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

2017-10-14孙云飞班建民罗恒陶重犇

高教探索 2017年1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孙云飞+班建民+罗恒+陶重犇

收稿日期:2016-12-27

作者简介:孙云飞,苏州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江苏苏州/215009)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室温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太赫兹混频探测器优化研究”(项目编号61401297)、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混频探测机理的太赫兹探测器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 BK20140283)的阶段成果。

摘要:本文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深入分析了苏州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中兴通讯、Google以及Oracle(中国)等企业的深度合作,从师资队伍建设、知识传递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该校信息类专业的实践表明,本方案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一、引言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苏州及长江三角地区对电气信息类(简称信息类或IT类)高层次工程化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大。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却暴露出与IT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概括而言,地方高校在工程化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 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由于人才培养定位过于强调“通才”,导致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清晰、理解不深入,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也就是对社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描述不清楚,从而造成培养方案错位,质量保障措施不力,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和工程适应性不强。

(二)人才培养体系与工程化的培养要求存在偏差

近年来,多数高校虽然在知识结构调整、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但总体来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差,从工程视角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组成要素及其递进关系的描述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培养过程中对目标实现的连续性、措施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不够好。如何培养既具有工程意识又具有工程能力的高层次IT类专业人才,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虽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校企合作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但多数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尤其在合作的系统性、长效性、体系化等方面深度不够。如何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来保障合作关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并在工程化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深化等方面落实到位,还需要做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专业建设的思路出现偏差、条件保障不到位、相关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必须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实现工程化的人才培养。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探讨

(一)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IT、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地方高校加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的焦点问题。急需具有先进ICT技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完成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发展。

苏州科技学院通过混合师资和师资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工程型教学团队。学校推荐数名专业教师,参加中兴通讯分阶段、分模块、分层次的培训学习。学习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者可取得中兴通讯共建专业课程的教师上岗证书。教师的考核将由学生评估、专业知识技能测试和学校评估检测三部分组成。同时,学校加强与企业深化合作,引入混编师资团队,专兼结合。

(二)知识传递平台建设

1.积极建设企业岗位技术环境的Living Lab 实训平台系统

依据ICT行业发展特色,实验环境与时俱进,涵盖3G/4G技术、云计算、智慧系列、智能光网络、三网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热点技术, 融合体验、操作、创新为一体的复合教学实训系统。 实训室以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及设备为原型,实训内容侧重技术技能训练,侧重培养学生分析、测试、设计等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2.打造信息时代的学习与教育方式

软件平台即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建设。平台涉及课堂场景、实训场景、测试场景、竞技场景、资源共享以及专家交流模块。通过技术重构学校教育系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及管理手段,促进学校的结构性变革。

(三)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人才培养将围绕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两条主线进行改革。

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将通过准职业人导向训练、职业定位与发展以及求职能力训练三部分完成,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行为管理、学生团队组建与管理、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交流,职业规划辅导,职业体验与实践等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导师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快速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将通过行业热点技术学习、行业技术综合应用提升和技术迁移与能力培养三个阶段完成。

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毕业证书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通过企业群支撑专业发展,融合企业发展需求、岗位能力需求以及职业素养需求,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面向行业的按需培养。

(四)校内外实践基地和教学管理改革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需要功能强大的工程化实践平台,而这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建立和健全的,必须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根据工程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搭建“校企联合工程化育人平台”,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供软硬件环境。以下对平台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部分作介绍。endprint

1.校企合作联盟

为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2013年学院成立了由30多家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联盟,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校企合作联盟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支撑性平台,通过与十余家骨干企业的深度合作,初步实现了校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为工程化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实践/实习教育基地

通过建设校内外的实践/实习教育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形成提供基本保障。目前与中兴通讯、RACLE、GOOGLE、研华(中国)科技、镒升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或工程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工程能力培养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与资源。

3.校企联合实验室

与企业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就企业发展中所需的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进行合作,并吸引优秀学生参与产品研发过程,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目前,天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设立面向智能家居產品研发的“移动工场”、江苏国贸酝领设立“远程运维联合实验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联合创新平台。

4.校内学生发展中心

为进一步拓宽和提高学生科技与工程训练水平和质量,学院组建学生科研训练(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中心与学生职业发展(SPD,Stud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中心,并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SRT中心采用项目化方式运作与管理,其“项目”有来自企业、学生自选的创新创业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项目,也有来自教师科研的项目。通过打造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开辟了创新能力培养和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新途径。通过组织工程实践丰富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组建SRT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团队,开展联合指导,发挥教师各自在承担研究方向引导、竞赛选拔等方面工作的优势,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与监控评价体系

配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更新升级,适当引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业硬实力的提升及教育口碑的提升的关键。

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在现有的课程考核“过程考核+期末测试+综合测试”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应用知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激发学生自觉提高素质与实践技能。通过高等教育的戴明环控制体系,实现创新科技人才、高质量就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PDCA不断循环,实现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业硬实力的提升、教育口碑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经过多年来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来,学生获得了包括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在内的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奖项60多项。一批学生进入ORACLE(甲骨文)、HP(中国惠普)、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其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经过实践,源自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信息类专业,下一步拟将其推广到学校其他的工程类专业。

参考文献:

[1]秦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91-94.

[2]张志伟,赵峰,刘志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 2016(4):72-74.

[3]刘一婷,李新,关艳霞.突出专业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高教学刊,2016(7):74-77.

[4]李宇彤,王俊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J].科技与创新,2016(7):121.

[5]向瑛.电子信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74-176.

[6 ]彭晓兰.基于“产学融合、实境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70-171.

[7 ]马玉泉,马继伟,卢卫娜,林红举,张丽红.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大类平台课建设[J].教育教学,2011,30(83):167-170.

(责任编辑陈志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专业建设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