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视觉识别系统设计(Ⅵ)在半山村景观环境中的应用设计

2017-10-13,,

关键词:山村环境设计

,,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乡村视觉识别系统设计(Ⅵ)在半山村景观环境中的应用设计

宋扬,吴丹蓉,吕勤智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乡村视觉环境需要从旅游景观的角度进行整体打造,视觉传达识别系统(Ⅵ)设计结合乡村景观环境建设将会改变乡村普遍存在的杂乱无序等视觉污染问题。Ⅵ设计具有成熟系统的应用设计体系,以及较强的识别性、统一性、引导性的特点,能高度概括乡村地域文化特性,并通过Ⅵ设计的方法和形式进行传播、识别与引导。针对半山村视觉环境的现状问题,结合乡村旅游景观环境的整体性建设,着重从视觉传达识别系统(Ⅵ)设计在乡村环境中应用的角度,探索Ⅵ设计在乡村环境营造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以半山村设计实践为例,进行基于乡村旅游景观营建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实践研究与探索,以此在整体性、形象性方面提升乡村视觉景观环境品质。同时,拓展Ⅵ设计与乡村景观环境设计应用领域相结合,积累经验和探索设计思路与方法,丰富环境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乡村景观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视觉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是人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而展开的物质与非物质环境改造及其保护活动。视觉是人体各种感觉中最重要的一种,人们依靠眼睛获得87%从外界来的信息,并且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因此,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设计应该能使人很容易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是人的意识和自发活动所必需的,能给人方向感及安全感[1]。Ⅵ设计在平面、视觉传达等方向中应用广泛,同时也是视觉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连接二维与三维的视觉环境空间,传达特定的信息并营造环境的视觉氛围,集美化与功能为一体,是良好的视觉环境营造要素之一。

一、乡村视觉环境设计现状与问题

从宏观角度分析,由于乡村旅游能产生大量经济收益点,大量乡村旅游建设追求“短、频、快”效益,这样的乡村建设发展模式导致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原貌被毁坏,并衍生出众多与环境设计相关的问题,大量带着城市特色、商业利益的视觉标示牌盖过了乡村原本的面貌,如同浓妆艳抹的乡村姑娘在迎合着游客观赏,失去了原本朴素淡雅的清新面貌,其现状问题大体概括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一)自然环境视觉元素缺少发掘

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同,城市是人类生产经营等活动发展的产物,依附于人类意志活动;乡村是源于自然,在自然环境中生根发芽,依附于自然本体,具有深厚的自然属性。乡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自然环境中的视觉元素融入乡村,成为乡村视觉的一部分,例如自然的山川、河流、古树等。但是,在目前的乡村环境设计中,很少考虑到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视觉设计元素,以人为主导的改造方式忽略了对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尊重,造成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发展脱节,失去了乡村视觉环境的真实性。

(二)人文环境视觉元素缺少整合

乡村中的人文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两方面。乡村人文物质环境包含乡村建筑风貌、基础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农耕器具、饮食器具等,这些都展示了乡村物质环境中的人文历史,是静态的人文环境视觉元素;乡村非物质人文环境包括特色的风俗活动、祭祀、红白喜事等,这些都是在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的乡村文化,是动态的人文环境视觉元素。人的视觉感受是通过生理和心理相互配合,在头脑中经过认知和思维过程才产生的反应,最终才能获得整体感受[2]。在乡村人文视觉环境打造中,应该将这些静态和动态的乡村人文视觉元素整合,将人的生理和心理体验结合,以符合乡村特质的方式展现,更好地展示乡村视觉文化环境,体现乡村特色人文底蕴。

(三)整体环境的视觉感知力较低

乡村环境有特殊的乡村场所精神。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我们所指的场所的意义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具有特殊的方向感及认同感[3]。中国社会从农耕文化发展而来,其本质上是乡土文化的展现,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造就了乡村的场所精神。乡村场所是其文化内容的具体展现,例如乡村小道、建筑格局、自然地景等。乡村场所精神主导着乡村的整体发展,建筑形制、人文活动等都是其精神的外在表现。乡村整体环境的视觉感知就是对其内在乡村场所精神的感知,是内在精神的展现。若缺少了视觉感知力,则会导致乡村内在精神缺失,即乡村本体缺失。

从微观角度分析,半山村的视觉环境相比还较少受到商业旅游破坏,以上的共性问题在半山村中都有所体现,同时还有其特殊地域环境的个性问题。半山村位于台州市黄岩西部山区,始建于北宋年间,四周环山,村域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高,中间低,是典型的山地自然聚集村落。村内环境清幽,人文底蕴浓厚。经过大量实地调研考察,发现半山村还存在以下问题:

(1)村民缺少保护乡村视觉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村庄的整体布局,具体的传统建筑、古树名木、佛庙祠堂、河流小溪等都是半山村的特色乡村视觉环境元素,是半山村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但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建筑拆改的现象存在,在政府的限制下有所改善,但是还有部分的违建房屋。(2)村庄环境缺少视觉识别系统及特色产品包装设计。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多游客进入半山村参观旅游,对于陌生、自然的环境如果没有文字图形符号的引导,游客很容易迷失,并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半山村相对海拔较高,高山蔬菜、农作物等都是特色农业产品,当地的特色美食也别具特色,如黄泥曲酒、番薯面、松花麻糍、笃笃糕等,同时还有草编、竹编等传统技艺(见图1)。这些半山村特有的农产品一直存在于村民的生活中,但是缺少相应的农产品Ⅵ设计来规范包装,形成半山村特有的产品包装体系,以整体包装视觉效果向外推广。

二、Ⅵ设计应用分析

(一)Ⅵ设计应用环境分析

Ⅵ设计在企业品牌打造、环境氛围营造及文化宣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城市环境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广告招贴、导视牌、宣传册等都是Ⅵ的具体应用,它有效传达具体的信息,并达到实效的目的;而在相对自然的乡村环境中,面对自然的神秘环境我们很容易迷失,因此需要有适合乡村环境状态的Ⅵ来引导我们探索乡村的魅力。把握Ⅵ的设计思路并研究其应用原则,能更好地美化乡村视觉环境,在乡村景观环境设计中有较大的应用与拓展空间。

(二)乡村Ⅵ设计应用原则探讨

乡村Ⅵ设计是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而衍生出的环境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传统乡村环境中,大多数人为本地居民,这类人群对乡村环境熟悉并能快速适应环境,因此对文字图形符号的导视功能需求低;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推广及发展,越来越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进入乡村,这类人对乡村环境陌生,必须通过相应的视觉识别系统来寻找方位感及安全感;除了导视功能,乡村Ⅵ设计也是乡村特色文化的精神概括。因此,乡村Ⅵ设计及应用应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表达清晰、简洁,有较强的识别性。视觉的要求程度从低到高为察觉、辨认、识别,识别是在察觉和辨认的基础上的高度认知[1]。在复杂的乡村环境中,如果视觉环境不具有可识别性,就会产生视觉模糊及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具备高效识别性的乡村Ⅵ导视系统来给予方向感及安全感。识别性即用文字或图形符号等形式使人能快速辨别并能正确理解设计传达信息,是乡村Ⅵ设计的核心目的。设计的视觉元素应该清晰明了、简洁易懂,同时与视觉环境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链。(2)设计语言整体统一性。Ⅵ设计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为了统一,更是为了通过Ⅵ设计中不同视觉元素的搭配来塑造完整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4]。乡村视觉环境是Ⅵ设计应用的主体,乡村Ⅵ又引导提升视觉环境品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设计必须找到Ⅵ与视觉环境的契合点,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促进、和谐统一。(3)以人为本,具有环境引导性。“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5]。在陌生复杂的视觉环境中要获取特定的信息,必须依靠有效的导视系统引导。乡村Ⅵ导视系统更多的是为人提供有效的信息传递,使人依托于有效的信息在环境中寻找到目标,形成个人的方向感及安全感。(4)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文化性。地域文化是人文环境的根本特性。本次设计实践研究以台州市富山乡半山村为载体,通过对半山村的乡村Ⅵ设计,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传统文化,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保持当地朴实、自然的生态与建筑文化,并融入有效的Ⅵ视觉元素与符号,成为自始至终需要不断斟酌、完善的设计点。

三、Ⅵ设计在乡村视觉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应该同时是舒适的、愉快的和有关联的,并且适宜于原来计划的用途。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其使用上的要求,并且必须按规定的质量和数量提供活动所需的视觉信息[1]。乡村环境中具有功能意义的Ⅵ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在实现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与自然环境、空间氛围相结合,提升乡村视觉环境品质,使游客获得视觉、心理愉悦感。同时,Ⅵ设计对推动乡村发展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提升乡村整体视觉形象,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Ⅵ视觉环境设计通过体系化设计来提升乡村整体视觉环境,从基础系统设计到应用系统设计,从乡村形象提升到标志设计,并从视觉传达延伸到乡村整体的村落自然环境、游客参观的空间体验中,全方位提升乡村整体视觉形象。在保持乡村本土视觉风貌基础上整体活化乡村视觉环境,潜移默化地提升游客在视觉层面、空间体验层面的品质体验,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发掘乡村人文历史文化,增强乡村文化感知力

乡村人文历史是乡村精神承载的非物质文化。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6]。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就是根生于乡村土壤的文化,乡村人文历史是维系村民的精神纽带,并存在于每一位村民心中,而对外来游客则是乡村文化的感知力体现。目前乡村正受城市化发展的严重破坏,青年力量的流失,乡村空置化现象普遍,生态乡村正在被城市吞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乡村与城市应该是互补并共同发展的,乡村精神文化为城市提供健康自由的休闲驿站,城市是带动乡村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城市化对乡村的正面冲击,强调乡村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发展,使乡村具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状态,两者正是在交互发展中互相交融,形成一个良好的互补平衡状态。

(三)建设乡村特色视觉环境,打造乡村特色引导体系

乡村存在于一个欠发达的生活状态中,乡村与自然环境和村民之间的关系亲密、熟悉,因此并不需要像城市必须有视觉引导系统,村民在心中都有自己的“村庄地图”。随着交通信息迅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打造乡村特色视觉环境,一方面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打造乡村特色引导体系,对外提升乡村整体视觉形象,不仅能吸引游客或投资者开发乡村旅游产业,而且增加村民经济收益,使乡村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半山村Ⅵ设计导入与实践

(一)半山村Ⅵ基本系统设计

Ⅵ基本系统设计即标志及基本应用规范部分设计,主要包括标志、图形、色彩、文字四方面。对于半山村乡村Ⅵ视觉环境设计,首先是半山村标志设计。结合前期对半山村的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对比分析等研究,对半山村乡村发展进行定位分析,得出“隐逸半山”的主题思路定位。半山四面环山,重重叠叠,竹子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清雅幽静。因此,在图形设计部分提取半山“竹”形态作为设计元素进行延伸,将文字“半山”与图形“竹”进行结合衍化设计,图形与文字结合,识别性强,又具有半山特色。平衡感在造型活动中是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美的法则之一[7]。应用标准制图规范,形成标准、精确的标志图形,标志内部线稿统一,并且右下角的文字与图形组合也对齐规整,边距大小形成整体模数规范(见图2),构成标志的视觉平衡感;任何一个构图成分,不管它是一件可见的物体,还是隐藏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拥有的重力都要吸引它周围的物体,并对周围物体产生影响[8],半山标志中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垂直交叉结合,营造出稳定、平衡的乡村标志形象。调和与对比在设计中的运用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形式美法则,对比在视觉上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产生一定的紧张感和快感,但是构成要素之间更需要调和来构成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美感[7]。半山地处高山丛林中,四周青山连绵,周围视觉环境以冷色调绿色为主,考虑到标志色彩部分的用色,在环境中应形成对比但又与环境融合。半山村整体环境颜色为墨绿色沉稳的色调,因此选用深红色作为标志的主色,一方面深红色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另一方面色彩有对比但色泽深沉,更有统一的和谐,并以白色勾线,简洁明了;加上文字组合,形成深红、黑、白三种标准色;从半山村乡村视觉环境中提取深绿、孔雀绿、黄、棕四种颜色作为辅助色,以便后期 Ⅵ设计的延展性应用。固定单位的元素按一定规则反复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可产生节奏与韵律的视觉美感[8]。辅助图形以“竹”的意向演变为灵动又有秩序变化的曲线,交叉重叠,形成一定的图形节奏韵律美感(见图3)。文字字体根据应用系列需求选用多种字体,应用于后期具体项目中。将标志与文字多样组合搭配,使其在应用中能形成统一规范(见图4)。整体设计思路:取“竹”之形,传虚心傲骨之风气;取“印”之色,养中正儒雅之文风;梨花胜境,隐逸半山。

(二)半山村Ⅵ应用系统设计

Ⅵ应用系统设计根据设计主体的不同使用需求加以设计。结合半山村的整体定位和需求,将其应用部分设计分为乡村办公应用系列、乡村环境应用系列和乡村产品应用系列三大部分。

乡村办公应用系列主要是为半山村村委会办公服务设计,应用设计形象正式、简洁、大气。具体内容包括名片、信封、信纸、便签、文件袋、来宾证、邀请函、旗帜、公告栏、网页、纸杯、手提袋、雨伞、大巴车等具有实用性的办公应用项目见图5,使半山Ⅵ融入村镇服务体系中,实现半山村视觉形象有效传播。

乡村环境应用系列结合半山村村落公共环境需求,是打造半山村视觉环境的重点设计区块,分为室外公共环境应用、公共建筑环境应用和公共活动应用三大部分,从大的环境区块到小的建筑单体应用,从静态的常态应用到动态的活动应用,全方位打造半山村视觉形象环境特色。室外公共环境应用是半山村公共环境的视觉形象传播主体、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半山村形象地标、景点介绍牌、村庄导向牌、宣传牌、公共卫生间牌、垃圾桶等,完善半山村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的整体视觉形象,展现半山村的人文历史文化,使乡村旅游的视觉感染力增强,为乡村游客提供更好的视觉感受;公共建筑环境应用分为四个建筑区块:半山游客服务中心、半山产学研基地、半山茶楼和半山青年旅舍的Ⅵ应用设计,在结合半山村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分别从“游、学、品、住”四个方面打造半山文化旅游承接点,以点带面,系统打造半山村文化视觉形象,整体带动乡村文化活力;公共活动应用是半山村最具活力并能快速带给游客乡村视觉印象的应用。结合半山村历来的风俗传统,半山梨花节是其最具影响力并最具知名度的节庆活动,由此通过梨花节的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向游客呈现半山村文化特色,并带动游客参观一系列的乡村文化体验,在游乐中感受文化,使半山视觉环境在无形中深入人心。

第三部分是半山村的乡村产品系列应用设计,只有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复活乡村经济,使村民能因地制宜地保证经济收入,发展乡村经济,带动乡村的整体活力。根据半山村传统村落资料调查,发现其特色美食农产品丰富,手工艺制品也别具特色,因此设计了饮食产品类、乡村器物类系列产品的包装,以此示范性地引领乡村产品的营销。例如黄依曲酒、农产品、柴叶豆腐、手艺糕、蔬菜包装、粽子、松花麻糍等,打造特色乡村产品形象,用产品应用带动乡村视觉形象的传播。

Ⅵ设计是视觉形象系统传达表现的专业性设计途径,具有较为完善的设计系统,与乡村旅游景观环境建设相结合,将Ⅵ的设计模式应用于乡村视觉环境设计中是一次探索性应用实践。以系统性视觉设计的方式整体打造乡村视觉环境,从导引系统到节点建筑视觉规范,从静态的形象展现到结合半山村的特色节日活动及动态展示,从视觉环境延伸到乡村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全面涵盖半山村的整体视觉传达领域,为乡村旅游环境营建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环境设计中通过Ⅵ设计拓展对乡村视觉环境的微观设计领域,完善乡村环境的整体性建设,把乡村发展设计与建设工作向更精准、更全面和更微观的领域延伸,满足村民和乡村旅游者对视觉、空间体验的众多诉求,提升乡村环境氛围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品质,用创新性设计思路促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1-17.

[2] 赵晶.视觉艺术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从文艺复兴到现代[D].天津:天津大学,2014:18-19.

[3]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7-22.

[4] 姚云鹤.Ⅵ设计延展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18-26.

[5]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5:120.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9.

[7] 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165-176.

[8]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23.

Abstract:Rural visual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forged as a wh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landscap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tourism. Visual identity system (Ⅵ) desig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will change the visual pollution now prevailing in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sprawl issues. Ⅵ has a sophisticated application system and characterized by its strong ability for identification, unity and guidance, which allows it to highly generaliz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s for the spreading, recognition and guiding through the Ⅵ methods and forms. Aiming at the status quo of the visual environment of Banshancn Village, combining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for rural tour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Ⅵ in rural environment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Ⅵ design in rur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Banshancun Village is then taken as an example for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design practice i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visual identity system, for better quality of the visu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rural areas in terms of integrity and figurativeness. In the mean time, combining the expansion of Ⅵ desig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designcan accumulate experience and explore ideas of design to enrich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environment design.

Keywords: environm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visual identity system; visual environment design

(责任编辑:王惠芳)

A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identity system (Ⅵ) of rural areas in the landscape designof Banshancun Village

SONG Yang,WU Danrong, LV Qinzhi

(College of Ar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J026

A

1006-4303(2017)03-0266-06

2017-09-03

宋 扬 (1977—),男,山东青岛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城乡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吴丹蓉 (1993—),女,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乡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吕勤智 (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城乡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山村环境设计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山村日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山村之晨
环境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山村晚归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