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教学设计简案
2017-10-16张琼吉刘永东苏德杰许世红
张琼吉,刘永东,苏德杰,许世红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二度学法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方差”教学设计简案
张琼吉,刘永东,苏德杰,许世红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二度学法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结合“基于PISA数学素养测评视角培养初中生数学交流素养的方法研究”课题中的数学交流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主题,在设计上呈现问题串来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用三个方面开展学习,即弄清方差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理解方差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统计意义,理解方差的算法,强调统计概念的学习要突出养成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意识和交流习惯.
问题串;统计思想;数学交流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解析
1.教学内容
“方差”是京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方差与频率分布”第一节“数据波动”的内容,笔者承担该节第一课时的主讲任务.
一组数据主要描述其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学生已学过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本节课将学习如何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材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建立方差概念,了解方差的意义,通过思考和实践,让学生体会并能解释方差的统计含义,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方差是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重要特征数,它全面、平均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是最常用的统计量之一,广泛应用于比较实际事物的整体性、均匀性和过程的稳定性、均衡性.教材还结合实际,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处理平均数和方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方差教学需要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方差的概念,包含算法和统计含义,关键是理解算法规定的合理性,从算法中体会方差的统计含义;第二课时则是熟练掌握方差的公式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平均数、方差的统计意义解决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解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方差的统计含义,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会用方差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范围和波动大小.
(2)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归纳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有效方法;感受离散程度的含义,体会方差算法规定的合理性,体验“平均数+方差”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有效性.
(3)在数据分析中提升学生对统计推断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意识与交流习惯,培养与数据打交道的情感,体验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方差的概念,包含算法和统计含义;教学难点则是正确理解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含义,体会方差算法规定的合理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简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例图1是国家射击队参加奥运会前预选赛的一张照片.看到这张照片我们自然想到:教练如何选拔运动员呢?我们简化这一问题,试以下面两组数据为例,思考解决办法.甲、乙两位运动员在射击选拔比赛中,各射击10次,成绩如表1所示(单位:环).
图1
表1
选派哪位运动员去参加比赛更合适呢?
2.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1)设置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1:有同学提出比较最高成绩,你同意吗?
问题2:有同学认为两位运动员的最高成绩是一样的,故应当从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你同意吗?
问题3:现在最高分、平均分都一样,怎么办?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从成绩的角度,不好选择.为了稳中求胜,我们要研究两位选手的稳定性.
①同学们能从两组数据看出谁更加稳定吗?试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再用数据表达你的观点.
②以射击次序为横坐标,对应成绩为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借助图形的直观,分析这两组数据的稳定性,再运用数据表达你的观点.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量(角度)来刻画(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波动大小)呢?”,并进一步将该问题细化为四个小问题.
问题1:我们可以用什么量来刻画某次成绩相对平均数的波动大小?
问题2:点到直线a的距离是一个非负数,我们可以用什么量来表示它?
问题3:用什么量才能刻画出一组数据相对其平均数的波动大小?
问题4:数据的个数对结果有影响吗?怎样避免?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解决这四个问题,画出如图2所示的图形,引出极差、平均数、方差等多种方法,体验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优、缺点.
图2
3.形成概念,解决问题
(1)回顾步骤,酝酿概念.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方差计算的四个基本步骤:①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②求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③求差的平方和;④求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2)语言转化,形成概念.
将解决特例时探索出来的解决方案加以拓展、一般化,用数学符号表示方差算法公式,从而归纳出一般意义上的解决方案.
如果用x1,x2,x3,…,xn表示一组数据,用-x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s2表示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数的平均值,则
我们把s2叫做这组数据x1,x2,x3,…,xn的方差.它描述了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方差的值越小,数据波动越小.常常用方差来比较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波动的大小.
4.典例示范,内化新知
(1)典例示范.
师生共同完成该例题的解答,强调计算、表达、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例1某地区某年12月中旬前、后5天的最高气温记录如表2所示(单位:℃).
表2
比较哪5天中最高气温的波动较小.
(2)内化新知.
用计算量相对较小、由易到难的4道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状况,教师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和辅导.
练习1:(口答题)甲、乙两队各有8人对同一目标射击,甲队8人射中靶数的方差为0.3,乙队8人射中靶数的方差为0.28,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队的射击水平高于甲队
(B)甲队的射击水平高于乙队
(C)乙队的射击水平比甲队稳定
(D)甲队的射击水平比乙队稳定
练习2:(口答题)一个样本的方差是s2=则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___,平均数是_____________.
练习3: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表3所示(单位:cm).
表3
试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整齐?
练习4:比较如表4所示的两组数据,哪组数据的波动更小,比较整齐?
表4
5.归纳学法,提升学力
学是为了会学,如何才是会学呢?教师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用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弄清三个问题,归纳本节课的所学、所用.
(1)是什么?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就本节课而言,即什么是方差.
(2)为什么?弄清知识的必要性.
就本节课而言,即方差有什么作用.
(3)怎样用?掌握运用知识的思考顺序.
就本节课而言,即计算方差的具体步骤.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017—07—12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项目——基于PISA数学素养测评视角培养初中生数学交流素养的方法研究(2015ZQJK035).
张琼吉(1975—),女,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和解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