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兴趣改变的职业轨迹
2017-10-16李雪晴
李雪晴
严格来说,厉向晨算是个半路出家的字体设计师,他并没有书法或设计方面的专业背景,却因兴趣使然,设计出了一款风靡一时的“康熙字典体”,并从此改变了职业方向。
那是2009年,18岁的厉向晨在翻阅古籍时涌起一个念头,中文字体多年不变,古籍上不少好看的字体却没有传承下来,为什么不在电脑上做一款“不枯燥”的古体字?
那时的厉向晨从内蒙古来北京才一年,因為不想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浪费时间,17岁的他顶着父母的压力毅然退学。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有能力靠设计维持生活,在刚到北京的前半年,厉向晨在各种设计比赛中投稿,并拿到了不错的奖项和奖金,最终说服了父母。
在设计领域里,“字体设计”一直是厉向晨的个人爱好。他收集了很多散乱的国外字体设计师的作品,家里也堆满了各种古籍和设计类书籍,“纯粹是喜欢里面的字体。”他还试着设计过一款英文字体,放在国外网站上展示出售,小有收获。所以有了做古体字的打算后,厉向晨就马上着手准备。
设计一套中文字体并不轻松。中文常用字字数颇多,最少也需要3000字,每个字都需要调整设计。厉向晨在一番比较之后,最终选择了清代学者奉旨编纂的辞书《康熙字典》。起初,厉向晨是奔着“学术参考”的目的去制作“康熙字典体”,但考虑到这是严肃典籍,最终他决定把其中的6万多字全数制作。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前后花费了他整整一年的时间,其间他走了不少弯路,但最终还是在2010年年底完工,并正式发布。
由于国内字体行业版权缺失问题严重,厉向晨并未期待这款字体会带来多少收入。字体发布的最初,只有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展览会使用这款字体。但到了2011年下旬,厉向晨发现,这款字体与“小清新”的审美趣味挂上了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康熙字典体”成为字体行业的一匹黑马,迅速在出版、互联网和设计等领域广泛扩散开来,成为一款现象级字体。不仅在内地,在台湾诚品书店的宣传海报、台湾联合文学杂志的封面设计中,也频频出现“康熙字典体”。厉向晨由此正式迈进字体行业。并使他在字体行业有了影响力。2014年,他和朋友选择创业,继续挖掘符合当代审美的古体字,并创建一个针对字体解决方案的云平台。
从单纯的字体设计师到创业者,这种转型对厉向晨而言并不容易。压力一方面来自公司运营的成本,团队必须在短时间内拿出高质量的字体产品来维持收入;另一方面,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厉向晨不能只顾实施自己的想法,而是要从管理者的角色去分配和指导其他设计师的工作。“我不是个很擅长整理经验的人,怎么把做一件事的经验完整地传达给对方有点难。”在不断地磨合中,厉向晨带着团队做出了“文悦新青年体”“文悦青龙体”等四五款复古字体,并和《奇葩说》、黄油相机App、上海米其林指南等合作。
明年是厉向晨到北京闯荡的第十年,这个年轻人依然期待着做出一些新改变,“跟着潮流做是不对的,应该要创造潮流。”这是他的设计信条,始终未变。
C=CBNweekly L=Li Xiangchen
C: 最近在做些什么?
L: 在做新的字体。不过由于个人不满意和其他原因,不一定都会发布。除了字体外,最近会关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资讯,想想有没有什么能做的事。
C: 平常会从哪里获取灵感?
L: 灵感就多看各种商业设计品。我看得比较杂。最直接的就是平面广告、海报这类。任何一个产品发布出来以后,就算没做大规模的广告,至少也会有官网,这些都可以参考。
C: 你认为做好字体设计,需要哪些素质或能力?
L: 有一点是我个人比较在意的,我认为懂得欣赏老东西的人,设计的字体质量可能会更好,包括古籍、古建等。这样的人知道如何思考,老的和新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传承、进步。
C: 做字体每个字都需要调整的时候觉得枯燥吗?
L: 分两种,初期整个字体还没定形的时候,不断地尝试和调整,其实还挺有趣的,但一旦确定,要把后面那几千甚至几万字做好,这个工程就比较痛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