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境遇与应运而生
——抗战时期四川工艺美术教育研究

2017-10-17黄晨

关键词:抗战四川艺术

黄晨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抗战的爆发使得中国经济建设原有积累的成果在战争中被毁于一旦。相应地,工商业的破坏又直接影响艺术设计行业连续、正常的发展,艺术教育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是,这并没阻挡四川地区对工艺美术教育的开展,虽然进程缓慢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那么,在抗战背景下四川的工艺美术教育为何能够发展,如何实施等诸多问题,以往学术界对此虽有所关注,但未作深入研究。今天,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依据文献资料及当事人的回忆资料,深入探析抗战时期四川推行工艺美术教育方面采用的措施和人才培养的效果。结合区域性特征,立足西南本土,力图以更新的时代视角,对抗战时期四川的工艺美术教育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也丰富和拓展有关战时西南大后方艺术研究的学术资源。

一、四川实施工艺美术教育的背景

(一)抗战前四川教育的概况

抗战前夕,四川教育受军阀割据的影响,加之地处西南一隅,交通闭塞,学校数量与教育质量较沿海各省均显落后,分布亦不合理。国民政府《四川党务视察报告书》称:“战前四川公私立高校仅十余所,多为地方军阀控制,办学规模小,经费短缺,设备很差。”[1](P277-278)当时成都的高校有:由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三校组建而成的国立四川大学,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共同开办的华西协合大学,还有由四川军阀控制的四川法政学院、志诚学院、敬业学院、中国文学院、外国文学院、农业学院等。重庆的高校有:省立重庆大学、省立教育学院、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等。有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既少,又不适应地方的实际需要,同时教育人员缺乏,社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奇缺。此时,四川省教育厅又无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管理督导各学校,各校管理往往自行其是,学风校风均待整饬。由此可见,战前的四川高等教育是相对比较落后的。

(二)抗战爆发后教育重心西移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此时,偏僻落后的四川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紧接着,为了避免敌人毁灭我国高等教育,平、津、宁、沪、杭以及冀、鲁、晋、湘、鄂、粤、桂等省市的高等院校,皆奉命迁移至大后方,继续办学,培育中华民族之精英。顷刻之间,大批高等院校先后迁至四川。据国民政府四川省教育厅不完全统计:抗战爆发后,沿海48所高等院校先后迁到四川,占战前国民党统治区全部108所高等学校的44%。其中迁到重庆的有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戏剧学校、国立交通大学、私立复旦大学、私立沪江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迁成都的有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私立燕京大学……国立牙医专科学校等。国立同济大学迁南溪县李庄,国立东北大学迁三台,私立华侨工商学院迁江津白沙镇……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唐山土木工程学院迁璧山县,上海私立法学院迁万县,国立武汉大学迁乐山,私立铭贤学校迁金堂等。[1](P277-278)随着这些学校的先后入川,各沦陷区的科教、艺术、文化界专家学者大量汇聚蜀中,为四川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从而改进了教育队伍的结构,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形成了国内教育在川集中的新风貌。

1942年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应用艺术科主任庞薰琹

(三)内迁工厂对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节节失利,为了坚持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或逼近战线的工矿企业迅速内移,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举凡国防民生所需之物,无不具备。这次大规模的西迁运动也促进了作为战时大后方四川的本土商业与工业史无前例地快速发展。据四川省政府在抗战时期编印的《四川省概况——经济概况》中记载道:“到1942年,四川工矿企业发展到2005家。据经济部统计处1944年统计:四川工厂增至2382家。”[1](P273)此时期,国民政府所辖工厂也迁来四川各地,为四川经济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商业的繁荣为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机器生产开始引入工艺美术制作领域,大大丰富了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机器化与批量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昔日师傅带学徒的传授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既有深厚专业基础和高度美学素养,又有现代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的设计人才。

(四)战时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

抗战期间,为了改变艺术教育学科发展滞后的现状,1939年3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国立艺专校长滕固联同原校长赵太侔,连续向大会提交了《推进实用艺术教育以利建设案》《改进艺术教育案》和《改善艺术学校学制案》三份重要提案。三份提案主要围绕着改进美术院校的学制、结构和办学方针,同时完善各类实用美术教育形式等方面,希望以此构建一种完善的艺术教育模式。提案中包含了高等美术教育的具体施行措施。全国教育会议召开后,四川省教育厅随即根据统计资料分析的结果和专家研究的意见,拟出了战时新的四川教育计划,此计划在1939年《教与学》杂志《四川教育专号》(第4卷11期)上刊出,计划着重强调高等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可以发现,在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的教育部门进一步意识到实用性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抗战救国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战后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一精神落实到川内实施艺术学科办学而言,以实用为目标的工艺美术教育开始成为此时办学和调整的主要内容。

二、四川推行工艺美术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增设学校与科系

抗战前四川建立的艺术类院校主要有四川美术专门学校、四川艺术学院、四川女子美术学校、成都艺术专门学校、东方美术专门学校和立群艺术体育师范学校等。这些学校的建立顺应了当时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采用西方的办学和管理方法,专业主要为素描和国画。但值得注意的是战前这些学校均未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抗战爆发后,军需保障和日用品需求迫切的情况下,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出来。为了适应在抗战中社会对专业技术与实用型人才的急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配合工美教育实施,四川省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全省建立了如南虹艺术专科学校、西南实用艺术职业学校、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等工艺美术学校。另外东方美术专门学校还增设图案专业,并扩充了科系,进一步完善了四川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建设。这些实用艺术院校为四川培养和训练大批抗战所需的师资与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进入新闻书刊的出版部门或开办印染实业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另一部分毕业生投身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中,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战后西南地区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师资任免标准

战前四川的教育行政,因受政治影响,校长常有变动。而学校校长一易,教职员工部分乃至全部相应更换。即使校长不变,因教师是聘用,更换的可能依然存在,而有些主持聘用工作的校长,对教师的聘用与否,往往又以自己的好恶与关系而定。此种情况,最易埋没人才。对此,战时四川教育厅决定:对校长慎重任免,非专攻教育,有相当教学能力的人,一般不得任用;一经任用,若无大过,一般不轻易调动。同时,对教师实行检定考试、制定考核标准。使聘用与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P375)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遵循此标准,唯专攻教育者是举。出于四川教育计划中要求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郭有守想在川筹办一所高等工艺技术学校。他找到在法留学时的旧识、抗战时期流亡入川的工艺美术家李有行,请他襄助。李有行早年留学欧洲,在法国染织工业中心里昂学习印染图案设计专业,他看到过现代机器印染工业不断革新与发展,而这些是与工商业的繁荣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的。他认为,要改变我国设计的落后面貌,扩大民族工业产品的销路,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兴办教育入手,培养能运用现代科学与艺术,改良固有手工艺的技术人员。而郭有守对其委以重任,即推进了任免措施的落实,也给相对落后的四川地区提供了一个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机遇。

(三) 推行分科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在川开展之初,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工艺美术,它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当时的学生认为学绘画、当画家是有名有利,而从事设计则是无名无利,因为一般设计的产品上没有落名,绘画作品则不同。其实不然,工艺美术学科的创建是想改变时人的观念,告诉民众设计的重要性。事实上做设计才可以安身立命,设计的范围极为广泛,不用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整体设计,就连小到商品包装、商店橱窗、期刊上的广告乃至地毯、床单等都会需要设计,这就等同于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而绘画除非有人欣赏或大肆宣传,否则能否卖出还不一定好说。所以教育部门在具体方案中提出,让学生在刚入校时先学习了解工艺美术的概念、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再由学生考虑,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相关的实用艺术科目。这就是所谓的“分科教育”。这种教育把长期以来实行的图案教育解构为多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专业设计教育,从而突出它的针对性、适应性与职业性,这在之前没有先例。应该看到,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与现在大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所学专业来选修课程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图案教育所解构出来的科目,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并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做法不但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完善,而且对于抗战时期的艺术教育而言,也是一种开创性的教育模式,使长期依附于绘画的工艺美术教育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并直接影响到建国后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四) 坚持技术与艺术并重

在抗战期间的工艺美术教学方面,四川省教育厅要求教师们将当时的社会需求、学科属性以及学生特点融入到教学中去,建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如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漆工课教学方面,首次将漆艺纳入了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中。在教学中,提倡设计与制作相结合,把艺术、技术与材料三者融合为一体来看待。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是擅长工艺美术设计,而且是精通工艺制作和巧于利用材料,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在实用美术课教学方面,课程教授中以构图、广告招贴、宣传画和店面展示为主。在学生的具体培养上,结合抗战时期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强调实用、经济、美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并提出要谋工艺的发展,增加生产能力,就要以重视设计为前提。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不仅对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一种启迪,而且让学生也了解了设计与战时民众实际生活的关系,促进了战时西南地区设计知识传播与教育理念的发展。

三、抗战时期四川工艺美术教育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局限

(一)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抗战期间随着大量的工厂、学校、机关、科研单位相继迁入西南地区,西南地区迎来了大规模的战争性移民,这也使得整个西南大后方人口激增,各类商品需要量增大。社会游资增多,经营商业或金融业,促进了商业贸易的进一步繁荣。据统计,抗战中期,重庆的大小公司、商店竟发展到27,481家,各商业同业工会123个。[3](p48)在补充军需民用、维持后方经济、促进技术改进的背景下。四川工艺美术教育这一时期的教学重视在设计物品的过程中不以单纯的绘画为评定基准,而以在设计中讲究切合实际、实用第一为标准,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设计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与合作的能力。而这些经过美化的产品从单一满足实用功能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关怀,从而提升了它的附加价值。此外,通过市场来检验教学的成果。当时学生创作的产品“颇得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 ,“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4](p311)这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在当时是具有开拓性和先锋性的,在一定程度上给滞后于时代的四川工艺美术教育带来观念上的变化,同时也为四川省内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

(二)解决大量就业问题

实施工艺美术教育后, 使得大批省内艺术院校毕业生有了一条进入工作单位的便捷途径,当时所开设的实用美术专业可与实际生产接轨,学生在校就读期间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到校外实践,甚至到与教学相关的日用品制造厂去实习。这种实习为学生体现创作意图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的设计练习通过工艺制作变成实物。这样的培养与教学方式所带来的良好后续效应,即是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去学校教学外,还可以去做设计师与技工,这样不仅满足了内迁工厂对技术员工的需求,还解决了一大批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种将工艺美术教育与战时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提升了工艺美术和从业人员的地位,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在推动四川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三)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境地

抗战时期包括艺术在内,一切活动都要为抗战服务,抗战题材成为此时创作的主要内容。这个现实使工艺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所提出的“美化生活”的教育理想处于两难境地。工艺美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体现大众的审美观念,为人民生活服务。当时有大批人认为,在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艺术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抗日宣传,向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从而揭露侵略者罪行。当时川内的一些漫画家如谢趣生、张漾兮等人用一种十分生动、通俗、明快的诗配画来进行抗战宣传、鼓舞人民,宣传抗战,效果甚为显著,群众看后称赞到:“每幅漫画都是射向敌人的炮弹。”[2](P430)所以大众认为特殊时期工艺美术也要承担抗战宣传的任务,围绕着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用抗战的故事或标语来装饰那些日用品的表面,如茶碗、茶壶、桌椅、月份牌等。对美感的追求,此时已不再重要;坚持追求审美表现的艺术家或创作与抗战无关题材的艺术作品,往往会遭到他人的抨击。在这种情况下,沿着原来的路走已显得不适合时代形势的发展需要,在此种境况下寻得立锥之地,成了此时川内工艺美术教员的首要任务。

(四)经费不足与待遇微薄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四川经济建设的高潮逐步走向低落,战时经费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校设备、器材等基本设施的维持,关系到艺校教师工资的发放,而这些均是维持学校正常运作的关键因素。就当时情形论,抗战期间,教师的待遇本来就十分微薄、贫穷,繁忙的工作环境,再加上一日数变的物价,更在他们生活上增添了无穷的压力。据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应用艺术科主任庞薰琹日后回忆道:“单靠四川省立艺专的工资,实在无法生活,特别是房租,几乎每季度都涨价。房租一涨再涨,只能把原来租的三间房中的最大一间退回给房东,生活变得非常艰难。我们这样的家庭每月开销超过五千万中国货币,这只是为饮食及一些必须的花销,还不算置衣和药品等。难以置信,不是吗?”[5](P202)类此之事,不胜枚举。即使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薪资标准,战时物价飞涨还是使得教师待遇在生活上没有较大地改善,待遇微薄导致工艺美术师资缺乏,限制了四川省内工美教育的发展。

结语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四川的工艺美术教育能够得以蓬勃开展,并在推动经济、文化与教育等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这种情况在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史上并不多见。尽管在民生凋敝的现实社会条件下,四川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在曲折历程中积累下的经验,成为了新中国建立后开展现代设计的主导思想。对抗战时期,四川工艺美术教育的研究,或将有助于从新的学术视角进一步认识战时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是为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之路的探索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抗战四川艺术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