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公立美术馆的转型与发展

2017-10-17邓文冰

关键词:藏品美术馆志愿者

邓文冰

(厦门市美术馆,福建 厦门361000)

21世纪被喻为“美术馆时代”,私人美术馆、画廊、艺术空间等美术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公立美术馆也由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12家增长到2013年的328家,当下更是达到400余家,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公众对公立美术馆的期待甚至提升到博物馆高度。相对而言,国内博物馆起步较早,公众对博物馆的熟悉程度较高,普遍认可博物馆在近现代之前的历史传承中发挥的展示载体作用,但是对于建构近现代以来美术的主力军——美术馆,社会各界早期均认识不足,部分地市甚至省份都没有设立公立美术馆,由此产生了现当代美术的展示传承断代、美术历史建构失衡、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缺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缺位等消极影响。在与博物馆、私人美术馆等其他艺术机构的对比,公立美术馆并不占优,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后,公众进入公立美术馆的流量提升,各项职能受到不同公众的全面检验,迎来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新时期找准自身定位,改进自身缺陷,发挥自身优势,呈现自身价值,是公立美术馆思考和奋斗的方向,近年来国家推出各项措施,公立美术馆应把握契机,从自身找根源,主动作为促转型转变。

一、人才立馆,重文凭向重能力转变

据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介绍,截止2012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所属美术馆共有265家,有从业人员2782人,其中专业人员1497人,平均每馆不足6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及东部发达地区,显示公立美术馆专业队伍形势堪忧,存在数量少且较为集中的现象,阻碍了公立美术馆的全面发展。

从常规准入渠道分析,公立美术馆多属于事业单位,对外招聘体现公开公正透明,要求一视同仁,首要强调文凭、专业,对能力的要求往往置于其后,但实际影响美术馆业务推广的最大障碍是专业能力,美术馆亟需有管理、策展、研究、教育、推广等各方面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社会艺术机构并不缺乏,降低文凭专业门槛更有利于他们进入美术馆,公立美术馆应积极向上级沟通,转变人才准入门槛设置,优先考察能力,重视资历成果经验。同时,优化晋升奖惩机制,让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进得来,进得来的不想走,从而促进公立美术馆与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缓解人才匮乏困境,推动公立美术馆人才建馆。此外,公立美术馆应尽早成立志愿者

组织,这项工作起步较晚,近十年才陆续开展,根据2013年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的调研报告显示,较早成立志愿者组织的有江苏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馆、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24家美术馆,总人数已超过2万人,服务观众600余万人次。以公立美术馆的总体数量而言,大量美术馆没有成立志愿者组织,有很大发展潜力,这些馆如能招募美术志愿者,将对展览活动的正常开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有助于缓解美术馆专业人员不足的不良影响,是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的优秀人才资源。公立美术馆应尽早成立志愿者组织,招募管理上严格要求,特别是形成一定数量规模时,更要做好门槛的优先准入工作,在能力、专业、地域优先考虑,志愿者招募进来后,首先服务时间上弹性化,以志愿者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避免服务时间发生矛盾,同时,不能只讲贡献置之不管,应制定完善志愿者日常管理、考核奖惩、培养深造等机制,提高志原者的话语权,让志愿者积极融入美术馆,在美术馆有荣誉感、归宿感,形成一支精干、专业、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更好地为展厅服务,以公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艺术特点、艺术价值、社会影响等,为公众提供及时、专业的美育服务。

二、收藏建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藏品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这个理念已成为美术馆界同仁的共识,但从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来看,230余家各类国有美术馆藏品不足千件,占到70%多,甚至有30家藏品数量为0,藏品管理人员也较为匮乏,平均每馆仅2.5人,表明当下公立美术馆收藏工作仍较为薄弱,表现为藏品少难成体系、从员人员少不利工作开展。深究起来,反映加强收藏理念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公立美术馆在收藏模式、收藏标准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好的策展理念受制于藏品限制难以践行,特别是起步较晚的公立美术馆,初期的发展资金主要用于看得到、见效快的硬件设施上,收藏多倚重于以展代收、接受捐赠的被动模式,缺少主动权与计划性。藏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随机前来”的各类艺术品,入库的藏品参差不齐、不利于成体系,表面上可以充实馆藏,缓解收藏经费不足,实际上藏品等同于打入“冷宫”,形成有藏难展的不良现象,反而加重公立美术馆管理维护藏品的精力与负担。

收藏工作的加强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要转化为执行,落在实处,“加强”不是简单地增加数量规模,不分品类质量地一概接收,需要摒弃被动收藏,进行主动收藏、科学规划、抢占先机,具体到收藏什么?什么标准?怎么操作?收藏后做什么?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理论、阅历、市场、人脉等多领域专长,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理清。目前推动收藏工作较专业的途径是依托收藏委员会进行,当下许多公立美术馆都设置了收藏委员会,但也出现虚设空壳化的现象,应该赋予委员会充分的话语权,有权根据美术馆的定位决定收藏标准、收藏品类、收藏规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收藏评定标准。委员会构成上,由馆内、馆外两部分组成,主要是理论研究专家、艺术市场专家、美术管理人员,理论研究专家与市场专家评定藏品的价值,美术管理人员从管理、库房情况评定藏品的可收藏性;专家来源上,谨慎对待“挂名”“域外”专家,“挂名”专家虽可提升影响,但有可能参与度低,沦为“花瓶”,“域外”专家不容易召集,工作效率会打折扣。专家评定工作上,各馆馆情不尽相同,收藏流程与各级权限依实际确定,但在评定过程中,要坚决杜绝人情、关系,对入藏方与参评专家双向保密,确保收藏的公正;专家匹配上,应更新专家库,储备国画、书法、油画、版画等各领域专家。通过这些切实举措,保障收藏委员会发挥作用,成为公立美术馆开展收藏工作的主要载体,做到收藏主动性、计划性、延续性、一致性,不因其他因素干扰中断,并及时抢占收藏先机,不落后于私人美术馆、艺术机构、拍卖会等同行,尽快形成有效收藏、成体系收藏。同时,收藏委员会可以研究藏品,总结美术史,梳理过去忽视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等,进行补充收藏,促进收藏格局的优化,推动藏品陈列、理论研究、教育普及顺利展开,让美育职能真正到位,让藏品通过美术馆实现最大的社会价值、惠民价值。

三、展览优馆,从形式向内涵转变

展览是美术馆的基本职能,通过展览,可以展现美术创作研究成果、推动美术创作、建构美术发展史、实现美术教育、引导正确审美观,长久以来,公立美术馆都在扮演美术展览馆的角色,展览对于公立美术馆本应驾轻就熟,态势上应该愈展愈精才符合发展规律,但目前展览走形式的现象仍未杜绝,部分馆为追求数量、完成任务,展览方式无非是把其他地方的展览“搬”过来,把库房的藏品“搬”出来,“填满”展厅就算完成。近几年虽然有“馆际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项目评选”等平台,出现了一些精品展览,但与美术馆年均几十上百展览的体量而言,杯水车薪,还难以从根本上对美术馆的展览水平产生质的影响,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众所周知,展览体现美术馆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影响力,忽视展览品牌塑造,不重视展览质量,过于追求展览数量,没有体现美术馆的策划、理论、教育、推广水平,还在行使展览陈列厅的功能,会给公众留下不好的观感,给艺术家留下负面的评价,给同行留下没水准的定调,办的展览数量越多反而越是“自毁家门”。如何让展览有内涵受欢迎,表面上看与领导和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阅历、喜好程度有关,实际上涉及到美术馆、公众、艺术家三方,一般而言,展览话语权美术馆大于公众,公众多扮演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美术馆首先要转变角色,在调研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对展览有的放矢,迎合公众兴趣,首先让展览“迷人”,公众需求得到满足,才愿意进来。其次,要做足展览的策划、陈列、公共教育普及工作,让展览有内涵,体现学术价值与教育普及,公众看了有共鸣“感人”,进而达到美术馆潜移默化的“育人”价值。当然,做好“迷人”“感人”两阶段工作,有效的做法应尽早设立严格的展览准入门槛,首先确保展览质量,符合本馆宗旨与办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让展览委员会集思广益、精心策划,让展览学术性更强、宣传推广渠道更广、公共教育成效更好,这样既保证展览质量、又高效利用展厅、并且公众普遍受惠,从而提升美术馆的学术性、普及性及影响力。当美术馆倾听公众需求成为习惯,当所有来看展的公众都得到照顾,公众来到美术馆将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美术馆的美术普及、艺术共享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

四、体验促览,促“路过”为“进入”美术馆

公立美术馆在各地受欢迎程度不一,参观流量存在较大差异性,“门庭若市”“门可罗雀”现象并存,这个成因应全面考量,即便美术馆主动作为,提升展览质量,但展览并未完全成功。我们讲,一个成功的展览,既要有高质量的“展”,也要有人性化的“览”,“览”的环节也需要推陈出新,现实中公众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参观目的各不相同,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些公众进入美术馆走马观花一下也就走了,这些公众实际上是“路过”美术馆,而非“进入”美术馆,如何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内,让“外行看热闹”的公众可以尽量不依赖自身的知识储备、鉴赏能力,而是通过美术馆简洁明了的体验布置接受到最大程度的美术教育,是摆在美术馆面前影响展览成效亟待解决的最后一里路。

目前公立美术馆在展厅的参观体验上,形式还略显单一,多遵循作品摆在墙上,公众驻立参观的视觉模式,缺少触觉、听觉的延伸体验,需要强化出新。一方面应强化传统的展览体验三要素——展签、宣传册、作品集,内容上要着力于专业篇章、普及篇章,设计排版上注重新颖人性化,以吸引眼球,以兼顾专业群体、普及群体。同时,多媒体技术在展厅的应用也应及时跟上,公立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虽然多配有数字化投影设备、数字化电视机、触摸屏、语音导览系统等,但还要进一步增强现实视听感。目前今日美术馆的数字化走在前列,该馆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展厅,配备特定的设备,注重自主浏览、实时交互、临场体验,让公众更愿意参与介入。此外,也可借鉴历史类博物馆的成功案例,如立体、多元、全方位著称的“数字故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交互现实三者构成的“数字敦煌”及“数字首博”等。通过将传统要素与多媒体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增强展厅的魅力、散播作品的吸引力,聚焦公众的目光,让公众通过这些新体验直接明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价值影响,增强公众向艺术靠近的欲望,拉近“看热闹”的公众与美术馆的距离,激发这部分公众由陌生到初步了解到产生共鸣的过程,这样既巩固已有固定“粉丝”的热情,防止因观展形式单一造成兴趣缺失而流失,又可培育新的忠实“粉丝”受众群。

厦门美术馆

新时期下公立美术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类美术机构在专业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都得到很大提升,公众如果在公立美术馆上得不到收获,将会“转投”其他美术机构,公立美术馆就会存在社会基础丧失、社会地位弱化、公益职能削弱、美育角色边缘化的不利趋势。当下之际,唯有抓住契机,加强自身修为,主动改进历史形成的长期症结,做到人才立馆、收藏建馆、展览优馆、体验促览,才有助于推动公立美术馆的全面建设,体现公立美术馆的自身价值、社会地位,大层面上也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美术的传承、创新、传播、共享。

猜你喜欢

藏品美术馆志愿者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去美术馆游荡
为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