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
2017-10-14刘佳豪
朱士翔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作为城市交通枢纽工具的市政道路,建设量逐年增加。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建设发展的进度,导致很多道路在使用过程中都出现了问题。本文对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1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环境特点
1.1政治背景
市政道路工程一般属于政府投资项目,基本源于每个城市年度城市建设投资计划,属于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对时间的要求非常急迫,除去前期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招投标等工作外,留给道路施工的时间一般都非常紧,且随时可能出政府指令性暂停或限制施工,这对工程质量及进度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
1.2社会背景
市政道路工程通常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对市民的日常出行,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守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对现场施工组织、灵活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1.3施工条件复杂
市政道路工程呈线性布置,战线长,通常存在拆迁不到位问题,且地上、地下管线复杂,涉及种类多,迁改难度大,保护困难,无形给施工增加了更多不可控因素。
1.4协调难度大
市政道路工程通常涉及现状运行中的供电、给水、燃气、供热、通信等管线,有时甚至还有铁路,大部分为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强势垄断部门,在协调时基本都从各自本位着想,协调难度极大,严重制约工程的建设目标实现。
1.5安全文明施工难度大
市政道路工程通常点多面广、线路长、施工不连续,同时要保证市民的日常基本出行需要,以及线路上各种公用设施的保护工作,如何解决好社会需求与施工的矛盾,对道路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是个不小的挑战。
2提高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2.1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内容多,涉及到的施工原材料也很多,有沥青、水泥、粗细集料、矿粉、外加剂、钢筋、钢绞线、各类管线等。这些原材料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市政道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要想提高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减少施工病害,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好这些施工原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好原材料质量关。为此,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原材料验收、抽检制度。进场的每一批原材料都要有出厂合格证,进场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按照规范要求的抽检频率对每一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原材料方能用于工程实体,检验不合格应退回。其次,要加强对施工原材料半成品的中间质量把控。市政道路中的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合料都是经拌合站二次加工所得到的半成品,也是影响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施工过程中要对这些半成品的级配、温度、和易性等性能指标进行及时检验,决不允许把不合格的半成品用于工程实际。
2.2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相关部门要根据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工程道路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不断的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工作不断的制度化,规范化,有效提高道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第一,与当前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等相结合,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制定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细则,使市政工程道路施工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质量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第二,规范操作流程。在市政工程道路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施工程序进行,对每道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同时摒除经验论,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抽检,复检,确保项目施工的准确性。
2.3加强图纸设计的审查和核对
在图纸设计完成后,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图纸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找出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检查图纸的内容是否与施工条件相一致。同时,施工单位要对设计内容,结构特点,地质条件等资料进行了解和分析,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搜集施工场地自然条件和相关的技术经验资料,分析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明确体现在图纸设计说明中,为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完善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加大对人员的管理
为了让市政道路工程顺利施工,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需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加大对人员的管理。即从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两方面分析,对于管理人员,施工方要严格选择人员,从众多人员中选择高素质、有较强责任心的人才,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较高的工作素养与管理水平,全面落实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会在正式施工前检测各施工人员的素质,展开技能培训工作,让其有良好的专业操作水平,并通过安全培训工作,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并按照规范施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及时自救。
3.2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除了设立安全管理总负责人以外,还要将具体的工作内容落实到具体的人上,列出责任人的安全工作职责,并详细的描述,还要注意在确定责任的同时,也要给予足够的权利,比如说,当安全部门责任人发现安全隐患后,提出整改意见,施工负责人应当积极配合,拒不执行的应当拒绝签字通过,直到安全隐患消除后才能继续施工。
3.3完善施工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第一,合理安排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并制定清晰化組织管理结构。根据安全施工管理体系,在准备施工前,明确所有的规章制度以及岗位职责订立,方便今后工作的落实,各司其职,谁出问题谁负责,问责到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是由以下四个部分所组成的:安全技术交底制;周一安全例会制;定期检查制;大型工具设备验收制。设定明确的施工管理目标,包括:质量目标;施工现场管理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生产目标;服务目标。第二,建立健全安全施工管理。为了保证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前,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负责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工作的综合部门,“班组的施工安全管理协调组织”的评价不好,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层没有和劳务公司进行充分的沟通,有些工作重复性过高,解决的办法是在成本预算内针对本项目聘请经验丰富的施工经理来制定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制度。
结束语: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和管理人员一定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定进行操作,树立施工质量及安全意识,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及安全关系到城市发展质量和稳定,是为人们创造安全出行环境的前提,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每一个接触工程施工的人员都有责任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
参考文献:
[1]苟国强.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133.
[2]董一奇.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智能城市,2017,3(04):155.
[3]王向颖.浅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176.endprint
刘佳豪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作为城市交通枢纽工具的市政道路,建设体量逐年增加。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建设发展的进度,导致很多道路在使用过程中都出现了问题。比如沥青路面过快破损坑洼,钢筋混凝土路面下沉弯折,或是路面平整度差积水严重等,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不便。文章分析城市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问题,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1.1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内容多,涉及到的施工原材料也很多,有沥青、水泥、粗细集料、矿粉、外加剂、钢筋、钢绞线、各类管线等。这些原材料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市政道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要想提高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减少施工病害,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好这些施工原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好原材料质量关。为此,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原材料验收、抽检制度。进场的每一批原材料都要有出厂合格证,进场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按照规范要求的抽检频率对每一批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只有检测合格的原材料方能用于工程实体,检验不合格应退回。其次,要加强对施工原材料半成品的中间质量把控。市政道路中的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合料都是经拌合站二次加工所得到的半成品,也是影响市政道路路面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施工过程中要对这些半成品的级配、温度、和易性等性能指标进行及时检验,决不允许把不合格的半成品用于工程实际。
1.2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市政道路工程是由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管线工程等单位工程组成的,各单位工程又是由一系列的施工工序组成的。如要控制好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好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以沥青路面施工为例,其包含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初压、复压、终压等一系列施工步骤。而在这些施工步骤中除了要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各组成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外,温度是一项重要的施工质量控制指标。温度过高,容易加剧沥青老化,影响沥青混合料性能;温度过低,则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不易压实,容易出现裂缝、水损害等质量问题。因此,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中要重点对各施工步骤的温度进行严格控制。而对于水泥混凝土结构来说,除了应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外,还尤其应加强混凝土摊铺时的振捣作业,尤其是在一些钢筋密集的部位,更应加强振捣,必要时应使用电动附着式振捣器辅以人工进行振捣,以尽可能振捣密实,消除混凝土内部气泡,减小成品混凝土结构物的内部损伤。
1.3加强养护管理
养护管理是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一道关键工序,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道工序。养护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强度形成情况,这不论是对水泥混凝土桥梁结构还是沥青路面结构同样重要。对于水泥混凝土结构来说,保水养护,尤其是施工结束后7~14天的保水养护,不仅能够为水泥水化提供合适的水温条件,保证水泥混凝土结构强度的形成,同时能有效控制干燥收缩裂缝和温度收缩裂缝的产生,提高结构物的强度和耐久性。而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来说,养护管理更为简单,沥青面层铺筑完成后只要路面温度下降到50℃以下就可开放交通。因此,市政道路工程的养护管理重点是关注水泥混凝土结构物的头7~14天保水养护,而对于沥青路面来说,只要控制路面温度即可。
2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2.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①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各部门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和责任归咎制度,以此来加强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保障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安全管理的工作标准。③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2.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2.2.1加强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的安全管理与施工设备设施的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定时的检查、维修、清理设备仪器,及时淘汰不合格的设备,在传统设备的基础上创新改造新型的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仪器,以便于能够及时的发现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
2.2.2做好环境预测工作
因为市政道路建设为露天施工,而天气变化具有不定性,可能出现暴雨、雷电等恶劣的天气,影响市政道路的施工,由此,施工单位必须预先了解天气变化,及时预防恶劣天气的出现,做出应对,把天气对工程的影响降到最低。即施工方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或其他方式,预测环境的变化,让预测具有准确性,施工现场及时防护,同时,也可以适当调整施工的工序,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优化现场施工。
2.3设计可靠地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决定了后期现场施工的建设质量,因此在设计施工方案过程中,要首先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现场环境的勘探结果还有资料描述来进行施工方案设计,设计方案的同时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当地气候等问题,地下道路需要铺设地下管道时也要进行详细的设计,按照施工要求和企业需求设计出规范化的施工方案。规范的设计方案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帮助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同时现场的安全管理部门需要顶起针对施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定出施工安全的精准示意图设施在施工现场,方便施工人员能够随时注意到,针对需要重点防护的地区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力度。
2.4提高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市政道路工程的安全管理部门要在施工开始之前做好安全意识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道路施工工作人员,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够掌握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还有知识,可以使用案例说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说明来让施工人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5市政道路施工现场要划分区域
在进行市政道路施工建设支前,施工企业需要按照图纸针对现场进行区域划分,能够方便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市政道路施工的现场一般分为几个区域进行,安全施工警示区、施工过渡区、施工缓冲区和施工工业区等,通过分区进行施工管理能够保障周围行驶车辆的安全通过,同时也能够将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
3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及安全关系到城市发展质量和稳定,是为人们创造安全出行环境的前提,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每一个接觸工程施工的人员都有责任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向颖.浅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176.
[2]刘兵.浅谈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J].文史月刊,2012,(S3):283.
[3]杨再学.市政道路质量及安全控制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