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州市震灾前后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2017-10-13王玉贵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彭州市居民点汶川

苏 姗,王玉贵

(1.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8;2.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彭州市震灾前后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苏 姗1,2,王玉贵1,2

(1.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8;2.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采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彭州市震灾前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进行分析,研究震后农村居民点的变化规律、土地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彭州市南部居民点呈高密度团状分布,北部农村居民点呈低密度点状分布;2007年和2015年两期数据对比发现,在汶川震灾重建之后,农村居民点总体个数增多,总面积减少,居民点布局较为散乱、规模较小,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空间分布稀疏,集聚效果比土地二调时期弱,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较低;分析汶川地震对彭州市重建居民点的影响,受影响较大的因素为自然环境和政策制度。

彭州市;地震;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

Abstract:Using GIS technology and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efore and after the Pengzhou earthquake, and studies the change law, land us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pace, the population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Pengzhou was densely distributed, and the rural residents in the north showed low density dotted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data between 2007 and 2015, it is found tha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overall number of rural residents increased, the total area decreased,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is more scattered, smaller, rural settlements fragmen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sparse, the effect of agglomeration is less than two times of the land, and the intensive level of land use is low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engzhou, and the factors which are affected ar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olicy system.Keywords: Pengzhou; earthquak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landscape pattern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并引发一系列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这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使得山区原本复杂的地质条件变得更为薄弱[1-3]。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强度最高的一次地震。受汶川地震影响,彭州市多个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遭受重创,面临艰巨的重建任务,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也十分严峻。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其分布和格局的变化对了解农村土地利用有着重要意义。田光进、刘纪远等人基于遥感与GIS对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进行研究[4];常飞、杨勇从空间上研究地震灾区典型农村居民点变化与农户生计特征[5];石诗源、鲍志良对村域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6]。 这些研究多是分析居民点的自然演变,而针对特殊山地震区居民点的时空分布研究较少。本文以彭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并对解译数据的相应图层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彭州市地震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数据信息,通过进一步分析与评价,得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变化规律,为规划利用土地与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彭州,地处成都市区北郊,阿坝州汶川县、茂县以南,介于东经103°10′~103°40′、北纬30°54~31°26′, 全市面积约1 421 km2。由于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的过渡地带,境内山、丘、坝地形俱全,形成了“五山、一水、四分坝”的自然格局。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平原、山地、丘陵等,各占全市总面积的39%、50%、11%。彭州市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偏少;地区气候差异明显,随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差异而变化;境内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其中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土地资源均蕴藏丰富。彭州市2015年末总人口约80.62万人,是成都市面积第二、人口第三的小康市,也是成都市规划发展的四个新型中等工业城市之一,更是龙门山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区域。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彭州市遥感影像;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彭州市遥感影像及部分栅格数据;彭州市统计年鉴等系列图件及文本资料、表格等。

2 研究方法

运用Arcgis软件对解译的土地二调和国情普查的农村居民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借助Fragstats3.3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对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数量、面积、密度、聚集程度等空间特征及数量比例、类型等非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彭州市地震前、地震后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征。最后,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对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分析

农村居民点景观是由不同大小、形状、组合的自然及人文斑块组成的镶嵌体,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来描述一定区域内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及分布特征[7-8]。其分布形态是在自然条件影响下经过历史积累形成的居民点空间布局、景观形态、规模等方面的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大村、中村和小村;按空间布局特征可分为集聚型、分散型;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点状、团状、带状和块状[9-12]。彭州市多样的地形加上南北方过渡(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彭州多样化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北部龙门山地区居民点分布主要呈现为分散状态;南部平原冲积扇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则呈集聚形态。根据图1中彭州市不同时期农村居民点密度之间的差异,可把彭州市农村居民点分为北部低密度区域和南部高密度区域,再结合居民点的空间形态可以将彭州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为低密度块状、低密度点状、高密度团状、高密度条带状4类。

表1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指标及解释

图1 彭州市不同时期的农村居民点密度

3.1彭州市地震前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析

低密度块状形态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相对稀疏区,形状呈团块状,居民点集聚较强,多分布在彭州市中部丘陵地区(见图2)。由于传统宗族观念、乡土观念等思想,这些中部丘陵区形成很多以姓氏命名的大村,主要分布在白鹿镇、通济镇、磁峰镇、新兴镇和红岩镇。低密度点状形态的农村居民点分布稀疏,居民点独立成户,受地形影响,各个居民点之间相距较远。受地形和土地资源条件限制,可耕地少,农村居民点稀疏,主要分布在龙门山镇和小鱼洞镇。

高密度团状形态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密度大、居民点集中程度高(见图2),在彭州市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冲积扇平原地区,这部分地区地形平坦,河网密布,适宜大规模的种植生产,农业发达,集约化程度高,为高效利用土地,居民点规模大而集聚,主要分布在彭州南部13个镇上(葛仙山镇、丹景山镇、桂花镇、丽春镇、隆丰镇、天彭镇、致和镇、敖平镇、军乐镇、升平镇、九尺镇、三界镇、蒙阳镇)。高密度带状形态的农村居民点大多沿河流带状延伸,分布密集,河流交汇处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居民点聚集区。彭州市全境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居民点呈带状分布较多,最为明显的是湔江两岸,湔江由北向南流经彭州市大部分地区,而在湔江河网密集区域,水田比重较大,农民为防止洪涝灾害和利用灌溉水源加高河岸建设住宅,形成了农村居民点沿河岸高地分布并呈带状延伸的形态。

3.2彭州市地震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析

在彭州市中部丘陵地区,原来为低密度块状形态的农村居民点受汶川地震影响,农村居民点呈破碎化、聚集程度降低,呈低密度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白鹿镇、通济镇、磁峰镇、新兴镇和红岩镇(如图3所示)。北部山地的低密度点状形态的农村居民点分布更加稀疏,部分受损房屋未重建,新建农村居民点布局单一、密度低,主要体现在龙门山镇和小鱼洞镇;南部冲积扇平原地区由于受地震影响较小,农村居民点的形态仍为高密度团状,居民点规模大而集聚,主要分布在红岩镇、葛仙山镇、丹景山镇、桂花镇、丽春镇、隆丰镇、天彭镇、致和镇、敖平镇、军乐镇、升平镇、九尺镇、三界镇和蒙阳镇。沿湔江两岸呈带状分布的农村居民点形态变化不大,湔江上游地区受地震影响大,农村居民点总体规模减小,居民点分布破碎化。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仍沿河岸高地分布,并呈带状延伸形态。

图2彭州市土地二调农村居民点分布图图3彭州市国情普查农村居民点分布图

3.3彭州市农村居民点地震前后的对比分析

景观格局指数是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是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标[13-14]。综合彭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情况,选取反映指标,得出评价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 彭州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表

由表2可知:彭州市地域总面积为134 414 hm2。2007年土地二调时期,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为14 236.437 hm2,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为41 901个;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时,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为7 069.766 hm2,农村居民点个数为45 322个。从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看,地理国情普查时期农村居民点数量增加了三千多个,但农村居民点的总面积却比土地二调时减少了近一半。彭州市在汶川地震后农村居民房屋垮塌严重,居民点总面积减少明显。从斑块密度看,灾后重建后,农村居民点呈现出独立分布,斑块规模较小且破碎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居民点分散度这个指标中,彭州市土地二调时期的居民点分散度为0.278,地理国情普查时期居民点分散度为1.219,说明彭州市受汶川地震影响,震后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空间上分布稀疏,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效果比二调时期弱。

表3 彭州市重灾区景观格局指数表

彭州市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处于龙门山地震带上,由于离汶川地震的震中较近,北部的磁峰、新兴、白鹿、红岩、通济、龙门山、小鱼洞等灾区房屋倒塌达98%,农村居民点受损特别严重, 震后重建的农村居民点较震前有很大的变化。而南部的13个镇距离震中较远,受汶川地震影响小,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不大。本文把彭州市分为受灾严重的北部7镇和受灾轻微的南部13镇,以此对比分析南北地区农村居民点在震前、震后的变化情况。

由表3可知:彭州市北部7个乡镇地域的总面积为68 496 hm2。2007年土地二调时期,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为2 165.027 hm2,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为9 486个;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时,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为751.849 hm2,农村居民点个数为6 846个。从农村居民点斑块的个数看,地理国情普查时期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了近三千个,农村居民点的总面积比土地二调时减少了约三分之二。这是由于彭州市北部地区在汶川地震中农村居民房屋垮塌严重,使得居民点总面积减少明显;而在灾后重建后,部分农村居民房屋未再建,而新建的房屋分布独立、单家独户、规模较小,因此农村居民点呈现出独立分布,规模较小且分散的特点。北部的7个乡镇斑块所占景观的面积比例在土地二调时为3.161%,村庄密度大、规模大,居住密集;在地理国情普查时期斑块所占景观的面积比例为1.098%,村庄密度较大,但规模减小,居住分散。平均斑块面积二调时为2 282.339 m2/个,比国情普查时期的1 098.231 m2/个大一倍左右。居民点分散度0~4的为密集区,4~8的为较稀疏,8~10的为稀疏区。北部7个乡镇在土地二调时期为1.386,属于居民点密集区;在国情普查时期为8.295,属于居民点稀疏区。表明彭州市受汶川地震影响,震后农村居民点布局较为散乱,规模较小,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空间上分布稀疏,集聚效果比土地二调时期弱,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很低。

4 结论

以彭州市作为研究区,以二调和地理国情普查的影像数据为基础,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区位因素,对比分析二调和地理国情普查中彭州市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得到以下结论:

(1)彭州市农村居民点总体布局特征为:南部冲积扇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呈高密度团状分布;北部丘陵、山地地区农村居民点呈低密度点状分布;带状居民点分布沿湔江两岸布局,从北向南贯穿彭州市。

(2)彭州市在汶川地震后农村居民点个数增多,占地总面积减少。农村居民点聚集效益减弱,居民点面积减小、分布破碎化。

(3)受汶川地震影响较大的北部7个乡镇在震后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大,山地、丘陵地区受损毁的房屋重建数量减少,重建后村庄密度较大,但户与户之间居住分散、规模减小,土地利用集约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1] 许强.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2):86-93.

[2] 闫斐.汶川地震损毁土地复垦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3] 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等.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109-116.

[4] 田光进,刘纪远,张增祥,等.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J].遥感学报,2002,6(4):307-311.

[5] 常飞,杨勇.地震灾区典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与农户生计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4):34-36.

[6] 石诗源,鲍志良,张小林.村域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宜兴市8个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0(8): 290-293.

[7] 姜广辉,张凤荣,谭雪晶,等.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69-75.

[8] 彭义.基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9] 张瑞娟,姜广辉,王明珠,等.基于多维特征组合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类[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4): 286-292.

[10] 尹怀庭,陈宗兴.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5,10(4):17-23.

[11]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等.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12] 贺艳华,曾山山,唐承丽,等.中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13,68(12):1643-1656.

[13]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 曹子剑,张凤荣,姜广辉,等.北京市平谷区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2):121-126.

AnalysisoflandscapepatternofruralresidentialareasbeforeandafterPengzhouearthquake

SU Shan1,2, WANG Yu-gui1,2

(1.MinistryofEducationKeyLaboratoryofLandResourcesEvaluationandMonitoringinSouthwest,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8,China; 2.TheFacultyofGeographyResourcesScience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068,China)

2017-05-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96)

苏 姗(199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

1674-7046(2017)04-0070-05

10.14140/j.cnki.hncjxb.2017.04.013

TU982

A

猜你喜欢

彭州市居民点汶川
彭州市人民医院
云上远眺新汶川
彭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彭州市人民医院
彭州市人民医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的思考
——基于长寿区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现状调研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