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赛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互动关系思考
2017-10-13张琇滨
张琇滨
摘 要:“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一,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非凡。文章通过思考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互联网+”大赛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引领、促进和检验,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则是大赛的基础、组成和保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教育;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2015年10月在吉林大学举办首届大赛以来,已连续举办两年,2017年该赛将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三年来,“互联网+”大赛不断发展前行,已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之一,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互联网+”大赛的由来
2015年5月至10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打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青年学子生力军,由教育部等多部委共同主办,吉林大学承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对大赛做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2]大赛的举办意义非凡,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热潮,让创新思维自由生长、双创教育落地生根、创业激情无限传递[3]。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普及,我国涌现出腾讯、百度、360、小米、京东等一大批互联网知名品牌和企业。而“互联网+”计划的提出,正是我国紧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方针。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大赛的举行,既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因此,大赛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互联网+”大赛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互动关系
1.“互联网+”大赛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引领、促进和检验
(1)“互联网+”大赛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潮流。该项赛事的开展为全国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广度和深度上也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不能“只读书、读死书”,高校教育工作也不能一成不变、固化思维、僵化发展,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2)“互联网+”大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发展。该项赛事具有鲜明的“互联网”属性,要求参赛项目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4]。在信息化革命的大趋势下,通过该项赛事让大学生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模式,搭建起创新创业的展示平台,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此外,大赛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走向前沿、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摆脱以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空架子”的局面,同时又极大地刺激了高校创新成果、科研项目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进高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互联网+”大赛检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成效。该项赛事的开展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通过比赛既能让不同高校的学生之间进行创新创业交流,又给了全国各类高校互相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的机会。与此同时,大赛也成为检验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尺,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具体化、可视化、可评价化,更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标准之一。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互联网+”大赛的基础、组成和保障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互联网+”大赛的基础支持与动力源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而“互联网+”大赛正是这类人才的聚集地,没有高校兢兢业业的基础性培育,就不可能造就顶级赛事的辉煌。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是大赛项目的源头和内动力。只有创新创业学生的基数增大了,才有后续更多优秀青年创业者的成长与收获。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互联网+”大赛的重要组成与信息反馈。近两年,大赛的参与高校数、项目数、学生数逐年递增,参赛项目的创新程度、市场化以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均呈现大幅度提高,众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互联网+”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也给“互联网+”大赛的举办提供了众多反馈意见,比如鼓励师生共创、细化参赛类型、增加就业创业组别等。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互联网+”大赛的质量保障与品牌推广。伴随着“互联网+”大赛的成长与成熟,社会资本和人才开始关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发展,为大赛质量、知名度和影响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为发挥了巨大的赛事推广作用,有利于该项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品牌效应。
3.“互联网+”大赛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互联网+”大赛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脉相承,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是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是源泉,“互联网+”大赛是舞台、是先锋,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新时期共同实现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需改进、砥砺前行
通过近两年的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但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与社会实际脱节等问题仍比较明显。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把握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方法,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制度保障,落实人才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铺好前路、打好基础。
2.“互聯网+”大赛应更加开放包容、改革创新
目前,该项大赛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参赛高校层次不平衡、地域分布不均、知识产权羸弱、项目类型单一等问题。大赛应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参赛学校、项目及团队,不应只局限于互联网领域,应鼓励其他行业领域的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形成以创新为核心、创业为目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4):4-5.
[2]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J]. 四川劳动保障,2015(10):4.
[3]韩晓萌.创新创业:让梦想起航——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综述[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1):8-9.
[4]谭晋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7(9):133-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