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漫百年路 灼灼三代灯
——访何氏灯彩传承人何伟福

2017-10-14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灯彩何氏学艺

方 思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灯彩的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的记忆中,童年既“好味”又“好玩”。这两种体验来自祖父的手艺,无论是糕点的芬香还是灯彩的趣致,都在他的脑海中永久留存,即使是在祖父故去二十余年后的今天,每每想到仍觉鲜明生动。

祖父何克明是特级工艺美术大师,有着“江南灯王”的美誉,是“何氏灯彩”的开山鼻祖。从何克明13岁扎了第一盏黄龙灯起,“何氏灯彩”至今已走过百余年漫漫长路,如今薪火传至第三代传人何伟福手中,古老的灯彩技艺依然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之路

何克明原本子承父业,靠一手糕点手艺在清末民初的上海滩经营糕团店。何伟福幼年时家中虽不富裕,但祖父亲手做的沙琪玛等糕点总能让他大饱口福。一个糕团师傅怎么会去做灯呢?这还得从何克明13岁那年的元宵节说起。那时的元宵灯会仍有辛弃疾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景,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锣鼓喧天,大人小孩纷纷走上街头,放鞭炮、拉兔灯、猜灯谜,年味可比现在浓得多。年幼的何克明当然免不了要去“轧闹猛”,当穿街走巷的舞龙灯队伍行到跟前时,他立即被那条活灵活现的龙深深吸引了,入迷般跟着走了十几里路,只为了细细观察龙各部位的造型,回家后凭着记忆扎了一盏缩小版的黄龙灯,不仅比例准确,而且惟妙惟肖,令街坊邻居们啧啧称奇。自此之后,金鱼灯、马灯、公鸡灯、凤凰灯等各种动物造型的灯彩在何克明手下陆续诞生,销路甚佳。如此,一时兴趣之作成就了一门拿手绝活,“何氏灯彩”在上海滩渐渐声名远播。

“何氏灯彩”最大的特点是以飞禽走兽等各种动物造型为骨架,故又名“上海立体动物灯彩”,经“搓、扎、剪、贴、裱、糊、描、画”八道工序制成的灯彩造型写实,做工精致,神形兼备,色彩绚丽。与当时市面上多见的走马灯、宫灯相比,动物灯的民间文化底蕴更为丰富悠久,如金鱼灯寓意“金玉满堂”“年年有余”,仙鹤灯寓意“延年益寿”,公鸡灯寓意“吉祥平安”等,在辞旧迎新之际悬挂于堂前檐下,盏盏饱含期盼祝福之情,光彩流转,喜庆温暖,故而深受民间群众喜爱。

何伟福说:“动物灯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就得像什么,如果把龙做成鱼,把凤做成鸡,那就成‘四不像’了。”要做得像却很难,祖父何克明毫无工艺美术基础,全靠反复观察、耐心揣摩街市上的制灯技艺。为了更好地观察动物,他自己动手在露台上搭了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大铁笼,在里面种上一棵树,树上给小鸟筑巢,树下给鸡兔做窝。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何克明终于无师自通,掌握住了动物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并以铁丝代替传统的竹篦来扎灯,使造型更精准分明。从不间断的练习和改进使何克明练就了精湛绝妙的灯彩技艺,他毕生创作作品无数,其中有不少是国家级馆藏珍品,有些还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华灯入望众星高,盏盏灯彩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一条流光溢彩的瑰丽星河。

艰苦寂寞之路

何伟福幼年时,祖父的灯彩作品就是他孩提时代的玩具,和露台上的花鸟鸡兔一起陪伴他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当何伟福决定跟随祖父学艺时,他用相机将祖父的作品逐一拍下,为那一盏盏造型生动、趣意盎然的立体动物灯留下了珍贵影像,也将童年的记忆永远定格。

祖父年过九旬时仍在创作灯彩,有人劝他享享清福,他却说自己这一辈子没什么其他兴趣,灯彩是唯一割舍不下的心头至爱。祖父对灯彩从一而终的热爱也深深影响了身为长孙的何伟福,自26岁决定跟随祖父正式学习灯彩技艺起,铁丝、皮纸、浆糊就成了他最常见的“老友”,朝夕相伴间见证着他如何从一个技艺生涩的初学者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传承人。

起初,包括祖父在内的何家人都不太看好何伟福学做灯彩,最大的疑问就是“他坐得住吗”?祖父在正式传艺之前,还给他“泼冷水”,告诉他这条路一很艰苦,二很寂寞,倘若将来半途而废,不如现在就打消念头。但何伟福却信念坚定,他学艺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他自幼耳濡目染,对灯彩感情深厚,“我要学”的愿望发自内心;其二是祖父已是耄耋之年,家中同辈中却无人继承衣钵,万一“何氏灯彩”失传,该是何等可惜!

虽有从小给祖父打下手的经验,但要正式学艺还得从基本功练起。第一关就是“搓铁丝”,用一块形似惊堂木的小木板将原本“有个性”的铁丝搓到“没个性”,当铁丝变得直挺挺、没弹性时,用它们做出的骨架就线条流畅,容易塑型,一盏灯的“精气神”也有了保障。那时何家底楼的大理石地板潮气重,房间又朝北,冬天湿冷难耐,夏天蚊虫肆虐,何伟福坐在靠背椅子上搓铁丝,每天十小时,一搓就是十个月,冻得受不了就搬来军大衣盖在膝盖上,蚊子来骚扰就点盘蚊香熏一熏。十个月后,铁丝终于在他手中变得“听话”,能随心所欲地弯成各种弧度。

第二关就是给搓好的铁丝裹上薄而韧的皮纸,如何裹得平滑均匀,使皮纸和铁丝如同一体也是门学问,裹好了皮纸还得裹装饰用的金纸,这样做出的灯彩才精致好看。练基本功的日子枯燥乏味,平日里玩得好的伙伴们时不时在窗外呼唤:“何伟福,怎么不来玩?”但他却丝毫不为所动,心无旁骛地继续搓,手底下的功夫一刻不停。久而久之,伙伴们也知道他学艺认真,便不再来打扰。

万事开头难,到了1981年,何伟福的灯彩技艺日趋成熟,也累积了不少作品,其中“雄鸡三唱”为他赢来了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奖项。此时他跟随祖父学艺已有数年时间,对祖父当年所说的“艰苦寂寞”早有了深刻的切身体会,正因如此,他更为自己当初的坚持感到庆幸与自豪。

2008年,为祝贺北京奥运盛会召开,祝福我国运动健儿再创佳绩,何伟福用时四个半月,创作了大型灯彩作品“祖国万岁,松鹤常青”,作品中的寒松苍劲有力,松针分明,松下八只仙鹤形态各异,脱俗出尘,远望去恰如一幅松鹤延年图。这件作品在当年的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上与国内外众多工艺美术作品一较高下,最终斩获银奖。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如今已年近古稀,何伟福仍信守当年对祖父“绝不半途而废”的承诺,用“一辈子做一件事”的态度,对“何氏灯彩”倾注了全副心血。四十余载寒暑交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时尚潮流瞬息万变,一个手艺人初心不忘,初衷不改,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完美诠释着“工匠精神”。

传承发扬之路

身为传承人,何伟福肩负着将这门祖传技艺传承下去的使命,但将来是不是让儿子接手,他的想法倒很开明,一切还得等儿子自己做决定。“最终得看他是不是真心喜欢,‘要我学’和‘我要学’有着天壤之别,爱之深方能做得长。”何伟福现在还不着急找下一代传承人,他比较忧心的是像许多非遗一样,“何氏灯彩”也面临着技艺断层的难题,他身边至今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徒。前些年,何伟福所在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灯彩室曾有过一个女大学生来当学徒,小姑娘学艺之初就被一根细细的铁丝难住了,搓着搓着难过得哭了起来。何伟福曾安慰她:“别哭,一开始是难,慢慢就好了。”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她学艺四年之后还是放弃了。吃得起苦又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不少人看过何伟福的作品后惊叹不已,向他请教制作方法,但像他当年那样立志将灯彩当成毕生事业的却没有。

不过,还有另一种形式的传承让何伟福忙得歇不下脚,那便是社会传承,或者说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让更多社会大众了解灯彩、欣赏灯彩、喜爱灯彩。比如目前,何伟福定期在嘉定、浦东、普陀、黄浦的四所中小学里开堂教授灯彩技艺,广受师生及家长欢迎。得到好评最多的非造型可爱的兔子灯莫属,为激发学生兴趣,他对传统兔子灯进行改良,将制作工序化繁为简,通过一两堂课的讲解教授,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提着一盏亲手制作的兔子灯回家。不仅如此,“何氏灯彩”还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开枝散叶”,受当地一所学校校长的邀请,何伟福每年都要前往授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更是“何氏灯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桥梁。何伟福每到一个地方,他带去的灯彩作品总能吸引全场目光,引来连声赞叹,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欢迎给他带来极大的鼓舞振奋。

2015年,何伟福凭着一手灯彩绝活获得“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至今还记得祖父传艺时对自己说过的两句话:“不可马虎,不可贪心。”一盏灯彩从构思起,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否则即使作品完成了,也会留下遗憾;做灯不能贪得无厌,强求样样精通只会得不偿失,应该扬长避短,做出属于自己的代表性作品。这两句教诲是他从艺道路上始终奉行的座右铭,将来他也会教给下一代传承人。

猜你喜欢

灯彩何氏学艺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小熊学艺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母鸡学艺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郑人学艺
何氏“十全大补粥”
秦淮灯彩文化艺术价值探析
野餐记
学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