐花饰和较浅的铁皮天沟,最具法租界建筑特点。这些似乎要将康成酒厂的线索引向当年汉口开埠后的殖民时期,引向当年在汉的法国人,康成酒厂到底是不是法国人开的?
发现康成酒厂
2011年时,在网上收索“康成酒厂”关键词,找不到厂子的属性,开办时间等关键信息,但是在传统史料中,康成酒厂还是留下了它的印迹。
《武汉通史》晚清卷(下)记载:
1913年,康成酒厂位于汉口仁寿路,建有2层砖木结构厂房、办公楼、宿舍等,1913年由康生记营造厂承建。
从辛亥革命前的1873年至1938年,法国人在武汉开设的工厂有19家。
《武汉租界志》记载:
辛亥革命前法商在汉工厂:
公兴蛋厂1893年制造蛋白蛋黄
亨达利有色金属公司1899年
康成酒厂1910年,资本350000两,制造酒类及食品
康成造酒厂有办公楼、车间、职工宿舍
武汉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硚口史话》:
宣统二年(1910年),法国商人比格在双厂巷地段(今武汉化工厂厂址)开办康成酒厂,改变中国糟坊手工酿酒的传统办法,用机器酿制果子酒、汾酒等中西名酒和火酒(酒精)出售。后因成本高,亏损过巨,于民国十年(1921年)停办。民国十七年(1928年),商人方少岩租赁康成酒厂厂房及设备,生产酒精、汾酒,开业两年后,因无法维持生产而停业。
2013年,民间文史研究者彭翔华给作者提供了一份影印资料:
《汉口商业一览》登载的康成酒厂广告,该广告有“汉口总厂经理方少岩”字样,出版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
解读该资料日期、文字可界定:康成酒厂并非停办于1921年,商人方少岩也并非1928年才租赁该厂,而是在1926年,方少岩便以康成酒厂名义生产果子露、各种酒类和酒精等产品。
综上所述,武汉化工厂内的这片法式办公楼、车间、职工宿舍建筑,就是上世纪初(《武汉通史》确定为1913年,《武汉租界志》《硚口史话》为1910年)法国商人建造的康成酒厂。
武汉化工厂行政办公楼,原康城酒厂的法式洋房保存十分完整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刊载的康成酒厂广告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汉口成为十个新辟的通商口岸之一。1896年6月,中法双方签订《汉口法租界地条约》,在汉口划定法租界。从1896年法租界设立,到1946年正式移交给中国方面,50年间,法商在汉口办了大批工厂。
据《武汉租界志》1873—1938年外资在汉工厂分类统计表载:
法国在汉开办工厂达19家,涉及资金、矿砂、建材、蛋品、制酒、澄油、肠衣、净皮、芝麻、打包。
当年,在汉外资工厂中,仅有法商开办了两家酒厂;
康成造酒厂很有可能是当年法商在汉留存至今的唯一旧址;
康成造酒厂无疑是武汉开埠后留存至今的珍贵工业遗产。
当年在汉外资工厂中,法商开办的酒厂也成了武汉制酒业的基础,在武汉黄鹤楼酒的推介中,就有提到:“1933年,康成造酒厂和协康汾酒厂被列入《近代中国实业通志》中,为全国名酒厂”等等。
从康成酒厂到武汉化工厂
武汉解放后,康成酒厂转身为武汉化工厂,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它经历了民国年间、武汉沦陷时期、日本投降后至武汉解放时期,记录了武汉化工工业历史延续的脉络。
据《硚口史话》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商林彰义购买康成酒厂,开办林大酒精厂,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湖北建设厅接收,组成汉口酒精厂,生产酒精、肥皂。又据《武汉市志,工业志》记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建设厅接收日人开办的林大酒精厂(即原康成酒厂),第一工业株式会社汉口工厂(即原太平洋肥皂厂)以及大二,出光酒精厂,金龙,三民肥皂厂,组成湖北省汉口酒精厂,1946年改名为汉口化工厂、1948年改名为湖北省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厂、1949年改名为武汉化工厂。1956—1958年,又先后将华中,天伦和祥泰等肥皂厂,汉昌和新康化工厂的设备和部分职工并入。由此看来,1949年武汉解放后,武汉化工厂由解放前的林大酒精厂等六个工厂合并改名而来。
2013年,笔者又获得一幅摄于1949年的武汉化工厂老照片,这是解放初期,武汉化工厂工会成立时的职工合影照,照片题字为“武汉化工厂工会成立全体会员合影·1949年11月1日”,这个日期是在武汉解放约半年后。照片题字显示,武汉化工厂的名称的确出现于武汉解放后的1949年。而且,这张照片还提供了另一个信息,在当年工会会员合影的车间楼房顶部,墙面上的“汉口酒精厂”清晰可见,从而也记录了解放前的另一段历史。现在,这座车间建筑还存在,但由于墙面被改造,字迹已经被除掉。
1949年11月武汉化工厂工会成立
康成酒厂魅影犹存
2011年破产前,武汉化工厂有职工1800多人,拥有青龙、红山、金钟、警钟、天伦、皂霸肥皂,厚朴牙膏等多种产品,工厂破厂后,民营企业武汉天伦化工有限公司承接了原武汉化工厂的制皂技术,原厂许多管理、技术人员是这个企业的主要力量,这个厂的主要产品起名“清侬”牌肥皂,与“青龙”一字之差,带有追忆和怀旧意味。据该厂职工黄忠新介绍,当年,工厂生产最火热时,前来进货的各路客商沿着厂大门前的仁寿路排出二、三百米远。黄师傅退休后,在原厂附近开了个门市部,继续从事肥皂的批发零售,他所经营肥皂主要是原武汉化工厂的品牌,他说,厂里很多人现在已知道厂子过去的历史,大家希望旧址能保存下来,因为这里也有过他们劳动的汗水和记忆。
康成酒厂旧址被发现后,网络上出现大量图文并茂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该厂历史。武汉晚报、长江商报等传媒,也对康成酒厂旧址现状进行了报道,并呼吁政府予以保护。2012年5月,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征集武汉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本文作者和武汉市民刘宝森、王炎生先生等一起,向该机构提供了康成酒厂旧址的详细资料,提请列于保护名单。2012年12月,硚口区政协委员递交“将原法商康成酒厂纳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建议案,引起市区两级关注。
目前,在武汉城区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工业遗产旧址已经十分稀缺,尤其保存得如此完好的旧址十分稀少,康成酒厂旧址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沿革,属于工业遗产保护范畴重要而珍贵的内容,对研究武汉工业发展沿革具有珍贵的保存及研究价值。
现在,武汉化工厂厂区归属于武汉市国资委,由硚口区土地储备中心代为监管。2015年12月,文史研究者在武汉化工厂采访时获知,厂区内的拆迁已全部停止,现有六处康成酒厂时期建筑已得以保留。据悉,现在该厂区不断有社会学者、教师、投资商及法国方面人士参观、考察,这一处武汉市珍贵的工业遗产旧址,正受到社会严重关注。
(作者原系武汉广播电视台记者)
责任编辑 温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