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困境分析
2017-10-14王琳卢婧一
王琳 卢婧一
摘 要: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较多,需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有力支持。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给高校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加大了高校管理的难度,削弱了高校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控制力。
1.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削弱
高校肩负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重要使命,在傳统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内容经过党和国家的严格审查,大学生较少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灌输与接受关系中开展价值观教育。新媒体时代,这种单向的灌输模式被推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随着学生接收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其发表言论的空间逐渐扩大,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削弱。
2.教育对象的认知和鉴别能力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其中。大学生群体虽然思维活跃且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认知和鉴别能力不足,加上社会经验缺乏,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认知和鉴别能力不足,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影响了教育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被淡化
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多元化的信息逐步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这一方面是由于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与影响,如网络信息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思想在大学生中传播,无疑是对科学价值观树立的严重威胁,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阻碍。”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本身具有严肃性的特点,与新媒体语言活泼、直白等特点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后者。
4.教育手段和方法难以适应需求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难以适应需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缺乏创新,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解决对策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寻找突围路径的关键在于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将挑战转化为动力,具体可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四个方面着手。
1.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发挥主导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第一,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育者应争做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凭借其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尤其是掌握和熟练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类新技术(如微博、微信等),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尊重教育客体,提升鉴别能力
新媒体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信息的良莠不齐,如果大学生不能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鉴别,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因此,新媒体时代,教师应重视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首先,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增强师生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引导其自觉抵制庸俗的价值观和错误思潮。再次,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最后,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引导作用。
3.完善教育内容,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不断拓展相关内容,促进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融合,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热点话题。其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教师要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最后,将抽象的教育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教师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如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主动熟悉网络用语,借鉴网络语言将抽象的教育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4.更新手段和方法,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作用
新媒体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力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有关部门在微博发起“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的话题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参与。因此,教师应将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新媒体的引导力。高校应加强微博等新媒介的建设。通过创建微博账号、微信公共平台等,逐步提高新媒体的利用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外,应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体融合,通过将高校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方便学生了解校园资讯,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综上,高校在新形势下应积极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寻求突围路径,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6Q253
作者简介
王琳,黑龙江工商学院经济系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