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场主管如何抓好产品质量
2017-10-14姜玉玲
姜玉玲
摘 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灵魂,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任何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现场主管作为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抓好产品质量责无旁贷。一名合格的现场主管,必须学会如何抓好产品质量。
关键词:现场;主管;质量;控制;分析;解决
一、提升执行力
“一流的点子三流的执行力,不如三流的点子一流的执行力”。想抓好质量,首先自身要具有很强的执行力。提升执行力,一定要审查自己是否能做到:敬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负责的态度;明确自己工作目标职责与工作的意义;能熟悉并严格遵守执行与自身直接有关的标准;熟练掌握工作必需的专业与管理技能;养成服从、团队合作雷厉风行的精神;另外,要经常检讨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能够不断学习进步、持续改进与创新。
换一种说法,现场主管若想要具备执行力,就要自我约束,努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掌握高效工作的方法,能准确区分侧重点,不能由于过于追求“完美”而导致忽略了“重点”。IBM公司前总裁郭士纳曾说:“不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去做,在现有条件下做出成绩,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执行力”。面对任务与目标不管有多难,都要先做起来,边走边看。这样目标会越来越清晰,终点会越来越近,执行力自然提升起来了。
二、抓工序质量控制要点
工序質量是构成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工序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工序质量一般由操作者(Man)、机器设备(Machine)、原材料(Material)、工艺方法(Method)、测量(Measurement)、环境(Environment)等六大要素(5M1E)决定的。如果这几大要素配合适当则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反之就会出现偏差或不合格。由于5M1E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及相互影响,工序质量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生产过程质量波动,可以用正态分布随机变量来近似描述。工序质量受控时,质量特性分布特性不随时间而变化,始终保持稳定且符合质量规格的要求。
为了控制质量波动,使生产过程受控。生产前现场主管要做好作业准备验证工作,对人、机、料、法、环、测等几大要素进行验证。确认:员工是否清楚作业要求;设备是否正常;工装夹具规格型号是否正确、是否出现松动或磨损;材料规格型号状态是否正确;作业指导文件是否齐全、是否为最新有效版本;现场6S是否符合要求等。
生产进行中,现场主管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过程的工序质量状态,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确保工序质量处于受控状态。一旦发现工序质量失控,应立即查明原因。对“5M1E”各要素进行排查:材料方面,要确认来料状态、流动、标识、摆放与管控是否符合要求;设备方面,确认操作是否规范,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等;工装夹具方面,确认是否出现松动或磨损等;操作方法方面,确认图纸、工艺、标准等文件是否为最新有效版本,员工是否执行“三按”;操作者方面,员工是否按要求执行“三自一控”;检验方面,是否按要求执行首检与自检。原因查明后,要及时采取措施,使生产过程尽快恢复到受控状态,尽可能减少质量损失。
三、有效解决现场质量问题
彻底解决现场质量问题一定要抛开先入为主的想法,避免对没有数据支持的质量问题作出反应。首先应将质量问题分解。再去现场观察质量问题的发生现象和原因点,而不是通过二手信息。适当延迟根本原因分析直至已经彻底弄清楚究竟发生的问题。找出现场实际发生的状况与标准对比的差距。建立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要一层层的挖掘,直到找出根本原因,采取措施后可以预防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可按以下步骤逐步实施:
1. 了解问题。现场出现质量问题,主管应立即亲临现场,观察现物、把握现实,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掌握与问题有关的所有要素,根据“三现”原则展开调查,绝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对问题工序或位置展开调查,可以进行再现试验,将没有问题的正常工序与问题工序进行比较,把问题的发生范围和根据弄清楚;对有潜在影响的因素进行FMEA分析。执行三现手法时,要仔细观察现场、现实,发现质量问题,并以此作为改善着眼点。坚持悲观主义,作最坏的打算。与其考虑证明质量问题,不如优先考虑解决质量问题。要有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所以,现场主管不要期望坐在办公室里,面对计算机就能解决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一定要到现场去,了解现物和现实,真正有效地解决现场问题。
2. 问题描述。对现场质量问题的准确定性描述前,要到现场仔细观质量问题发生的症状与现象。收集质量问题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用标准的5W2H法来准确描述质量问题。即了解:What发生了何事,调查问题的表象;When何时发生,调查问题发生的具体时间;Why是什么缘故把这件事当做问题来看待;Where何处发生的。Who调查问题的对象人或产品零件或问题的发现人。How如何发现的;How many多少或比例。另外,一定要交代清楚:对问题是如何应急处理的,防止出现新的问题和问题的进一步扩散的措施。
3. 原因分析与确定。现场主管应带着问题到现场了解确认,可以使用“5个Why”法、“头脑风暴法”法、“因果图”法等进行原因分析。对原因分析要开展到不能再展开为止。若原因有几个时,可以采用特性要因图(鱼骨图)法,找出问题要因,一定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根本原因。用“5个Why”法逐级挖掘时,提问要保持连贯性,一步步按照逻辑分析出真正原因。针对问题,要从发生原因和流出原因两个方向分析,有时要同时考虑软件和硬件原因的影响。当不能继续挖掘下去的时候,那个要素就是问题的真正原因。如果找到了真正原因就等于问题已经解决了80%以上。理论分析出的问题,一定要到现场进行确认,可以采用再现试验的方法取得证据。在要因确定时,注意不要总是把原因归结为人的因素,需要多注意造成人为失误的环境、条件等原因要素;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需要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判断;当问题过于复杂或存在潜在因素时,允许对问题原因进行推测。
4. 制定对策与实施。要因确定后,应制定100%解决质量问题的对策。针对问题原因从临时措施、永久措施、发生对策、流出对策、硬件对策、软件对策等各方面制定对策。即使是人为的原因,也要尽可能在允许的范围内从硬件包括设备、工装、夹具等方面着手改善。不得不对人采取措施时,要考虑到人的特点。对人采取对策的关键是防止复发,尽可能降低人的风险。对策实施后,要进行现场确认效果。保持实施时间与对象的记录。考虑已出货的和库存品的处理对策,及是否会带来其他影响等。
5. 效果确认。 要确认问题是否已经100%解决。效果确认时要根据对策前后数据比对。根据以往问题发生频率进行考察。检查实施前后作业的稳定程度。确认实施有无给作业带来负面影响。对人采取的措施要评价有无风险、会不会再次复发。对实施需要一段时间的对策,一定要跟进到底。
6. 向系统反馈,标准化。为了彻底解决问题,要制定巩固措施,实施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对人采取对策的情况下,为减少人为的风险,要实施工作的规范化。为了巩固效果,一定要把内容反馈到公司和管理体系制度上。涉及技术的要向产品设计、技术设计等反馈。最后要举一反三,对类似的工序、现象实施相同措施,推进效果的水平开展,扩大改进效果,并保留记录作为经验知识储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