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2017-10-14卢自录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活化

卢自录

摘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中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的重要阵地,也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视角,就如何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构建生活化课堂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育中,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程度越来越贴近,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需要生活教育理论的牵引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习和生活教育紧密相连,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方面的发展。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去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根据学习与生活更直观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成长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需要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问题、生活化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教学中,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个人成长的顺序,准备一些自己与玩伴的合影,在上课之前用屏幕展示出来。由于照片能给学生带来很多小时候的回忆,因此,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课程不那么枯燥乏味,自然而然地为接下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教师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生活观、道德观,道德与法治教学所达到的效果都是体现在真实的实际生活中。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搜集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实际氛围中生活,在实际生活气息中流露着道德与法治知识。

以《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生活中亲情的爱无时无刻出现着,亲情之爱范围比较广,例如:父母、长辈等。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在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当救助工作人员发现这位母亲时,她已经去世了,她是被坍塌下来的房子给砸死的,这位母亲特别伟大,她两腿跪在地上,身体大幅度向前倾斜,两只手在地上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她的身体被压的都变样子了,成为人与死神做斗争的雕像,随后,救助工作人员在这位母亲身下发现,有一位孩子,那个孩子还活着,当救助工作人员将孩子抱出来时,那位孩子却不停的拽着那位母亲的手,不停地哭着喊着叫妈妈,并说:“妈妈,你醒醒啊,快看看我。”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对母爱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妈妈是这个世界和我们最亲的人,妈妈用双手为我们撑起一片天。”有的学生说:“妈妈对我的这份亲情是无人能比的,所以孝敬妈妈是我们的责任。”还有的学生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妈妈分担我们的忧愁,为我们操劳,陪伴在我们身边,所以孝敬妈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教学课堂生活化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许多生活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将社会场景展现在课堂上,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还能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自我”,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营造一种多方交织融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生活化氛围、场景中扮演角色、进行想象、得到锻炼、受到启发,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为例,可找准切入点进行课文内容生活化设计。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讨厌的一个人”、“当好朋友犯了错误……”等为主题展开课堂自由讨论会。如,以“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教师可围绕“最好的朋友”开展课堂自由讨论会,设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你认为好朋友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等生活性强、议论性较强的主题;经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后,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导学生进入关于“朋友”真实的意义的阐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钱,我该怎么办……”、“好朋友渐渐疏远了我”等,将案例或者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于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的自由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从生活案例入手,对学生的观点与疑问进行补充和解答,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生活中的“朋友”,进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义,甚至通过朋友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也达到激发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目的。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在规定的日常教学时间里,学生很难对知识的难点重点问题全部理解。所以要求教师设计科学化的作业,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问题。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时政性以及灵活性,传统的课后作业大多是以抄写和练习题为主,这样生硬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后习题失去了兴趣,学生不感兴趣就很难用心去对待,从而导致课后作业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为了体现作业的本质,教师可以转变思维模式,把静态的化为动态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从生活中去完成原来课本上的作业。比如学习相关标识的课程中,让学生自己课下在生活中找寻更多与教学相关的作业内容,做一个新闻小记者进行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去社区市场上进行采访并记录。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布置更多相关的作业,经过学生的整理后,让他们发现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高度紧密性能,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改变了原有的作业模式,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也有目标有机会地去完成各项任务,完整的体现了作业实际教学价值,这更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有效性,从而避免走入形式主义的生活化教学歧途。

参考文献:

[1]吴雪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教育,2016(10):48-48

[2]徐彥.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2017(8):226-226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