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2017-10-12张艺

未来英才 2017年1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有效教学

张艺

摘要: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如果仅仅依靠老师机械的讲解,是无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故而在小学,教师应当重视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通过相互之间的活动探究,以学生为知识与技能道德和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为目标的教学行为。对此笔者有如下一些想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有效教学

一、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高效率课堂是有着合理的教学规划和充分的教学设计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设计教学时,尤其要突出认知、体验、实践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这三者得到充分的结合和发展,才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成为整个教学的有机环节,才能构筑高效率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启发和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整堂课的效率[1]。

例如,在进行《宝贵的一分钟》这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播放一段视频。起床的时间到了,小明不愿意起床。他赖在床上一分钟,结果当他下床想去学校的时候却错过的公交车,只能走着去上学,却没想到走着去晚了30分钟。为什么小明只是晚起了一分钟,却迟到了30分钟呢?学生们经过充分的討论就会明白,每一分钟都是无价的。尽管只是短短的一分钟也不应在生活中浪费,要学会珍惜时间。所以有效地设计和利用课堂环节才是提高整个课堂效率的关键。

二、寓教育与生活之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既有社会基础知识,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并且两者是融为一体的[2]。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生活就是一本没有字的教科书。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其实都源自于自身对于整个社会的认识和学习,只有真正的使小学生通过自身的角度和眼光去打量这个社会,才能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社会性成长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够使教育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之中。

例如,在《交通规则我知道》这一堂课中,教师若是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下。比如可以带领小学生了解学校周边的一些交通标志的具体名称和作用。当小学生亲眼目睹这些交通标志时,会产生情绪上的亢奋和强烈的社会体验感。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明白生活之中处处都有规则的。只有人人讲规则,处处守秩序才能够使人得到正常的生活。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也有利于教师把抽象的道理生活化,实行无痕式教学。

三、注重突出“美丑”对比教学

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注重突出美丑对比教学。这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有效的引导手段[3]。当教师将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教学内容实现密切联系之后,才能使小学生接受正面价值观的引导和深刻生活经验的体验。

比如在《公交车上谁让座》这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首先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当你乘坐公交车时曾经遇到过哪些事情?你选择了怎样做?在引发了全班激烈的讨论之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并组织换位思考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比如让一位同学扮演小张,在他身边站着个老太太。小赵会怎么做?会怎么想?校长身边的老太太又会怎么做,怎么想。大家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引出尊老爱幼是美德的主题

四、尊重学生客观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编写大纲和教材时,就遵循着小学生客观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4]。所以在教师具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小学生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习惯。以小学生的视角对课本进行适当的扩充和具体实践上的改进。并在较为宽松愉快的氛围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比如在《我不怕困难》这一堂课中,教师可以首先收集一些图片,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将之前收集好的故事展示给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且思考:图片讲了些什么?进而全班师生形成互动讨论,再由教师讲解什么是困难这一话题。之后请同学在观看第二组图片,学生通过看书悟出道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讲一讲自己没有办法办到的事情或者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怎样来克服困难?达成教学目标。

五、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精神

疑问是学生产生研究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问题的设置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这样的手段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识上的构建者[5]。

比如在学习《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课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离开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找到身边的规则。比如在上课时不允许未经告知老师就随意上下走动,在学校食堂打饭和课间操时要排好队。通过小组之间的成员共同努力使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之上掌握的,并非是他人灌输的。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自觉认识并遵守规则,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讲解。当然,教师也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走到现实之中去收集规则。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使人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得到保障,最终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从而达成教学目的。

六、结语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互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不受具体的时间地点的过分约束。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注重美丑对比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精神、最终学生客观的身心发展规律。达成有效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最终实现品德与社会各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佟和平.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09):78.

[2] 廖长安.借助多媒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J].亚太教育,2015,(18):11-12.

[3] 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9):51-54.

[4] 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22):130-131.

[5] 崔锡孝.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140-140.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有效教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