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事故双重预防机制的方法与对策
2017-10-16张可信
张可信
摘 要:为贯彻国家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举措,探索实施双重预防机制的理论依据,文章从分析风险的影响因素入手,寻找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为各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管控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用方法,得出了风险辨识是基础、风险分级是难点、隐患排查是关键、风险管控是重点的结论.
关键词:事故;预防机制;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X92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9-0080-02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决策部署,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风险预控、关口前移、遏制事故的工作目标,各地、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力求这项重大举措能够尽快落地,发挥双重预防机制在事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本文从分析风险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出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步骤,结合全面覆盖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体系。
1 风险分析的思路
1.1 风险的概念
风险的定义很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描述,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危险出现的概率、发生何种事故及其概率、导致何种损失及其概率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事故形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是风险,其实质是导致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不确定性。
1.2 影响风险大小的因素分析
分析风险的影响因素:
(1)如果要用一个影响因素(变量)来对风险进行描述,那么风险与系统自身的危险性(破坏性)直接相关,是事故发生的内因。
(2)按照国家标准《风险管理术语》给出的风险的定义是“风险是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从这一经典定义中可以看出影响风险的第二个因素是造成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由于采取了本質安全管控措施,那么风险就很小。
(3)第三个影响风险的因素表现为事故损失或事故后果,而事故损失与事故致害半径内暴露于危险之中的人员和财产数量直接相关,如果危险区域内人员和财产数量越多,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会越大,风险就越大。
(4)影响风险的第四个因素是承灾体在危险区域内的暴露程度,这里面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暴露的时间,另一个是暴露的空间,在危险区域内停留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反之越小。
2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方法和步骤
2.1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如安全检查表法(SCA)和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等,下面分别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2.1.1 采用直观经验法根据风险源的本质进行辨识
风险源的本质是产生风险的根源,表征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没有风险源就没有风险。按照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以及其载体就是风险源,那么在工作中,只要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依靠经验和直观判断,很容易找出身边存在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场所、部位、设备装置、工艺及作业活动。
2.1.2 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法根据风险源的类别和性质进行辨识
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进行辨识,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个大类。例如第二大类“物的因素”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3个中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又分为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防护缺陷、电伤害、噪声、标志缺陷等15个小类。使用这种方法辨识风险源,作业活动以及人员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采用系统安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转化的途径,定性定量地描述风险,通过与评价标准相比较,得出系统危险程度。
2.2.1 风险分类方法
风险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用的分类建议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根据该标准,可将风险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触电、坍塌、冒顶片帮、容器爆炸、其他爆炸、其他伤害20类,同时考虑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7类。结合本行业风险特征进行增、减,制定本行业的风险分类、以确保风险辨识、分类、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防止出现标准不统一的情况。
2.2.2 风险评估的方法
风险评估的方法笔者建议采用风险矩阵法评估。风险矩阵是以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为列,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为行,分别对行、列赋值,行列相乘得出二维矩阵,根据风险因子在矩阵中的位置,判断风险的大小
数学模型:R=S×L
其中:R-风险;S-事故后果的严重性;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风险源造成事故后果的严重性(S),由前文论述的风险源自身危险性和危险区域人员、财产密度综合而成,各行业可以根据本行业实际确定赋值参考标准。
(2)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可以结合事故发生的概率确定赋值参考标准。
(3)风险评估结果,根据S、L的分级,可以是3×3、4×4或5×5矩阵,但安全风险等级结果建议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Ⅰ级)、较大风险(Ⅱ级)、一般风险(Ⅲ级)和低风险(Ⅳ级)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2.3 降低风险的措施
(1)回避风险。首先通过采用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系统的危险性,即彻底消除风险存在的第一个影响因素,如采用本质安全技术,以无毒代替有毒工艺,停止某种作业活动等;其次是降低系统的危险性,如剧毒危险品限定每次运输的量,车辆限速,采用安全电压等。endprint
(2)隔离风险。考虑到风险的第三和第四影响因素,就是要减少风险区域的人员和财产价值,降低人员在风险区域的暴露程度,如推动高危行业企业逐步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采用连锁技术,当操作失误或设备运行达到危险状态时,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如自动停车系统等。
(3)消除隐患。按照传统风险理论观点,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前文分析的前三个因素,为此,有不少学者提出了风险体积的理论。隐患排查与治理是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是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中之重。
(4)風险转移。最后,在风险无法降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服务外包,把部分风险转移出去,也可通过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转移风险。
2.4 风险管控措施
(1)加强风险源监控。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实行差异化管理,加强对风险源的动态监控和监测预警,对重大危险源保持实时监控,高度关注风险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企业要通过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范围、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治理。
(3)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4)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针对重大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置预案,优化应急资源配备,建立专兼职应急队伍,储备应急物资,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和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处置事故风险。
3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由于风险管理理论在安全生产管理领域引入较晚,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知识,使基层一线员工熟悉掌握本企业风险类别,以及隐患类别、隐患排查方法与治理措施、应急救援与处置措施等,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能力。
(2)加快风险分类分级标准的制定。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本行业的风险分类标准和分级标准,根据本行业实际确定风险的可接受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本行业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级。
(3)加快制定隐患排查清单和重大隐患判定标准。长期以来,大部分企业都把隐患排查视同于安全检查,排查浮于表面,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这些问题针对具体风险制定隐患排查清单,同时细化重大隐患的判定标准,指导企事业单位切实排查治理隐患。
4 结束语
风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内因,隐患的产生是事故发生的外因,双重预防体系从事故演变规律中抓住了防范事故的关键环节。风险辨识是基础、风险分级是难点、隐患排查是关键、风险管控是重点。各行业、各企业要充分认识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明确要求,是转变安全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要切实把这一重要举措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
[2]崔维贤.危险源风险体积法分析探索[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3,6(3).
[3]陈丽宏.“三讲一落实”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6):2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