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科技到体育竞技,文化节目有多少种变异形态?

2017-10-17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9期
关键词:类节目综艺家风

夕 缶

从教育科技到体育竞技,文化节目有多少种变异形态?

夕 缶

《我是未来》

在年初的一些政策指引下,今年下半年的综艺节目市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虽然明星真人秀依然是收视率、网播量以及热门话题的宠儿,但不容忽视的是,更多的电视台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了类文化节目上。

之所以说是类文化节目,是因为这些节目和大家之前了解的文化节目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不同,可能是受到了《朗读者》节目形态的启发,大家开始发现其实文化节目涵盖的领域可以非常广泛,不再仅仅限于诗词歌赋,可以面向文体科教全面发展。于是大家看到,现在的综艺节目出现了以下几类:科技类、故事类、曲艺杂谈类、家风类、读书类、体育类……而更值得欣慰的是,在新出现的这些类节目中明星果然不再是节目的台柱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走上了荧屏,成为了真正的主角。

科技类节目:受众兴趣点偏低,节目依然小众

近期走入观众视线的科技类节目就有五档:央视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第二季、《机智过人》;央视二套《未来架构师》;湖南卫视《我是未来》、深圳卫视《极客智造》等。

这五档节目中声量最大的要数《我是未来》,湖南卫视在营销上更是花了大手笔,前期宣传的时候就打出了霍金、杨振宁的旗号,吸了一波儿期待粉。

然而,霍金并没有在大家的期待中出现,90几岁的老爷子杨振宁也并没有成为《我是未来》这档节目预计中的杀手锏。如今这档节目已经播出了五期,尽管曾拿下全国网收视排名第一的成绩,但其收视率始终没有破1,影响力可想而知。

查询了下,《我是未来》已经是此类节目中最有声量的一档,其余的几档同类节目收视率排名几乎都在十名开外,有的甚至都没有登上收视率榜单。

可以说科技题材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较为阳春白雪的领域,从受众角度来说,男性对此类题材更加感冒,但是将此类题材放在以女性为主导的电视受众面前难免有点吃亏。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这类节目开创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开启了国人对于科技问题的重视,从制作角度来讲,上档的几个科技节目无论是在舞美还是在内容设计上也都堪称精良。然而没有得到预想中的收视效果只能说是国内观众对于这类题材的兴趣度不够,或者说科教意识还没有达到。

读书类节目:听觉享受多于视觉,变成广播更好些?

目前在播的以及已经确定档期的读书类节目有四档:《见字如面第二季》《阅读·阅美》《中国故事大会》《中国情书》。除了《见字如面》是老品牌外,其他三档节目都是下半年新上的读书情感类综艺,而实际上都是《朗读者》的变种。

但是这类节目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收视率。即便是当初豆瓣评分高达9、传播上有300余篇公众号文章突破10万+阅读量、完全可以称为现象级的《朗读者》,收视率也只刚刚破1。所以这几档同类型的节目不用多想便知道收视率不可能会太高。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类节目往往以情感作为助燃剂,以读、念作为节目形态,听觉上的冲击力大于视觉,缺少了综艺节目观看的必要性。抽看了其中几期节目,发现这些节目其实做的都很用心,情感充足,有故事,有内涵,也能引起共鸣,但不知为什么就是缺少追着去看的动力。

其实在这方面,《朗读者》同样也开了个好头。《朗读者》选择和喜马拉雅电台合作,喜马拉雅客户端收听次数达到4.25亿次,这个数据相比注水的电视剧网播量的含金量可要高多了。

私以为,该类节目与其占用电视台黄金档的播出资源不如另辟蹊径,完全制作成一档广播节目,也完全能够达到收听的效果。毕竟和情感有关的故事更适合在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伏案工作学习的时候或是深夜即将要入眠的时候去听,更能起到陪伴暖心的作用。

《朗读者》

家风类节目:有故事的新尝试

《儿行千里》

《儿行千里》《中国好家庭》《家的味道·老兵》这三档家风类节目是今年综艺荧屏上的新尝试。节目主题聚焦在中国人自古看重的家风、家教上,分享普通家庭言传身教的家德。

这个题材走上荧屏很重大的一个意义就是补足现代中国人在家德传承上的缺失。还记得《大宅门》里白家挂着的那副对联吗?修得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家训,也是家风。可能在我们的父辈还会知道的一些家训到了现今社会就会被看成冥顽不灵的“老古董”,与现代气息格格不入。但是这些节目则给社会意识打了一针强心剂。

《儿行千里》是聚焦在走出家门独自闯荡的普通人的家庭,以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情感线,不仅道出了中国人含蓄的牵挂,更表现了中国“家国天下”思想中家风的传承;《中国好家庭》是2016年就开播的一档节目,但是和《儿行千里》侧重的传承不同,《中国好家庭第二季》聚焦的是小家庭的建立和和谐家风的视角,加上节目中会加入一些互动的小环节,整个节目的基调更活泼一些,综艺感更强;《家的味道·老兵》的视角则更聚焦,讲述抗战老兵们革命家庭的故事,传扬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朴素家风。

从收视效果上看,这些节目也较为小众,观看人群也都是年纪偏大的群体,提一个小意见,这些节目如果能够融入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元素会不会效果更好?

《星球者联盟》

体育类综艺:模式不对,任重道远

体育类综艺并非今年才出现在荧屏上,去年的《星球者联盟》《冰雪奇迹》《来吧冠军》等都做了尝试,然而结果并不如人意。《星球者联盟》即使请到了NBA巨星科比,也只是在开播前赢了一些声量,到后期基本上就没有了传播的声音。而最近播出的《来吧冠军2》《一起足球吧》以及网综《Battle好身材》又开始了新一轮体育类节目的探索。

这么多档体育类综艺竟没有一档可以冲刺现象级的节目其实还是很令人费解的,毕竟体育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可以引起共鸣、参与度很高的话题。而这么多节目中没有能脱颖而出的只能说明这类节目的模式没有找对。

体育吸引观众的核心是竞技,是激烈的比赛竞争。但是将这样的形式放在综艺节目中节目组往往会考虑嘉宾受伤、录制环境以及嘉宾竞技水平的问题,所以也就降低了体育中最吸人眼球的竞技感。再加上和科技类节目一样,偏好体育的受众男性偏多,和女性占主体的收视受众匹和度低,也就形成了现在体育类节目不温不火的局面。

这类节目的关键其实还是模式的问题,如果能有哪档节目找到竞技和游戏之间的平衡点,找到和年轻观众的共鸣,那么出一档此类节目的爆款也并非难事。

除了上述的几类,以曲艺杂谈为主题的综艺今年也都在荧屏上做了尝试,包括《喝彩中华》《跨时代战书》等,问题同样是略显小众,难以引起大多观众的共鸣。当然这有一部分原因是题材自身的限制,不过诸如《中国有嘻哈》这种同样小众的题材也能引起火爆则是制片人们应该思考探索的问题。

另外,传统文化擂台比拼类型的节目也依然在霸屏,比如《汉字风云会》《国学小名士》《中华好诗词》等,这类节目的好处是模式已经成熟,受众群体已经趋于稳定,而劣势则是想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度创新给观众以新鲜感就难上加难了。

此外文化类节目中有一档《中华文明之美》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档节目并非季播综艺,有点像常态节目,每周一到周四播出,一期只播出8分钟,由一个既严格又爱孩子的师父和两个搞笑逗趣的学童展开,用课堂的形式串通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节目中的师父和阿毛是以前在《天天向上》播出前的小传中出现的人物。这种节目制作成本不高,形式轻松、活泼,每期以微剧集的形式呈现,讲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道理,但播出时间不长,观众还没看够就已经结束,值得同类节目借鉴和学习。

(作者系公众号“传媒独家”签约作者)

责任编辑 朱帆

猜你喜欢

类节目综艺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