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奈特对伽达默尔主体间观念的补充
2017-10-15李勇
【摘 要】伽达默尔强调对方双方是直接的关系,而霍耐特则提出在对话双方要设置起中介作用的第三者。这个第三者除了普遍的道德要求之外,即对话双方共同语言遵守的外在道德约束;也包括人体内在的道德意识,即对话双方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形成的对道德规范的认可;道德情景也是其中一方面,即对话双方根据道德规范的要求确定自己对对方所要使用的态度与方法。所以,这里的第三者就指道德规范、意识与情境的相互中介,即普遍性他者与具体性他者之间的来回运动。这个第三者让主体间的内容更加丰富,伽达默尔提出的主体间的直接性被推翻,弥补了短途解释的不足。
【关键词】霍奈特;伽达默尔;主体间观念;补充
一、解释学式理解的主体间性
霍耐特指出:解释学是对理解的理解,所以它必然会受到反思哲学的影响,以至于理解的反思特点要大于理解作为一个事件的特点。而伽达默尔首先为理解赋予经验结构,让理解是自行发生而不是我们臆想的结果。他否定将经验限定在认知功能上,他提出经验会不期而至,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习惯性期待被破坏,他将经验与认知划等号。
霍耐特认识到,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式理解与相互承认的现象相提并论,认为历史传承的经验与主体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伽达默尔对于反思哲学采取迂回的战术阐述经验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而这样的互动关系与解释学式理解存在一致性。这样,理解的对象起到一种主体人格的作用,解释学式理解在两个人格之间产生,在你我互动之中产生,成为关于人格对方的经验。他注重的是人格对方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价值。正因为这样,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式理解是一种道德现象,这也是主体间具备道德属性之所在。霍耐特则提出:如果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来说形成了不期而至的价值,这就是主体间最高的形式。相反则会带来一种最低级的形式。在这样的交往关系中,对你的理解是自我关联的方式。这就指出:因为在你我关系中形成了自我理解,所以在做出自我理解之前必须做出对你的理解;在另一方面来看,因为自我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是缘在的存在模式,所以我又先对你做出解释。当关系到主体间关系的道德属性,霍耐特分析,必然会带来人际关系中的强制性,进而妨碍真正的主体间关系。它在某种情况下会给人带来一种自以为是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一种盲目的自信。
二、伽达默尔对普遍性他者的拒绝
霍耐特从自己的认知理论出发,特别关注伽达默尔关于承认与尊重方面的思想。他看到伽达默尔对于康德尊重他人的思想并不是全盘接受,在康德看来,尊重人就意味着承认一种普遍性的品质,承认普遍化的人性以及道德法则。
伽达默尔拒绝接受康德全部尊重的思想,在海德格尔思想中也能够发现踪迹。霍耐特虽然没有在这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但很明显,普遍性道德法则往往并不需要人的自由选择,也就会形成人云亦云的常人,意味着缘在失落了本真性。伽达默尔对主体间关系进行描述,目的就在于解释关于他人的真实经验以及历史意识形成的条件。他就自然而然的继承了海德格尔在普遍性道德法则的规避态度,认为,你我之间不能够存在以普遍性身份存在的第三者。
霍耐特以自己的承认理论为出发点,就得到与伽达默尔不同的结论。他在《重新分配亦或承认》一书中提出,社会风气也就是关于历史上特定的相互承认现象之总体的抽象观念。在《认识与承认》中,霍耐特提出黑格尔得到的并不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结论,而且主体间对话的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霍耐特在哈贝马斯对黑格尔的看法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即社会风尚与道德规范作为主体精神的表现本身就渗透着遵守道德规范者之间相互承认这个方面的内涵。由此看来,道德规范的实质形成于人际相互承认之中,普遍性道德与主体间关系就不应当存在抵触的关系。
三、霍耐特提出的具体的他者
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都不能解决的问题,霍耐特就引入了第三者,提出需要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主体间关系。在伽达默尔看来,如果在对话双方中间插入一个第三者,对主体间的相互开放性就会有一定的妨碍作用。但霍耐特则认为,对话双方中任何一方都需要考虑普遍性道德观念,即普遍的他者,还要考虑道德观念在对方身上应用是否恰当,如果从自己角度出发对对方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合对方,这也就是具体的他者根本之所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道德观念会对主体间关系造成伤害,或者道德观念想要得到很好的运用,不能仅仅依靠其中一方判断,需要双方共同审视,这样就能够避免交往中的强制性现象发生。因为这种审视超越了对话双方,它就相当于你我之间不偏不倚第三者的角度。这种第三者的审视来源于你我之间,而不是外界插入进来的,即不是普遍性他者的目光,而是来自主体间内部的目光,也就是具体的他者的目光。
总得来说,霍耐特对伽达默尔的思想进行了延长,对其思想进行详细的补充。霍耐特首先对伽达默尔的思想进行批评,从而补充其思想。霍耐特承认伽达默尔关于解释学式的理解具有主体间特点,但对于其认定的你我之间直接联系持以否定态度,提出你我之间需要补充具体的他者。第三者结合了普遍的他者与具体的他者,伽达默尔对普遍性他者持回避态度,所以他并没有像霍耐特这样形成关于具體他者的明确认知。霍耐特还进一步挖掘伽达默尔本身的思想对其进行补充。霍耐特从伽达默尔现有思想中寻找到他本人没有明确意识到的内容,从而开阔了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思路。因此,霍耐特与德国学术界的利科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运用长途解释学来补充短途解释学。
作者简介:李勇(1989-),男,湖南省冷水江市。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参考文献:
1]Axel Honneth.Von der zerst rerischen Kraft des Drit-Ten.in ders:Unsichtbarkeit—Stationeneiner Theorieder Intersubjektivitt. 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Main,2003.
[2]Hans-Georg Gadamer. Ich und Du (K.L with).in ders.Gesammelte Werke,Mohr Siebeck Verlag,Tübingen,Bd.4.
[3]Nancy Fraser,Axel Honneth.Umverteilungoder Anerken-nungs Suhrkamp Verlag.Frankfurt am Main,2003.
[4]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曹卫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