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波对食品蛋白凝胶性和结构影响研究进展

2017-10-16,,,,*,,,,*

食品工业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微波凝胶蛋白质

,,,,*,,,,*

(1.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锦州 121013;2.萧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杭州 311208;3.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4.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荣成 264300)

微波对食品蛋白凝胶性和结构影响研究进展

冯建慧1,曹爱玲2,陈小强3,蔡路昀1,*,李钰金4,李学鹏1,励建荣1,*

(1.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辽宁锦州121013;2.萧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杭州311208;3.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湖北武汉430068;4.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荣成264300)

本文针对微波技术对蛋白凝胶形成机理,并对微波场中影响食品蛋白凝胶特性的主要因素:蛋白质的种类、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添加剂和pH等进行分析,且对其微波处理后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深入阐述,并总结了微波在食品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微波技术在食品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微波,蛋白,凝胶,影响因素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 for gel formation of protein treated by microwave was studied and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el properties of food protein in microwave field were analyzed involving the protein type,microwave time,microwave power,additives and pH value etc.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on the change of molecular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 were deeply summarized. Application of microwave in food protein was summarized. Moreover,the directions of microwave technolog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Keywords:microwave;protein;gelation;influence factors

微波在食品加工领域作为一种常用的技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高效、快捷、方便、节能、操作简便等已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家庭,而方便快捷的微波食品的开发更是加快了该技术在各大类食品领域中的研究应用。目前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主要有:微波灭菌、微波干燥、微波解冻、微波改性和微波烹饪等。经过微波处理的蛋白质,其分子空间构象会发生改变,并随之带来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的改变,包括溶解性、吸水性和凝胶性等,其作用效果取决于蛋白质种类及浓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组分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体系的pH等。本文将在明确微波作用原理和蛋白凝胶化行为的基础上,着重就近年来微波对食品蛋白凝胶化的影响因素及结构特性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对微波处理后蛋白质凝胶化与空间构象之间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将可凝胶的食品蛋白作为一种功能性配料添加在凝胶类制品中如香肠、人造肉等,以及为推广微波作为一种快捷高效的食品加工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微波对蛋白质凝胶性的影响

1.1 微波作用原理

采用微波技术加工食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效果:“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微波的热效应是指食品吸收微波能而产生热量的现象,主要存在两种机理:一种是电导损耗机理,另一种是偶极子极化松驰损耗机理[1]。电导损耗机理的主要内容是:食品中的基本组成物质如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都属于电介质,微波对它们的加热称作介电感应加热[2]。在微波作用下,电介质会引起食品原料介电感应发热,尤其是电介质水分子,它在微波作用下剧烈震动,使得食品原料内能增加,温度上升。依靠微波穿透食品物料内部,与食品的电介质分子间相互作用转化为热能,使微波场内的食品在同一瞬间获得热量而升温,这种效应称之为“热效应”。偶极子极化松驰损耗机理的主要内容:微波场强的变化导致偶极分子的旋转和离子的传导迁移,使食品物料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生热能[3]。值得注意的是微波加热中存在明显优于常规加热的特征,如促进物质的扩散、钝化催化酶的活性、加快结构致密化过程、加快化学反应进程、影响体系结晶体相变等,被统称为微波的“非热效应”。它与微波的电磁效应有关,并一直是微波加热领域研究的热点[4]。

1.2 蛋白质凝胶

食品蛋白质最重要的功能特性之一是凝胶性,人类广泛利用蛋白质的凝胶特性来制作凝胶类食品。生活中常见的有我国的皮冻、豆腐和西方的奶酪、香肠等。凝胶是蛋白分子动态聚集的结果,在这种聚集过程中,吸引力和排斥力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因此才能形成吸附大量水分或其他食品组分且形成高度有序的三维网络结构或基体,如果吸引力强于排斥力,凝胶基体的水分就会排除出来,形成凝结物;如果排斥力强于吸引力,则体系难以形成空间网络结构,因此只有当吸引力和排斥力处于平衡状态时,才可以形成凝胶化结构[5]。蛋白质的凝胶过程是一个多步骤的热力动力学过程,包括变性、凝集和三维网络结构的形成[6]。凝胶类蛋白质在受热或外加电磁场微波等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会因变性而解折叠发生聚集然后形成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Cheftel[7]认为蛋白质凝胶网络的形成是蛋白质中相邻多肽链及水分子间吸引力与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蛋白质变性和聚集的相对速率影响着凝胶制品质构和特性,当蛋白质变性速率大于聚集速度时,蛋白质分子能充分伸展、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高度有序的半透明凝胶,当蛋白质变性速率低于聚集速率时会形成粗糙、不透明凝胶[5]。因此需要对微波热处理过程中食品蛋白的变性进行动力学分析,根据得出的热变性参数,探索微波处理过程中蛋白质分子在性质上的变化,进而揭示微波处理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稳定性以及探讨微波场内蛋白质热变性聚集的机理。曹燕等人研究了鱼糜微波加热形成凝胶的动力学,结果表明鱼糜微波加热凝胶形成的速度比传统水浴加热要高两个数量级;与水浴加热相比,在能量吸收值相同的情况下,微波加热样品能达到更高的凝胶破断力值[8]。

1.3 微波对蛋白质凝胶的影响因素

微波场内蛋白凝胶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凝胶体系中的蛋白质种类及浓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添加剂的种类及凝胶体系的pH等,它们与蛋白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密切相关。

1.3.1 蛋白质种类及浓度 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蛋白质作为人们食用原料,但并不是所有的食品蛋白都具有良好的凝胶特性,且不同种类的蛋白所形成凝胶特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植物性蛋白如大豆分离蛋白和动物性蛋白如盐溶性蛋白都具有典型的凝胶特性,但是相比两种蛋白的凝胶性有着显著差异,在相同浓度下,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强度显著高于盐溶性蛋白,这是由于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存在差异,大豆蛋白中只有7S和11S组分才具有凝胶性,同时发现11S含量越高,凝胶特性越好;7S/11S比例越大,凝胶硬度和粘度越低[9],而盐溶性蛋白有更高的凝胶形成能力,原因是盐溶性蛋白中的基本组分肌球蛋白重链(MHC)的交联能力和由它的解折叠结构域所表现出更强的凝胶力。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同一种蛋白,在不同的来源下都表现出不同的凝胶特性。李继红[10]研究不同来源的肌肉盐溶性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发现不同来源肌肉蛋白在相同条件下,所得到的肌肉盐溶蛋白凝胶特性不同,文中指出凝胶功能特性最好的是鸡胸肉蛋白,次之的是牛背最长肌蛋白,最差的是猪背最长肌,这是由于来源于不同的肌肉盐溶性蛋白中,肌球蛋白的含量不同,导致其凝胶特性不同。

在微波场中,除蛋白质的种类影响凝胶特性外,蛋白质的浓度也会影响凝胶性,高浓度蛋白质形成的凝胶强度要大于低浓度蛋白质,而在相同浓度下,纯蛋白的凝胶强度高于混合蛋白的凝胶强度,如相同浓度下,肌球蛋白凝胶强度要远远大于肌原纤维蛋白。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量浓度与凝胶特性呈正相关,但超过一定的浓度值也会对凝胶体系产生不利的影响。徐幸莲等[11]研究蛋白质浓度、pH、离子强度在微波处理下对兔骨骼肌肌球蛋白热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腰大肌(Psoas major,PM)和半膜肌(Semimembranosus proprius,SMP)肌球蛋白的凝胶硬度均随蛋白质浓度增大而显著升高,蛋白质凝胶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在微波处理下,选用不同种类的蛋白和适宜的添加浓度是实际生产应用凝胶类原辅料蛋白质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3.2 微波功率 微波处理食品蛋白能形成稳定的凝胶,并且微波功率对所形成的凝胶有显著的影响。李秋慧等[12]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功率范围内,微波功率与混合体系的凝胶持水力呈正相关,其中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在微波处理1100 W时凝胶持水力最强。但是经1300 W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微波功率与凝胶持水力呈现负相关。文中指出蛋白在低功率时,有助于体系结构的舒展,暴露出较多的氢键,导致体系电荷的增加,通过对体系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力的改变提升凝胶体系的凝胶持水性;但在高微波功率下,复合体系形成聚集体,使其混合物的交互作用减弱,阻碍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Yalcin等[13]研究发现微波功率对小麦蛋白功能特性有显著性影响,随着功率的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进而影响了凝胶持水性。总之,微波功率会影响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进而影响其凝胶特性。Qin等[14]用不同功率的微波处理大豆分离-小麦谷蛋白混合物,发现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体系的凝胶强度、凝胶持水力和储能模量逐渐增大。

1.3.3 微波时间 微波处理时间与蛋白质的凝胶性质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短时间内,微波加热和普通加热无明显区别,但是长时间微波处理就会产生显著差异,对此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明此观点。闫虹[15]在研究两种微波加热处理方式对白鲢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中发现,鱼糜凝胶强度随着微波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微波时间为60 s时,鱼糜凝胶强度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随着鱼糜凝胶强度的增加,凝胶网状结构更加致密,鱼糜持水性增强,但随着微波时间增加,鱼糜中水分损失加剧,凝胶变硬,使得鱼糜凝胶发生劣变。另外长时间的微波加热(>60 s),会影响凝胶白度,随着微波时间的增加,鱼糜的凝胶白度逐渐降低,色泽由白色变为淡黄色。Liu等[16]研究表明,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相比,适宜的微波处理时间使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较高的粘弹性,表现出较好的凝胶特性。因此,工业化生产凝胶类制品,应该综合考虑蛋白质的凝胶白度和凝胶强度,选择最佳的微波时间,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1.3.4 添加剂 食品凝胶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不同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导致其凝胶性发生改变。Qin等[14]用微波诱导转谷氨酰胺酶(TG酶)对大豆分离-小麦谷蛋白混合物凝胶特性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体系的凝胶强度、凝胶持水力和储能模量逐渐增大,而且TG酶的添加促进了二硫键的形成,活性巯基的含量骤减,最终使蛋白质凝胶体系的三维网状结构更加均一、使凝胶结构更致密。钱娟[17]研究了三种植物油脂(大豆油、稻米油和橄榄油)及动物油脂(猪油)的添加量对低盐鱼糜的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油的添加能改善低盐鱼糜的凝胶强度,而猪油的添加则对鱼糜凝胶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其影响效果取决于油脂浓度。Feng等[18]研究发现NaCl的添加对阿拉斯加鳕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持水力有影响,NaCl可以增加蛋白的溶解度,进而改变体系的介电常数。总之,不同种类的蛋白质表现出不同的凝胶特性,同样,不同种类的添加剂对蛋白质凝胶特性的影响也会不同,因此在具体的食品工业应用中,需要筛选出适宜的添加剂及用量来改善蛋白的凝胶特性。

1.3.5 pH 除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外,蛋白质的凝胶网络结构是由许多生物大分子构成,蛋白质的静电荷和溶液的pH密切相关,在酸性体系中,蛋白质带正电荷,在碱性体系中,蛋白质带负电荷。无论蛋白质带正负电荷,分子间总存在着排斥力,只有当蛋白质达到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间才能保持静电平衡[19]。pH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凝胶保水性,这是由于高的pH使凝胶蛋白质偏离其等电点,由于蛋白质存在较多的正负电荷,加强了蛋白质与水的相互作用,因此蛋白质溶解度增大,进而改善了蛋白质的凝胶保水性。Gustaw等[20]比较了在不同pH3~10的范围内微波加热和传统加热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H4~9范围内传统加热方式表现出更高的凝胶强度,而且当pH在3和10时,微波处理后的蛋白凝胶强度迅速下降。pH对不同种类的盐溶性蛋白影响的研究表明,当pH为4.5时提取的盐溶性蛋白凝胶具有粘性特征,但很难形成网状的凝胶结构,pH上升到5.5时,可以形成凝胶,但是结构较差,而pH在6.5~7.5范围时,形成的凝胶具有较高的弹性[10]。

2 微波对蛋白空间构象的影响

在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发现,微波对蛋白质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应用过程中,微波对蛋白质的作用机理研究的还不是很透彻。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决定功能特性,微波处理后蛋白质功能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于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发生了改变。微波处理使蛋白空间结构发生伸展,使得反应基团暴露出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变,从而导致蛋白质空间构象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

2.1 微波对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影响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由多肽链中的氨基酸顺序决定的,目前关于微波对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影响主要有:微波辅助蛋白质的水解、微波辅助蛋白质的合成和微波处理对蛋白质氧化的影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蛋白质水解是其必不可少的一步。微波辅助蛋白质水解的效率高于常规方法,这是由于微波相比于传统加热方法,微波加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所要求的高温。所以微波可以加快酶水解蛋白的速度,提高酶水解蛋白的能力而微波辅助水解大大缩短了水解时间,提高了分析效率,由于微波加热预处理时,微波辅助蛋白质水解主要打断了氨基酸之间的肽键,可以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得到大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进而提高了水解速率。杜雪莉等[21]在微波辅助鱼粉-豆粕蛋白水解的研究中指出,微波辅助水解对外界环境要求低且稳定性好。参与研究的16种氨基酸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而另外两种氨基酸酪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标准偏差小于4%。同样,Marconi等[22]采用微波水解和传统方法水解牛血清蛋白,将两种方法得到的水解物进行氨基酸序列与理论值比较分析,得出两种水解方法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无显著性差异。Messia等[23]快速测定肉类食品中胶原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微波水解将传统水解时间由24 h缩短到20 min。总之,微波辅助蛋白质水解的方法操作简便,简捷高效,结果稳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些年关于微波辅助蛋白质合成的研究很多,但是相比于常规合成方式,微波加速或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机理并不十分清楚。Guan[24]等使用微波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糖接枝反应表明,在高功率微波辐照下,蛋白质二硫键破坏,随着微波时间的增加,巯基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导致大豆蛋白亚基的聚集,并且对终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得出终产物都是由氨基与还原端通过共价键形成的。

2.2 微波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沿一维空间的规则性循环式排列,也指多肽链沿着某个轴盘旋转或折叠,并以氢键维系的作用力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如α-螺旋、β-折叠以及β-转角等[25]。Wang等[26]研究经微波辐照玉米蛋白和大豆蛋白的复合膜后,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α-螺旋、β-转角、自由转角分别降低了9.2%、2%和3%,但是β-折叠增加了40%。Ochoa-Rivas[27]采用微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表明,蛋白的α-螺旋降低了4%,β-折叠增加了8%。研究表明,微波处理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包埋蛋白质分子内的疏水性残基暴露于分子表面,从而发生蛋白变性,蛋白变性程度越大导致凝胶强度降低越多[28]。

2.3 微波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在二级结构基础上,通过巯基和二硫键的变化以及蛋白质表面疏水作用进一步折叠或卷曲构成复杂的空间结构[29]。肖瀛[30]在微波对牛乳蛋白的影响中指出长时间(>120 s)的微波加热牛乳蛋白与普通方式加热相比,可使其羰基含量、二聚酪氨酸含量明显提高,而巯基含量明显降低。Guan[24]探究微波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糖接枝反应时得出,大豆分离蛋白在高功率辐照下,会引起二硫键的断裂以及肽键的展开,这样会增强蛋白质与糖类物质的有效碰撞,进而改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同样,李秋慧等[12]的研究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物经过微波处理后,大豆分离蛋白分子的非共价键被破坏,同时空间结构部分展开,分子的柔性提高,与亲水性较好的磷脂形成双亲结构的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物。

2.4 微波对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影响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亚基与亚基之间通过化学作用键如疏水相互作用等次级键缔合成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聚集体[31]。低功率和短时间微波处理食品蛋白,可以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部分解离,但是电磁效应和热效应随着时间的不同发生结构的变化,能导致蛋白质的聚合,最终发生凝胶化或凝结。Liu等[16]证实了球蛋白的伸展,并能使分裂的低聚体亚基再聚合。Francesco等[32]研究微波加热与水浴加热对嗜热β-乳糖酶活性的影响,证实70 ℃微波加热使酶不可恢复地失活,但是水浴加热对酶活性无影响,证实微波对酶活性的影响并不仅仅存在热效应,非热效应也能改变蛋白质的构象。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分析了微波加工对食品蛋白结构特性发生的变化,但对于微波影响食品蛋白的机理及其与凝胶性变化的关系还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在未来,关于微波改善蛋白凝胶特性的机理有待于深入展开。

3 微波在蛋白质加工中的应用

食品中的蛋白质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基础代谢物,具有重要营养特性,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性质,对产品加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以蛋白质为原料,利用微波加工技术来研究蛋白质品质的变化详见表1。

表1 微波处理方式在蛋白质加工中的应用Table 1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application on protein processing properties

微波技术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加热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加热、干燥、灭菌、改性、杀虫和水解。由于水分子具有快速吸收微波能的介电性质,微波干燥特别适用于高水分含量的蛋白质的干燥,比如乳清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Lamacchia等[40]通过研究微波处理对小麦蛋白脱水的影响,发现其不仅干燥速率快,而且对面筋蛋白的流变特性影响较小。Wu等[41]研究发现微波干燥的草鱼蛋白脂肪含量损失少,蛋白质溶解度高,甲氧基苯胺值低于热风干燥的产品。Gursoy等[44]研究表明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的延长,玉米中的水分含量会逐渐降低,并且导致发芽率的减少,因此深入研究微波干燥动力学很有必要。Wang等[45]研究微波对大豆分离蛋白和玉米蛋白共混改性后对其机械强度和结构特性的影响发现,微波处理不仅提高了玉米-大豆分离蛋白共混物的机械强度,而且提升了体系的熔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因此微波处理可以对蛋白质的结构机械特性产生积极的影响。Wang等[36]也证实微波处理可以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Messia等[23]研究发现微波水解胶原蛋白测定羟脯氨酸,与传统水解方式相比,大大缩短了水解时间。微波提取米糠蛋白不仅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提取率,而且与碱法提取蛋白相比,微波提取对蛋白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Ochoa-Rivas等[27]研究表明微波辅助碱法提取花生分离蛋白,其蛋白纯度更高。Ji等[46]研究微波处理对鳕鱼鱼糜-魔芋胶体系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比水浴加热所形成的凝胶网状结构更加致密。

目前有很多研究集中于适当的微波处理来改善蛋白质的凝胶特性方面的应用,包括提高凝胶强度,增加凝胶持水力和降低凝胶蒸煮损失等。微波加热改善凝胶制品的机理主要有:微波加热能有效避免蛋白质分子降解,使蛋白空间聚集体展开,促进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水分子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更多S-S键,形成分子质量更大的蛋白质交联体,最终形成三维网状的超微结构[33]。

总之,微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微波加工蛋白质对其营养成分破坏性小,加工效率高、产率高、质量好、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可预见其在未来工业生产中将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综上所述,经微波处理后,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功能特性和理化特性得以改善,从而拓宽了蛋白的应用范围。

4 结语

目前,微波对食品蛋白的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比较全面、系统。由于凝胶形成空间网络结构,可吸附食品体系中的其他成分如水分、风味物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进而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因此研发凝胶性能好且营养价值高的蛋白食品对食品工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对其凝胶形成的机理研究尚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在明确微波对食品蛋白质结构和性质方面的影响后,需与微波对蛋白质结构影响的数学模型建立关系,并模拟凝胶体系与食品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模拟其体系动力学变化过程,以完善整个知识体系,为微波更好的应用于食品工业奠定基础。

[1]薛丁萍,徐斌,姜辉,等. 食品微波加工中的非热效应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2013,13(4):143-148.

[2]李里特. 微波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原理和特点[J]. 食品工业科技,1991,6(1):3-7.

[3]Chandrasekaran S,Ramanathan S,Basak T. Microwave food processing-A review[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52(1):243-261.

[4]赵晶,陈津,张猛,等. 微波低温加热过程中的非热效应[J]. 材料导报,2007,11(21):4-6.

[5]胡坤,方少瑛,王秀霞,等. 蛋白质凝胶机理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06,27(6):202-205.

[6]盖静. 不同加热温度对鳙鱼肌球蛋白聚集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镇江:江苏大学,2016.

[7]Cheftel J C,Culioli J. Effects of high pressure on meat:a review[J]. Meat Science,1997,46(3):211-236.

[8]曹燕,程裕东. 鲢、狭鳕鱼糜微波加热凝胶形成的动力学分析[J]. 水产学报,2005,29(4):547-551.

[9]周建中,张晖. 植物蛋白凝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32(11):1128-1135.

[10]李继红. 不同种类肉盐溶蛋白凝胶特性的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4.

[11]徐幸莲,周光宏,黄鸿兵,等. 蛋白质浓度、pH、离子强度对兔骨骼肌肌球蛋白热凝胶特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04,20(3):159-163.

[12]李秋慧,李杨,隋晓楠,等. 微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功能特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6,37(19):42-47.

[13]Yalcin E,Sakiyan O,Sumnu G,et al.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microwave-treated wheat gluten[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08,227(5):1411-1417.

[14]Qin X S,Luo S Z,Cai J,et al. Effects of microwave pretreatment and transglutaminase crosslinking on the gelation properties of soybean protein isolate and wheat gluten mixtures[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16,96:3559-3566.

[15]闫虹,林琳,叶应旺,等. 两种微波加热处理方式对白鲢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2014,30(4):196-204.

[16]liu H Hui,Kuo MI. Effect of microwave heating on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y and microstructure of soy protein isolate gel[J]. Journal of Texture Studies,2011,42(1):1-9.

[17]钱娟. 罗非鱼低盐鱼糜的凝胶特性及其制品的研究[D]. 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3.

[18]Feng D,Xue Y,Li Z,et al.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dispersions from Alaska Pollock(Theragrachalcogramma)as a function of concentration,temperature,and NaCl concentration[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5,166:342-348.

[19]Tolano-Villaverde I J,Torres-Arreola W,Ocao-Higuera V M,et al. Thermal gelation of myofibrillar proteins from aquatic organisms[J]. CyTA-Journal of Food,2016,14(3):502-508.

[20]Gustaw W,Mleko S. Gelation of whey proteins by microwave heating[J]. Milchwissenschaft,2007,62(4):439-442.

[21]杜雪莉,张凤枰,刘耀敏,等. 微波辅助蛋白质水解效果稳定性研究[J]. 食品科学,2011,32(8):121-124.

[22]Marconi E,Panfili G,Bruschi L,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microwave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protein hydrolysis in food[J]. Amino Acids,1995,8(2):201-208.

[23]Messia M C,Di Falco T,Panfili G,et al. Rapid determination of collagen in meat-based foods by microwave hydrolysis of proteins and HPAEC-PAD analysis of 4-hydroxyproline[J]. Meat Science,2008,80(2):401-409.

[24]Guan J J,Zhang T B,Hui M,et al. Mechanism of microwave-accelerated soy protein isolate-saccharide graft reactions[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1,44(9):2647-2654.

[25]何轩辉,刘红芝,赵冠里,等. 超高压对食品蛋白凝胶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3,34(13):334-337.

[26]Wang N,Gao Y Z,Wang P,et al. Effect of microwave modification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y protein isolate and zein blended film[J]. Czech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6,34(2):180-188.

[27]Ochoa-Rivas A,Nava-Valdez Y,Serna-Saldívar S O,et al. Microwave and ultrasound to enhance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peanut flour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Effects in yield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 isolates[J].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2017,10:543-555.

[28]汪之和,朱孔辉,施文正,等. 鳊鱼鱼糜蛋白质结构与凝胶特性的关系[J].水产学报,2010,34(5):814-819.

[29]徐国恒. 二硫键与蛋白质的结构[J]. 生物学通报,2010,45(5):5-7.

[30]肖瀛,方雨婷,胡业芹,等. 微波加热对牛乳清蛋白氧化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14,35(8):105-108.

[31]陈卫,范大明,马申嫣,等. 微波对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31(3):232-237.

[32]Francesco L C,Marira R S,Sabato D A,et al. Different effects of microwave energy and conventional heat on the activity of a thermophilicβ-galactosidase fromBacillusacidocaldarius[J]. Bio Electro Magnetics,1999,20(3):172-176.

[33]Kaddouri H,El Mecherfi K E,Kheroua O,et al. Microwave treatment modify antigenicity properties of bovine milk proteins[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6,5(13):1267-1270.

[34]Resurreccion F P,Luan D,Tang J,et al. Effect of changes in microwave frequency on heating patterns of foods in a microwave assisted thermal steriliz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5,150:99-105.

[35]Yujie H R C. Modifying soy protein isolate by microwave-assisted phosphorylation to improve emulsification properties[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2009,24(6):36-40.

[36]Wang Z,Sun X,Lian Z,et al. The effects of ultrasonic/microwave assisted treatment on the properties of soy protein isolate/microcrystalline wheat-bran cellulose film[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3,114(2):183-191.

[37]Harun D. Effect of microwaves on technological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suni-bug(Eurygasterspp)damaged and undamaged wheat flour[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2010,16(4):313-318.

[38]El Mecherfi K E,Rouaud O,Curet S,et al. Peptic hydrolysis of bovine beta-lactoglobulin under microwave treatment reduces its allergenicity in an ex vivo murine allergy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50(2):356-364.

[39]Zhang X,Yang L,Mester Z. Determination of amino acids in selenium-enriched yeast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fter microwave assisted hydrolysi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2,744:54-59.

[40]Lamacchia C,Landriscina L,D Agnello P. Changes in wheat kernel proteins induced by microwave treatment[J]. Food Chemistry,2016,197:634-640.

[41]Wu T,Mao L. Influences of hot air drying and microwave drying on nutritional and odorous properties of 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idellus)fillets[J]. Food Chemistry,2008,11(3):647-653.

[43]Phongthai S,Lim S T,Rawdkuen S. Optimization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rice bran protein and its hydrolysates properties[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16,70:146-154.

[44]Gursoy S,Choudhary R,Watson D G. Microwave drying kinetics and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r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013,6(1):90-99.

[45]Wang N,Gao Y Z,Wang P,et al. Effect of microwave modification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y protein isolate and zein blended film[J]. Czech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6,34(2):180-188.

[46]Ji L,Xue Y,Zhang T,et al. The effects of microwave processing on the structure and various quality parameters of Alaska pollock surimi protein-polysaccharide gels[J]. Food Hydrocolloids,2017,63:77-84.

Researchprogressofeffectofmicrowaveheatingongelationpropertiesandstructureoffoodprotein

FENGJian-hui1,CAOAi-ling2,CHENXiao-qiang3,CAILu-yun1,*,LIYu-jin4,LIXue-peng1,LIJian-rong1,*

(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Bohai University,National &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torage,Processing and Safety Control Technology for Fresh Agricultural and Aquatic Products,Food Safety Key Lab of Liaoning Province,Jinzhou 121013,China;2.Xiaosha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Hangzhou 311208,China;3.College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4.Rongcheng Taixiang Food Co.,Ltd.,Rongcheng 264300,China)

TS254.9

A

1002-0306(2017)18-0317-06

2017-04-05

冯建慧(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产品副产物功能性物质提取方面的研究,E-mail:jhfeng0122@163.com。

*通讯作者:蔡路昀(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食品化学与功能食品,E-mail:clyun2007@163.com。 励建荣(1964-),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水产品和果蔬贮藏加工及安全方面的研究,E-mail:li34008@126.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01478);“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17B03);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5M570760);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0540006);重庆市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Xm2015021)。

10.13386/j.issn1002-0306.2017.18.060

猜你喜欢

微波凝胶蛋白质
蛋白质自由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超轻航天材料——气凝胶
保暖神器——气凝胶外套
“冻结的烟”——气凝胶
为什么
一种USB 接口的微波开关控制器设计
微波冷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