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让我自己说
2017-10-15陈雅心
陈雅心
上周末,我带着4岁的沫沫去参加一场同学聚会。饭桌上,已经为人父母的老友们免不了把话题转向孩子,所以沫沫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聚会中的焦点。
“沫沫今年几岁啦?”
“有没有上幼儿园啊?”
“沫沫喜欢吃这个菜吗?”
“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
在多年未见的好友面前,我当然想展现孩子完美的一面,希望别人眼中的她乖巧又懂事。因此,在每一个问题被提出后,即使问题本身很简单,我也忍不住抢在沫沫开口之前回答:
“沫沫今年4岁。”
“已经升到幼儿园中班啦。”
“我从小就教育她不能挑食,青菜她必须吃。”
至于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这个问题,我还是让她自己回答吧。
我转头问孩子:“沫沫,刚才阿姨问你,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呢?”只见她低着头,只顾用小嘴咬筷子,并没有理会我的话。我看了看大家期许的眼神,用手摸摸她的小脸,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沫沫缓慢地抬起头,一双大眼睛委屈巴巴地看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想,这孩子怎么看上去快要哭了呢?连忙轻拍她的后背:“行啦行啦,不说啦,我们好好吃饭吧。”
回家的路上,沫沫一言不发,不再像往日那样叽叽喳喳个不停。我问她:“沫沫啊,怎么不说话啦?”沫沫牵着我的手摇了摇,用稚嫩的声音答道:“我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知道自己今年4岁,爸爸妈妈我都爱,但是……”她很着急地想表达什么,无奈组织不好语言,可我瞬间明白了她的意思:“但是妈妈刚才全都替你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其实沫沫能自己回答,是这样吗?”沫沫奶声奶气地回答:“是—”。
我有些惭愧。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只要是和妈妈一起出现的场合,别人问我的任何问题都会被妈妈抢先回答。起初我心里很急躁,很想自己回答,但后来,我对于别人的问题开始主动沉默,懒得动脑子思考,因为反正都有妈妈在,她会在前面替我回答的。长此以往,我渐渐习惯了这种模式,长大以后也喜欢缩在自己的安全范围内,突然被外界打扰就会很慌张,也不喜欢跟陌生人交流。如今回过头想想,是成长中妈妈替我说了太多啊。那些原本可以让我自己回答的问题,原本可以由我自己进行的对话,都被“抢”走了。可我现在也正以同样的方法对待沫沫。
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亏我还是学学前教育的,竟然連这个都忘了。我自己不就是不懂得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嘴巴吗?我本应鼓励孩子跟别人交流,而不是替她交流啊。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发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意愿,并渐渐依赖父母,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以后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想到这些,我总算找到了沫沫不开心的根源所在。我决定从此改变对沫沫的过度干预,让她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说话。即使说错了又怎样呢?迟早要放手让她自己飞翔的。
第二天早上,我照例送沫沫去幼儿园,却不再像往常一样把她一路送到教室里,替她跟老师同学问好,而是牵着她的小手,走到园门口就停下了脚步,蹲下来对她说:“沫沫,今天你自己去教室行不行呀?”沫沫瞪着大眼睛,歪着头看我:“我行的!”说完,便挣脱我的手,像一只放飞的小鸟一样朝着老师跑过去。老师例行晨检,测量温度,然后问沫沫:“今天吃过早饭了吗?昨天晚上刷牙没有呢?”我看见沫沫仰着小脸手舞足蹈地向老师讲述着自己吃的什么早饭,模样很兴奋。而在这之前,这些问题都是我替她回答的。我不禁庆幸:幸亏问题发现得早,不然我实在是太压抑女儿的表达欲了。
之后每次和沫沫外出买东西,我也会问问她的意见,她说的每句话我都会认真聆听。因为我知道,她需要表达。
对孩子来说,跟大人进行一场对话会让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很有成就感。他们心里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和大人平等对话的地位,希望大人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们作为父母,当然应该鼓励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表达,只有这样,他们的思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才会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在独自面对外界的时候也会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