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视域看实验京剧《浮士德》

2017-10-14陈婉玉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浮士德传播跨文化

陈婉玉

摘要:《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代表作,曾多次被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改编成文艺作品,搬上舞台。实验京剧《浮士德》是中国传统京剧和德国经典作品《浮士德》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但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笔者尝试从跨文化视域,尤其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切入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期望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验京剧;《浮士德》;跨文化;传播

1.实验京剧《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创作的,经历了60余年的岁月沧桑才得以完成,全书共12111行。①它向我们讲述了浮士德和魔鬼签订契约的故事。满腹经纶的老年浮士德对生活感到厌倦,想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魔鬼梅菲斯特与其签下契约,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浮士德死后要将灵魂赠给自己。在爱情生活阶段,浮士德返老还童,与少女格雷卿相恋,与酒馆小伙饮酒做乐。浮士德与格雷卿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他开始进入到了政治生活阶段,逃离现实,追求古典美,与海伦结合生下了孩子欧福良,但孩子早夭,海伦离去。通过“填海造陆”浮士德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最终拯救了浮士德。

“实验京剧”也叫“小剧场京剧”,2000年由北京京剧院首创。它源于“实验话剧”(小剧场话剧),特征是:演员简单、队伍轻便、舞台简约、利于互动、大胆探索、节奏快捷、剧情荒诞、夸张变形。②小剧场京剧是实验京剧,但不是实验品。其实小剧场戏曲的创作更偏于传统的回归,不是抛开传统来渲染先锋。每一个作品的唱、念、做、打、舞,都是在京剧传承的基础上尝试突破,不会去跟风赶潮流,比如融入一些音乐剧等其他舞台形式,很新,但仍是京剧,它对传统是心怀敬畏的。③

实验京剧《浮士德》是由中国国家京剧院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联合出品制作的④,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是外国经典延续和中国京剧创新相结合的伟大尝试。该剧由中意德三国艺术家共同创作,中外导演共同执导。⑤实验京剧《浮士德》选取了《浮士德》作品的第一部内容进行创作,在编排中以京剧“唱念做打”的程式为手段,一切为服务原著角色助力,顾及到中外文化差异,兼取各家之长。它在意大利和中国的巡演好评如潮,不仅使国内外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还展现了作品《浮士德》经久不断的生命力。

2.实验京剧《浮士德》的传播

《浮士德》在问世后的近两个世纪里,先在德国、继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重视,不仅一而再地被翻译成其他文字,研究它的论文和著作也不胜枚举。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亞有“莎学”,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已经成为文学领域中的一个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⑥

虽然《浮士德》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用与它完全不同的中国京剧来演绎这部作品为什么毫无违和感,并且可以在国内外取得成功呢?

实验京剧《浮士德》的传播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传播。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⑦)一词,他将跨文化传播定义为研究不同文化体系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往活动。⑧按照爱德华·霍尔的观点,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成长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⑨

跨文化传播学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的传播模式,比如“直线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直线模式”由于具有明显缺陷,已渐渐被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和德弗勒的“互动模式”所取代。⑩因此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切入来看待文化传播现象时,必须要考虑到传播的“循环模式”和“互动模式”。

在对实验京剧《浮士德》的跨文化传播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从信息传播、接受过程和结果中来考察。即从信息发出者(歌德)、传播的信息(《浮士德》)、传播的方式(京剧表演)以及信息的接受(中意德)来分析实验京剧《浮士德》的跨文化传播。

2.1 歌德的写作风格

实验京剧《浮士德》的跨文化传播从信息的发出者歌德开始。不同的人生阶段,歌德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青年歌德处于狂飙突进时期,他的作品自由奔放,感情强烈,激进。比如早年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等;中年之后歌德转入古典时期,他的作品风格开始改变,转而追求保守,和谐,宁静的古典美,比如作品《浮士德》、《意大利游记》、《威廉迈耶的学习时代》等。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歌德在自然科学,历史,哲学等方面也颇有造诣,而这些也被他运用于文学创作中,他还善于将各种理论整合使用,比如他常常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因此他的作品往往给人集大成的丰富感。他的作品《浮士德》就是这样一部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生命力的作品,因此在改编为艺术作品时也具有极强的可创造性。

2.2 《浮士德—悲剧第一部》

实验京剧《浮士德》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的信息是《浮士德》。这部作品中中有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以及但丁的《神曲》等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歌德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概括了当时德国内外的重大事变以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歌德思想中的辩证和唯物因素以及他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也在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他运用其文学、哲学、神话、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使作品的背景从天上地下到人间,场面变换莫测,象征和比喻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

实验京剧《浮士德》只选取了《浮士德—悲剧第一部》进行排演,因此笔者在此只详细介绍这部份的内容,它讲述了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返老还童,与少女格雷卿相遇,两人展开了疯狂、热烈的恋爱,最终以格雷卿之死结束。此部分充满了神话和想象色彩,虚拟性强,并且情感表达丰富、激烈,引出了令人深思的话题“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时,是破坏性地索取,还是坚持可持续发展?”endprint

2.3 中国京剧艺术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中国戏曲的梅兰芳体系与斯坦妮拉夫斯基(苏联)体系以及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共同构成了世界表演三大体系。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舞台艺术,将文学、音乐伴奏、表演等众多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京剧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突出表现在它的道具上,如夸张的衣袍、帽子以及舞台装饰,重意而不重实。@同时京剧的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对感情刻画深刻,表现力极强。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这四种京剧表演基本功可以使演员更好地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表演技法是京剧表演中的高难度技巧。这种技术需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主要应用于某类特定的剧目或特定情境,作为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交流人物自己特定思想感情,烘托戏曲气氛,加强戏曲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京剧艺术来演绎《浮士德》将京剧的虚拟表达和《浮士德》作品的神话色彩完美结合,京剧艺术的丰富多彩与表达感情,渲染气氛的优势,又可与《浮士德》中对强烈感情的要求相呼应。

2.4 实验京剧《浮士德》在中意德的传播

2014 年,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主席 Pietro Valenti 和导演安娜带着对“浮士德”的思考来到国家京剧院,提出了想联合创作一台中西结合剧目—实验京剧《浮士德》的设想。%中意德三国的艺术家们对这部巨著进行了改编,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进行舞台呈现。用京剧形式展现西方巨著是全球化背景下一次伟大的创新和尝试。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送和接受不只是线性的过程,它还存在反馈和交流。18世纪前,中国影响欧洲多于欧洲,而近现代更多的是欧洲影响中国。而到了20世纪中西方之间的双向对话和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浮士德》作为世界巨著早已被各国人民熟知,对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用京剧形式表现《浮士德》中的故事是一种新颖的尝试,来自异文化的吸引令他们忍不住去观看表演。京剧艺术与众不同的魅力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对《浮士德》中故事的呈现更是增光添彩。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实验京剧《浮士德》是京剧创新前行路上的重要一步,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精彩碰撞,而保留中国京剧特色而又不失《浮士德》作品内涵的表演自然也令中国观众称赞。

综上所述,京剧极具展现作品《浮士德》的优势,它虚拟的表现手法与原著中的神话色彩相契合,它“唱”、“念”、“做”、“打”以及表现技法的独特张力与人物表现出的强烈感情相匹配。正因此,兼具京剧本土特色又保留了原著《浮士德》内涵的实验京剧《浮士德》能在国内外取得成功。

3.从跨文化视域看实验京剧《浮士德》

实验京剧《浮士德》的传播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跨文化传播,而跨文化传播是否成功则取决于本土文学或文化在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中是否保持了其民族特性以及是否解决了传播中和对话中的跨文化误读问题。

3.1 跨文化视角

当归属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而他们又相互清楚,对方是“不一样的”,他们感到“陌生”,那么跨文化交际和交流就开始了。“跨文化”是指参与者不止依赖自己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同时经历和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而后者被认为是陌生新异的。因此,跨文化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和陌生新异性、认同感和奇特感、亲密随和性和危险性,正常事物和新事物一起对人的中心行为、观念、感情和理解力起作用的关系。跨文化是指通过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的文化万物归属性的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验京剧《浮士德》在传播的过程中,促进了中意德三国人民的跨文化交流。文化距離与文化差异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两个国家文化的共同点越多,文化距离就越近,差异也越小;反之则共同点越少,文化距离越远,差异越大。*汉语、德语属不同语系,两国地理位置相距较远,文化共同点少,文化距离远,差异大,很容易在跨文化交往中产生误解。面对这种文化差异,人总会条件反射的用“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即“理所当然性”和“优越性”,把自己所属的文化视为世界的中心,万物的尺度。(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有效地进行,中意德三国的主创人员在编排戏剧时就必须克服“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和跨文化交际障碍,增强创新性,从世界的层面看待艺术,这也是实验京剧《浮士德》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3.1 中国文化元素

实验京剧《浮士德》以京剧表演为传播方式,它的创作与编排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

3.1.1 京剧的程式化表演

实验京剧《浮士德》表演上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并重,多用虚拟性的程式化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划分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诸多思想感情。)比如,在人物出场时通过翎子和斗篷为载体,通过武生行当“走边”等程式化的动作,来彰显魔鬼的魔性和灵巧。而魔鬼在与上帝打赌时则使用了传统戏曲中的曲牌,通过戏曲载歌载舞的方式来演绎故事。

3.1.2中国戏曲独特的诙谐性

《浮士德—悲剧第一部》原本为一部悲剧,在使用京剧演绎表达深刻主旨时还带有中国戏曲独有的诙谐幽默的意趣。比如浮士德对格雷卿一见钟情,因此与魔鬼签订契约,将灵魂出卖。他迫不及待地要见到、得到心上人,在完成“须生”到“小生”的“变身”后,为表现其奔赴爱人身边的急切心情,此处的舞台处理很幽默:浮士德明明费力地做着狂奔动作,身体却偏偏静止原地,丝毫动弹不得,持续数秒后,才以京剧的几个旋子实现七八步骋千里的东方戏曲虚拟空间式的转移。再如,格雷卿的哥哥华伦廷回家与妹妹相见,有小儿“击掌”的游戏使用,哥哥被伙伴邀约出门喝酒,三番两次啰嗦回头嘱咐妹妹小心门户,是京剧舞台常见的幽默程式,这里表现的是兄妹情深。endprint

3.1.3 中国民族乐器

在实验京剧《浮士德》的整个表演中,使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比如京剧鼓、板、铙钹,京胡,月琴、笛子,大锣、小锣等。这些音乐的使用对剧情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浮士德看到格雷卿惨遭不幸,与魔鬼展开激烈论争,紧张的京剧音乐[扑灯蛾]伴奏配合着演员腾挪闪转、翻扑跌蹦,_对峙双方剑拔弩张的情状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3.2 西方文化元素

由中西方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实验京剧《浮士德》除了具有中国文化的元素之外,还包含许多西方文化元素。

3.2.1人物角色

实验京剧《浮士德》虽然是通过京剧的方式演绎,但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明显的西方特色。比如在京剧表演中,“魔鬼”大多是由“花脸”或“丑行”扮演,但《浮士德》中的魔鬼却不同于以往京剧中的魔鬼,因此在排演中也进行了偏西式的改动,模糊了京剧行当的划分,用武生来饰演魔鬼,以此来表现他的多面性和灵活性。德国导演安娜对此进行了解读,这里的魔鬼应该有西方人的绅士特征。饰演浮士德的中国京剧演员刘大可如是说:“我本身是花脸演员,当初接戏的时候以为演的是魔鬼,但德国导演给我分配了浮士德这个角色。剧中,浮士德是个书生,还要和旦角谈恋爱,完全用花脸的方式演不合适,所以我就借鉴了各行当的特点,但又不能演成封箱戏似的反串。”+通過京剧改编的《浮士德》虽然具有中国特色,但在人物角色上明显具有西方文化的特色,比如绅士特征等。

3.2.2 西方乐器

实验京剧《浮士德》的整个表演中不仅使用了中国传统民乐,还使用了许多西方乐器,比如电音吉他,西洋打击乐,低音贝司等。各种乐器乐色分明,弦乐低音贝司给整部作品中“爱的悲剧”定了调,使得整体设计、演奏颇具新颖诡异之姿,增强了作品的梦幻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总结

实验京剧《浮士德》是我国京剧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次成功的案例。笔者从从跨文化视域,尤其是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切入对这一文化传播现象进行探索,对这次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注释:

①冯至著:《论歌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三页。

②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4140253.html 最后查阅时间:2017年8月9日,14:38

③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4140253.html 最后查阅时间:2017年8月9日,14:38。

④徐孟柯:《一次京剧的探索之旅—实验京剧〈浮士德〉创排有感》,载于《艺术评论》,2016年第一期。

⑤徐孟柯:《一次京剧的探索之旅—实验京剧〈浮士德〉创排有感》,载于《艺术评论》,2016年第一期。

⑥(德)歌德著,杨武能译:《浮士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⑦语言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学的“跨文化传播”的英语翻译都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⑧梅启波:《传播 对话: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到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16页。

⑨梅启波:《传播 对话: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到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17页。

⑩梅启波:《传播 对话: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到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18页。

!董问焦著,魏育青编:《浮士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9页。

@谢昭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5页。

#谢昭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6页。

$刘蕊编著,金开诚主编:《京剧》,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第56页。

%徐孟柯:《一次京剧的探索之旅—实验京剧〈浮士德〉创排有感》,载于《艺术评论》,2016年第一期。

^梅启波:《传播 对话: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到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20页。

&[德]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1页。

* Gerhard Maletzke: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Opladen:Westdt.Verl.,1996,Seite 33-34翻译部分为笔者试译。

(Gerhard Maletzke: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Opladen:Westdt.Verl.,1996,Seite 23翻译部分为笔者试译

)程庸,若隐编著:《中国元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149页。

_彭维:《深刻而轻松的别样呈现—实验京剧《浮士德》的创排及有关本土戏曲的喜剧性讨论》,载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9月。

+记者刘淼:《中外合作实验京剧〈浮士德〉—创新皆从“旧”中来》,载于《中国文化报》,2016年3月。

参考文献:

[1]Gerhard Maletzke: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Opladen:Westdt.Verl.,1996。

[2]董问焦著,魏育青编:《浮士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3]冯至著:《论歌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4](德)歌德著,杨武能译:《浮士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5]梅启波:《传播 对话: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到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6]谢昭新:《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7]刘蕊编著,金开诚主编:《京剧》,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8][德]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程庸,若隐编著:《中国元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

[10]彭维:《深刻而轻松的别样呈现—实验京剧《浮士德》的创排及有关本土戏曲的喜剧性讨论》,载于 《中国文化报》,2015年9月。

[11]记者刘淼:《中外合作实验京剧〈浮士德〉—创新皆从“旧”中来》,载于《中国文化报》,2016年3月。

[12]徐孟柯:《一次京剧的探索之旅—实验京剧〈浮士德〉创排有感》,载于《艺术评论》,2016年第一期。

[13]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4140253.html 最后查阅时间:2017年8月9日,14:38。endprint

猜你喜欢

浮士德传播跨文化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书影)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