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游戏中能获得什么
2017-10-15豆苗
豆苗
我承认,我是个玩具控。从怀孕开始,我就帮孩子挑选玩具。一边选,一边想:“他应该很喜欢吧!我小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好的玩具!”
可是,令我困惑的是,文文并不太喜欢我挑选的这些玩具。大多数玩具,他只是随便玩玩儿就扔到一边了。难道是我的眼光有问题吗?不喜欢我买的玩具就罢了,文文偏偏喜欢一些不是玩具的东西,比如,大人的拖鞋!每次看到文文抛弃我那些高大上的玩具奔向拖鞋时,我都深感伤害。
“没事儿,他还小,长大了就知道乐高的美好!”我总是这样暗暗地安慰自己,然后,瞅准时机向孩子推销玩具。当文文摇摇晃晃地向我走来时,我知道,此时的他很无聊。我用愉快的声音说:“宝贝儿,我们玩儿乐高吧!”文文瞅了瞅满箱子的乐高,思考片刻,眼看没有更好的选择,才勉强答应。
我和他坐在地上,把乐高摊在中间。然后,文文开始了他最熟悉的操作,用乐高来搭建高塔。说是高塔,其实是一个高高的柱子。看着一块块积木越搭越高,文文很有成就感。得意忘形间,他一不小心把高塔碰倒了。我本能地扶了一下,文文看到我滑稽的动作,咯咯地笑了起来。
从那一刻起,整个游戏风改变了。文文会把塔搭高,然后故意推倒,看到我扶住高塔的一刹那,他会高兴地跳起来,仿佛在庆祝我们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壮举。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我们精疲力尽为止。
文文为何会喜欢这么简单的操作呢?乐高,难道不是用来搭建各种漂亮的造型的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不出文文能从这么单调的游戏中获得什么。饭后,文文主动地把乐高箱子拽出来,我就知道,他还惦记着那个游戏!我一边玩儿,一边试着理解。
文文为何这么喜欢?有一回,我故意没扶住高塔,结果被摔散了。文文呆呆地望着散落的积木,说道:“倒了,就碎了!”原来,他解读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因果关系的意味。我能扶住,高塔就能保持原樣;如果我扶不住,高塔就会散。我们又反复地试验了多次,直到文文确认了这个因果关系为止。
然后,文文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别的玩儿法。他会趁我不注意时,偷偷地把高塔推倒。意图十分明显,就是想挑战我。于是,我们开始斗智斗勇,文文也越玩儿越兴奋。我渐渐明白,他喜欢这个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过游戏,他能感觉到自己在某个方面发挥着作用―他的动作能影响着我的动作。作为一个弱小的孩子,能够影响大人的一举一动,能够指使着大人去做这做那。我想,没什么能比这样的事更有掌控感了!
就这样,文文总是发明各种各样的游戏,多数是偶然为之。有一次,我的朋友送给他一个足球。两岁的孩子还踢不动球,但是文文看过哥哥们踢球,也知道球是怎么踢的。他奋力地跑向足球,用足了力气狠狠地踢上一脚,足球却几乎纹丝不动。文文有些尴尬,准备再试一次,只不过这次稍有不同,当他马上踢到球的时候,用嘴模拟出“砰”的声响,真的很像球被用力踢走时发出的声音。这次,足球仍然没滚出多远,他却十分高兴。当文文给动作配上“高大上”的声音时,仿佛自己真的学会了踢球。
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一个两岁孩子的创造能力感到惊讶,给动作配音,这简直和电影的拍摄原理如出一辙。我知道,文文很想把球踢远,但是以他现在的能力又做不到。所以,他通过声音的模拟,幻想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踢球了。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满足了自己关于强大的渴望。直到他真的能把球踢出声音,配音自然就没有必要了。
有了这两次经验,我就不再向文文推销玩具,而是静下心来陪伴他,等待他发明属于自己的游戏。通过这些自创的游戏,我理解了游戏背后的精神应该是快乐、有趣、充满活力的,孩子们通过一个个游戏,让自己体会什么是强大,不仅增强了信心,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控周围的世界。
有一阵子,文文特别喜欢玩儿“吓唬人”的游戏,他龇牙咧嘴、咆哮着冲向我。我假装吓坏了,然后躲到窗帘后面。然后,文文变成“英雄”拯救我,或者模仿大人的样子说“别怕!”也许,在他们的生活中,总是需要这样的时刻让自己感到力量的所在。任何能够给孩子传递力量感、让孩子变得强大的游戏,都是好的游戏,哪怕这些游戏看起来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
在慢慢地读懂这些游戏背后的含义之后,我想我会渐渐地爱上了这些“无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