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父母该做些什么?

2017-10-16编辑月儿

科学生活 2017年9期
关键词:起跑线人格儿童

编辑/月儿

素质教育,父母该做些什么?

编辑/月儿

教育,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刊之前的《素质教育呼唤启蒙先生》一文,提到了老师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作用。那么家长呢?家长的言行举止,孩子耳濡目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作用更为巨大。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无疑父母的教育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也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前段时间,北京理工大学文科学部主任委员、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东平在一次教育沙龙中,就这个问题针对城市的家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家庭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家训、家教经验,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的所为,严重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从以下家长们的作为中可见一斑。

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中国中小学生的日均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4分,在全球范围内垫底。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的最直接原因,因为儿童的生长激素主要在深夜的睡眠时间分泌。日睡眠不足9个小时的小学生,发生肥胖的概率是对照组孩子的四倍。

做人教育欠缺,削弱了诚实、正直的人格养成。中国传统的君子之教,培养人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的教育空间被挤压。

许多孩子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一些15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止步于十岁、八岁的状态,离开一直依赖的父母就寸步难行,没有自己做基本判断和基本选择的能力。

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许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提供各种课外培训班,认为学习好就完成任务了,却没有帮孩子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孩子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

我们与日本儿童教育作比较,就会看到差距。日本的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教育,秋冬季节都要求穿短衣短裤。还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准备不同尺寸的包和很多套衣服,以备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包去远足,以及为不同场合的表演换不同的衣服。三年幼儿园教育以后,日本小孩上小学时的自理没问题,而中国城市中不少七八岁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

日本的幼儿园不怎么进行知识教育以及所谓的综艺教育,而是通过过这个节过那个节,让每个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学会微笑、学会向别人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等,这就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

家长忽视“人格养成教育”

今天的家庭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

首先,是人格养成这个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功利化面前被逐渐淡出了。

尽管学历和名校有时被看得特别重要,但关键时刻的选择还是把好的人品作为首要指标。比如家长评价女婿,比如企业招聘员工,都会把好的人品放在第一位。家庭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好人。

其次,性格决定命运。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靠自身有限的知识,以及高学历之类,而是靠他的综合素质或称人格特征,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等。

再次,情商大于智商。美国有过对1000名成功企业家的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说到自己的成功,一部分说是出于爱好,一部分说是由于坚持。上世纪初,美国还持续跟踪调查过10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学生,50年后其中被社会认可的七八十个成功人士的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是他们情商中妥善的为人处世原则、广泛的兴趣爱好、幽默的性格等因素共同支撑起各自达到成功的高度。

第四,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人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评价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要看他在青少年时期的表现。第一,能否与书为友,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如能与书为友,则孩子更倾向于做一个好人。第二,能否在高中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够,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和找到自我的基础。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身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深刻。其中,父亲的榜样对男孩的影响特别重要,会塑造男孩今后人生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变化。发达国家的学校,特别注重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留有足够的时间。

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

今天讨论“怎样做父母”特别艰难,因为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很多家长陷入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尽管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帮助家长们改变,但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

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首先是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安徽休宁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状元县,历史上出过19名状元,现在又在大力打造状元文化,但是那19名状元却没有几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名字。

上海曾有位老师对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做过长达20年的定量调查,发现日后事业有成的,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对这个所谓“第十名现象”的合理解释,无非是那些好学生为了一种评价规范,把自己真正的个性丢失了,而这样做的代价是他们的人生被改变了。

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不仅幼儿园都留家庭作业了,而且幼升小的考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百米跑运动员重要。今天的儿童有很多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怎么看亚裔学生的教育奇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面试专家,面试过许多到美国考试的中国学生。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创造的教育奇迹,都要耐心地等待后续篇章的展示。言外之意是拭目以待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在美国16~24岁的亚裔女性中,华人的自杀率最高,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亚裔本科学生自杀率是全美大学平均自杀率的三倍。究其根源,是在一种高压模式下和应试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人格,缺少如何为自己负责,如何选择、判断和处理各种问题,如何自我控制和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大都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又不愿求助于心理医生,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当高。这种分析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确立平民教育价值取向

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今天人们每每把教育和幸福连在一起时,却将教育演绎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对于教育如何增进人的幸福,周国平有过一个简单的定义,即八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且能够干好的事,八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

这句话实际上是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

家长的成功观、价值观需要转变。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启蒙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针对的是封建主义思想对儿童的束缚。今天,是现代社会了,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只重视应试教育、对儿童的压制和束缚的状况又比封建主义思想好了多少呢?

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今天,我们进入到一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就是要以平常心来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更有可能超越以往一次性学历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已经有网络公开课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完全可以在终身学习的视野下规划自己,通过利用社会化资源自主学习达到成功。

名人的家庭教育观

有一个尚未引起家长们关注的现象:大多名人之后都平平淡淡,没有表面的所谓“成功”;而且名人作为家长也不要求子女出人头地、成为名人。老舍对子女的要求很低,第一粗通文字;第二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第三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儿子舒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长,主要做一些文学研究和评论,退休后开始画画,画的是非常个性化的国画,经常提供给公益活动,他是个有丰富色彩的人。

傅雷是家庭教育中严父的典型,其“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名言令人耳熟能详,但是他对傅聪过于严厉的教育,差一点走向反面,傅雷晚年对此有很多反思。傅雷之子傅聪与今天的郎朗都是天才儿童,都是在家长的“严教”下长大的。其实,天才是不可复制的,不打他也能成为天才,否则打死也成不了天才。

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非常发人深省。孩子都是一颗没发芽的种子,最后长成什么,不完全是家长的意志决定的。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善待儿童的最好做法是顺应自然,家长的智慧应该在这里。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起跑线人格儿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留守儿童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六一儿童
漫画之页
“六·一”——我们过年啦!
重归起跑线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