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多元特色剖析

2017-10-17汪少明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9期
关键词:东坡苏东坡苏轼

汪少明

影视大观

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多元特色剖析

汪少明

六集人文纪录片《苏东坡》于7月17日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如期播出,随之在互联网上亦可收看,深受好评。该片由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和央视纪录片频道联合制作,历时15个月,行程10万余公里,多地取景,采访对象五十多位,是献给苏轼980年诞辰最好的贺礼[1]。它创新立意,镜头丰富,虚实结合,详略得当,手法多样,多元立体,借助高新科技,将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结合,将专家学者的讲述、评论与珍稀的实物、史料交相结合,生动呈现“面带微笑且豁达乐观的智慧长者,身披蓑衣,脚蹬芒鞋,拄着竹杖”的苏东坡(林语堂语)。

苏东坡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在文学、诗歌、词赋、书法、绘画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造诣,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有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总结出苏轼一生中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将近八千首(篇)。[2]如此卓绝的业绩用6集共150分钟是难展现其万之一二的,如何以点带面,寻找新的切入点,是纪录片必须考虑的。

本片主要以时间为线索,沿循苏轼由少到老的顺序,展现他的宦海沉浮、心路历程、多面才华、审美趣味、政治主张、人际交往、情感好恶。苏轼是一个鲜活的矛盾统一体,他天赋异禀却又屡遭贬谪;命运多舛又能苦中作乐;不满权贵却又勤政济民;既务实求生,积极入世,又超然脱俗,精神富裕;既通过酒肉食茶等物质强壮身体,愉悦感官,也利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来排遣苦难,调适心情,将苦难的现实转化为创作的源泉财富。

一、坚守文化底色

作为人文纪录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众心灵是宗旨,追求文化性是底线。本片引用了苏轼30余篇诗词歌赋,对于熟悉的名言佳句,观众可以温故知新,对于陌生的诗词,可以继续学习,拓展新知。他是很多成语、格言、金句的首创者,无论从文采、意境,还是情感、哲理方面都给人以极佳的美学享受和丰盛的文化熏陶。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江海寄余生;此心安处是吾乡;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还有他原创的成语,如雪泥鸿爪、河东狮吼、不合时宜、胸有成竹、沧海一粟等。“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足见东坡心胸开阔,宽容度大,幽默风趣。“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体现东坡的善良单纯。

透过镜头,我们还欣赏了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前赤壁赋》《李白仙诗卷》;绘画作品有墨竹图《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使观众认识到全才的东坡。

法国史学家及批评家丹纳(1828-1893)认为:作为人类文明表现的艺术,其性质、面貌、风格,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大因素。[3]本片并未就事论事,孤立研究苏轼,而是把他放置在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去考察,观众也能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北京大学赵冬梅认为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可以约束皇帝”;“宋代不是隐逸的时代,知识分子在宋代突然面对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政治舞台”“厚养士人,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北宋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文学艺术也登峰造极,这都源于对知识分子的尊重。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通过该片,我们温习了北宋时期柳永词的特色、黄庭坚的书法,还有大批的绘画作品,如《醉翁亭记》《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等等。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处世智慧、生存哲学也给现代人以感悟、启迪。他历经挫折,屡遭排挤却又不厌世避世,还造福一方,行善遗爱。他寄情山水,钟爱艺术。他积极乐观,超然恬适,绝不屈从命运的拨弄,逆境不忘自我调适。面对纷繁的变革,他提出“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实事求是,耿直公正,针砭时事,有独立人格。如今我们压力重重,焦虑多多,也应该多些人生智慧,合理宣泄情绪,排遣郁闷,安放躁动不安的心。苏轼面临的是动荡的社会、纷争的朋党、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压制严酷的人才待遇,而如今社会稳定、政治开明,可谓盛世空前,我们更应该感恩惜福,活好当下,回报社会。

本片也凸显地域文化,尤其是黄冈的建筑、风景、美食等。进入画面的有黄州的东坡赤壁、遗爱湖公园、定惠院、芸香阁、月波楼、安国寺、雪堂等;罗田的天堂寨、麻城的杏花村、浠水的文庙、蕲春的梯田、麻城的杏花村、武穴的油菜花海……。还有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其余地方文化,有惠州的火烤羊脊骨、儋州的东坡笠。

二、多元观照主体

编创者没有自说自话,而是采取开放的言说方式,聘请中外专家、学者来讲谈评点。这样做增加了作品的权威性、典型性和说服力。他们都是东坡的拥趸,热爱苏轼,长期研究他,深刻理解他,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经统计,有48位署名者接受访谈。他们的身份是多样的,有知名学者、大学教授、书法家、画家、艺人、收藏家、雕刻师、古琴演奏大师、东坡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和官员等。他们对人物、事件、历史理解精细,如数家珍津津有味与观众分享着。

苏轼是世界的!富有魅力的东坡文化经过数百年的弘扬、传播,海外的喜爱者、研究者已蔚然成风,不在少数。该片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采访到本土之外的东坡迷,是本片最大的突破处和创新点。有台湾的余光中、陈义芝、方文山、王基伦、卢廷清、傅申等;香港的杜若鸿;美国的武丽生、司美茵、马麟、艾朗诺、鲍勃,在哈佛大学任教的田晓菲;日本的内山精也、菊池隆村、板仓圣哲、浅见洋二、杭迫柏树、小岛毅;韩国檀国大学安熙珍;新加坡的衣若芬。菊池隆村讲述祖父收藏《寒食帖》——地震中奋不顾身抢救保护的往事。他们侃侃而谈东坡的诗词、书画、细节、轶事。

三、艺术虚拟现实

往事不再,斯人已去,对于年代久远的人事物景、苏轼的音容笑貌都无法真实复现。编创者采用数字技术让二维平面化的绘画中的人物动起来,让现代人演绎古人的言行、动作(即情景再现)来虚拟现实。

编导熟谙北宋的绘画风格,用动画方法让古画中的人动、鸟飞、水流、叶落,用横移的方式强化动感,大大丰富了镜头内容。先后做过这样形象化处理的有《凌虚台记》、《和子由渑池怀旧》“雪泥鸿爪”的由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寂寥、《后赤壁赋》人物的行动、小和尚阴错阳差做成东坡饼的故事;王朝云笑谈不合时宜;《蝶恋花·春景》里美女荡秋千,朝云抚琴吟;苏轼与佛印“八风吹不动”的趣事以及东坡笠的由来。留白较多的插画与典雅的诗词文字相匹配,别具一番古韵特色。

为增强叙事性和观众的代入感,情景再现的情形也有很多,如三苏赴京赶考、科举考试及阅卷。苏轼被捕及关押,风雪赴黄州;苏轼读书、写字、下棋、抚琴、沉思、迷惑、烧荒、搬迁独行、烤肉喝酒、泛舟水上,感悟人世。孤寂中书写《寒食帖》,用圣散子治疗疟疾;与王安石会晤、下棋、畅谈,与米芾共同创作《枯木怪石图》。复现夜游赤壁和《夜饮东坡醒复醉》的场面;在儋州东坡父子同抄书,苏过绘画。皇帝和官员上朝等等。可惜“苏轼”的表情凝滞刻板,没有一丝变化。

本片讲究意境,构图优美,也充分利用声色光影等造型来抒情表意。空镜头与主题、情绪相呼应,朔雪飘飘、细雨霏霏、落英缤纷、寒梅傲雪、惊涛拍岸、浊浪滔天,浮云蔽日;还有迷蒙山水、青翠竹林、灿烂桃花、宁静平湖、夕阳树影、庭院楼阁、故居栈道都富有诗情画意。框式构图、对称构图、黄金分割构图都使画面和谐美观。适逢苏轼心情美好、愉悦的境况时,画面就会光线明亮、色彩鲜艳;苏轼遭遇贬谪、悲惨凄凉时则用暗调、消色,画面沉重压抑。

本片善用比较法,将苏轼与一些名流进行比照,凸现其特色。与陶渊明比,他更务实担当,而非逃避现实;余光中认为他比李白负责实在,比杜甫乐观有趣;他与黄庭坚的书法各有千秋,与柳永比,他的词更具有个性、灵性、原创性。

本片音乐悠扬淡雅抒情,以洞箫、古琴、钢琴为主要的配器,解说舒缓平稳,醇厚有味。解说词语华丽优美、极富文采,本身就可以当作美文来赏析。一身鲜血,遍体鳞伤。乌台诗狱,让他领教了那个朝代的黑暗。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喜悦。堤上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苏东坡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这得益于本片的编剧——祝勇。他是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艺术学博士,发表五百余万文字,多次为历史文献片撰稿,也曾出版过专著《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他钟情苏轼,熟知文史,理解透彻。

四、客观再现事实

真实可信是纪录片的生命。编导选择多种真实可信的素材,间接展示苏轼不朽的魅力。苏东坡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

苏轼有雅兴、情趣。除了前面提到的被人珍藏的东坡亲笔完成的书画作品外,还展现了他九霄环佩古琴、收藏汪少微的五绝砚(2016年寿苏会),难得可贵的是本片都将它们放大展现。苏轼怀念侍妾朝云,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至今留在墓碑“六如亭”上。黄冈市倾力打造的大型古装黄梅戏《苏东坡》在台湾新北市演出的盛况,展现黄冈人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真诚。

北宋乔仲常之后,还有马和之、武元直、仇英都画过《赤壁图》。在宋明两代有李公麟、马远、唐寅等人绘制的《西园雅集图》,明朝魏学洢写作《核舟记》,当代的陈素英女士还因核雕《苏东坡泛舟赤壁》获金奖、成为一代名家,这些作品刻画的主要人物就是苏轼。苏轼在各地勤勉务实,惠泽人民,给后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传说,人们敬仰他、怀念他,留下来多处碑亭,如眉州的三苏祠、徐州的苏公亭、凤翔的苏文忠公祠和放鹤亭、杭州的苏堤和东坡纪念馆、惠州西湖纪念馆、儋州的东坡居士铜像、东坡书院……

在汤岛圣堂,日本人诵读苏东坡的诗词;东京的荣丰斋课堂上,日本学生临摹《寒食帖》;杭迫柏树明知道《折枝墨竹图》不可能是真品仍要购买,只因苏轼创作过,并打开赝品欣赏,一遍遍细致摹写《寒食帖》。在旧金山合唱团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2000年苏东坡被法国评选为1001—2000年“千年英雄”,有巴黎《世界报》例证。现存于各地的蔡京诬陷元祐党籍的各种碑石、雕刻拍照为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九百年来,苏东坡出现在人们的绘画里、文章里、雕刻里、论文里、口碑中……直至永恒。外国人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辞赋,临摹他的书法,收藏东坡的字画,诵读其诗词,了解相关的细节,迷恋、研究、学习、传播苏轼的情境都有镜头记录,真实可信。

五、不足之处

编创者艰辛付出,创新不少,但亦有瑕疵之处。

一是素材过于散漫,剪辑也略显凌乱。本片的每集主题理应精挑细选,独立成篇,围绕诗词高峰、书画创作、积极达观(精神层面)、遗爱政绩(发明、食品、仁爱等)、人际交往、海外影响等主题来凝练、组织素材,也许更加透彻剖析。但最后两集的段落之间逻辑性不够,条理性不强,应该多些呼应性、流畅性。

二是内容出现错误、自我矛盾,诗句也不完整。第一集中,把苏轼来到凤翔府(陕西)任职本该是1061年却写成、念为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此乃大谬。第二集中苏轼初来黄州,问稼东坡时,王琳祥先生把那个荒地说是“城内”废弃的兵营,而康震教授认为是东门“城外”的一块地。第三集涂普生会长讲黄州三件宝,“烂砖砌墙墙不倒,稻草系猪猪不跑……”却没有把最后一宝“细伢读书都说好”说出来,也许是剪辑的大意疏忽造成。第五集李山教授谈到苏轼尚未彻悟时,曾送给佛印一首诗,只听李教授解释,却没完整念出诗来,让人有如坠云雾之感。那首诗本该是“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纪录片对苏轼经典作品的剖析局限于蜻蜓点水、碎片化的层面,倘若多些核心评点、金句则更好。

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也是一位苏迷,曾撰文三篇《人间绝版苏东坡》《苏东坡的数字人生》《东坡轶事说遗爱》研究东坡,称其为“千年英雄、人间绝版”。他也希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努力建设黄冈,利用影视、新媒体等手段宣讲东坡,扩大黄冈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立体、艺术生动的《苏东坡》是成功的!

注释:

[1]陈艳:《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首发式在黄州举行》,《黄冈日报》2016年9月8日,第一版

[2]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 (百家讲坛)》,中华书局,2008年,第412页

[3](法)丹纳:《艺术哲学·译者序》,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本文是2017年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校内高级别培育项目《互联网语境下中国故事片内容生产的创新路径》(2017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朱帆

猜你喜欢

东坡苏东坡苏轼
从善如流
苏东坡《献蚝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与佛印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