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透视战乱非洲的血色
2017-10-13苗若玖
苗若玖
这个夏天,战争片《战狼Ⅱ》给人们带来了热血沸腾的观影体验。曾在解放军特种部队“战狼”中服役的冷锋,在一个爆发武装叛乱的非洲国家里,承担起保护同胞和协助他们撤离的重任,并为此与叛军和他们请来的欧洲雇佣兵展开了一连串的激战。出现在银幕上的种种军事装备,勾勒出战乱非洲的血色气场。许许多多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武器,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写下了自己的传奇。
AK突击步枪留威名
由于战乱频发,加上兵员素质有限,很多非洲国家的指挥官倾向于选择简便易用,且不需要太多维护的武器,以便快速组建起可以送上战场的武装力量。基于这样的观念,苏联的AK-47/AKM突击步枪、RPG-7反坦克火箭筒和中国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成为在非洲极受欢迎的“游击战三大件”。这些武器的技术含量都不高,却很好地适应了非洲的战场环境。
在《战狼Ⅱ》里,欧洲雇佣兵会使用自带的高精度枪械作战,甚至将商用无人机装上自动枪械,成为“察打一体”的武器;但AK-47突击步枪与它的改进版本AKM,以及这两种枪械的授权生产版本和仿制品,显然是出镜频率更高的单兵武器。由于廉价且无需太多维护便能保持高度的可靠性,使用的7.62×39毫米枪弹也容易获得,这些定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武器,至今在世界各地仍然有难以计数的“用户”。
AK-47和AKM得以普及还有一大原因,那就是它们的结构极为简单,稍有经验的制枪者就可以通过逆向工程加以仿制。苏联不是很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官方的授权生产(比如中国的56式突击步枪)之外,对很多国家和民间的仿制活动往往视而不见。不仅如此,由于世界各地的环境、军队作战习惯有所不同,以及游击队、犯罪团伙和恐怖组织等“用户”对枪支性能的特殊需求,很多制枪者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度定制”。比如说,安装瞄准镜并换装长枪管,就可以得到一支廉价的狙击步枪;安装支持弹鼓和弹箱供弹的组件,就可以提供更为持久的火力……在一些由于战乱频仍导致枪支泛滥的地区,人们可能会轻易见到超过10种不同的AK-47或AKM。
单兵大杀器“一锤定音”
易于制造和使用的RPG-7,以及它的诸多授权生产版本和逆向工程仿制品(比如中国的69式火箭筒就是仿制而成的),赋予了士兵摧毁坦克、装甲车等重武器以及巷战街垒的能力。而在《战狼Ⅱ》里,它还成为一个惊险桥段的主角:当一枚火箭弹飞来的时候,冷锋抓过一辆家具运输车上的床垫弹簧,运用弹簧的缝隙卡住火箭弹达几秒钟之久,而后将弹簧和火箭弹远远地抛出,救下了同行的人们。
这个略有些夸张的桥段,或许借鉴了一些坦克和装甲车辆安装金属防护网的设计。因为反坦克火箭弹必须让引信碰触到坚硬的物体方才能引爆,因此如果安装防护网,就有可能卡住火箭弹,让它在燃料耗尽之后失效;即使火箭弹在碰触到防护网之后引爆,防护网与主装甲之间的距离,也会让金属射流被大幅削弱。对于一些只是为防御步枪子弹设计的轻装甲车辆来说,防护网完全称得上是“保命必备”的组件。
至于电影中没有出现的107毫米火箭炮,则是一种可以灵活部署的“重武器”,被誉为“火箭炮中的AK-47”。它可以被迅速地分拆成几个能够由单人携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或者一枚火箭弹背在身上的时候,都可以做到上不过头、下不过臀、宽不过肩,其质量也在士兵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一组士兵可以各背一个模块或者一枚火箭弹,就像带着普通的军用背囊一样行军,到达阵地之后再迅速完成组装,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
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士兵们还可以使用“简易发射”模式作战。他们可以直接把火箭弹放在建筑物的窗口,或者用几块石头把火箭弹支起来,然后只需几节电池和两根铁丝,就可以将它“激活”!
“皮卡战争”的历史印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为了得到邻国乍得的铀矿,派出精锐装甲部队介入乍得内战。乍得军队汇集了超过400辆日本丰田皮卡,装上反坦克武器和机枪之后,对入侵的利比亚军队发起反击。行动灵活的皮卡令利比亚的主战坦克难以瞄准,而皮卡可以迅速冲到主战坦克附近,发射由法国秘密援助的“米兰”反坦克导弹和其他一些反坦克武器。最终,利比亚装甲部队被玩具一样的皮卡杀得全军覆没,而乍得方面只有3辆皮卡被击毁。这场奇特的决战,也因此得名“丰田战争”“皮卡战争”。
虽然皮卡是一种面向家庭的民用车辆,但它同时兼顾了越野性能、载重能力、坚固耐用和舒适性,可以说同时拥有轿车、卡车和吉普车的特点,并且更容易通过民间渠道获得备件。相比于专门为军事用途开发的装甲车,皮卡的油耗往往要低得多,因而对油料补给的依赖更少。所有这些优势,使皮卡成为一种不错的武器平台。在战争特别是游击战当中,一辆皮卡可以携带大量的弹药和给养,成为一个能够快速移动的战斗和生活单元。
在《战狼Ⅱ》里,搭载了高射机枪或者小口径机炮的皮卡,成为巷战中杀戮步兵的利器。這些不便由士兵携带的枪炮,却刚好适合皮卡的车斗尺寸和载重能力,因此这样的改装刚好弥补了它们在机动力方面的短板。而在真实的战场上,装进皮卡车斗的武器更为“丰富多样”:蜂巢火箭、重型迫击炮、无后坐力炮、轻型火箭炮甚至土制火炮等武器,都可以安装在皮卡上,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简易的“自行火炮”。有时,改装者甚至会把反坦克火箭筒固定在皮卡上,并随车携带大量的弹药,使皮卡成为颇具杀伤力的“坦克歼击车”。
“魔改”坦克非洲显神威
在《战狼Ⅱ》的结尾部分,发生在中资工厂里的坦克对决,成为电影中极具看点的桥段。但如果数一数那几辆坦克的负重轮,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59式的改进型。
诞生于约60年前的59式坦克,有着不少“魔改”(超出人们意想之外的改进)的实例。相比于技术复杂的新式坦克,59式坦克虽然不易驾驶,但在可靠性和易于维护方面,却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如果装上现代化的火控系统和大口径火炮,并换装大功率发动机和新式装甲,它的战斗力也不可小觑。然而,5对负重轮的底盘结构是难以轻易变化的。因此,一些59式坦克的“魔改”型号,就成了“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五对负重轮”的传奇性武器。
时至今日,基于59式坦克研制的一些改进型,仍然是不少非洲国家装甲部队的主力。而中国,也在致力于挖掘这种老坦克的潜力。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改装方案,是为坦克增加间接瞄准系统,并借助北斗导航卫星的指引,使原本只能通过瞄准镜进行视距内作战的坦克,可以像火炮那样打击视距之外的目标。这样一来,已经不再适合到一线冲锋陷阵的坦克,就可以既作为装甲部队的后备力量,又能扮演机动性极佳的自行火炮的角色,在寿命耗尽之前继续效力疆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