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
2017-10-16王小艳
王小艳
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表述能承载文化。在我国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一昧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而乡土资源是本土文化的延伸与丰富,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把乡土资源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
关键词:乡土资源;英语课堂;爱国爱乡情怀
一、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的现实依据。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1]一般来说,“乡土资源主要指农村地区学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2]将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有利于把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及周围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让教材走人生活,教学不能与生产力脱离轨道。但是从目前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看,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存在很大的缺口。比如英语教材就存在缺陷,农村孩子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偏离现实生活的,而教学方式也与生活环境没有关联,因此农村学生所获得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存技能不存在任何关系,这就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一些地区甚至成为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乡土资源教育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培养农村孩子爱国爱乡的情怀不可忽视。
因此,将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国家教育部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对乡土资源融入校园,融入英语教学提供了平台。
2.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一个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的反应,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即个体思维发展的方向并不是从个人思维向社会思维发展,而是由社会思维向个人思维前进,心智发展也是社会文化层面要优先于个人意识层面。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情境学习,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真实世界问题的解决,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这就说明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对学生学习起着有效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现实可靠生动的资源,这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模式。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过程的角度说明了乡土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给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的。而乡土资源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将乡土资源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会对学生学习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将乡土资源融入英语教学—以永州为例
在我国,外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与习俗,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体现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却完全忽视了中国学习者的本土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用外语来表达本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大学外语教学应同时兼顾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教育是教育者的重大任务。
永州市是湖南省四大文明古城之一,以及十大旅游胜地之一。永州柳子庙、永州文庙、永州“潇湘平湖”、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祁阳浯溪碑林、祁阳文昌塔、双牌阳明山、东安舜皇山、江华瑶城、江永“女书”、道县湘源温泉等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3]这些都是来自我们周围教学内容,这些资源丰富有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很好的作用。传授乡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下是笔者从景点融入英語教学进行简单阐述。首先,课前教师用英文系统地对景点进行介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并导入话题If you were a tour guider,用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旅游局提供的景区图片和教材内容,讨论怎样写英语导游词;写好后由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练习;练习结束后进行一次讨论,看谁的英语导游词写得最全面、最有吸引力; 然后组织学生到景区进行实景模拟练习。这些景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乡土资源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强调“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 。”[4] 这固然不错,但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我们要避免单一地接受西方文化的趋向,也不能像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仅以本国文化为背景教授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乡土文化让学生们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乡土文化是交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s1):34-40.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