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与机遇: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的选择

2017-10-12陈宝华

继续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转型

陈宝华

摘 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种”,经过大规模的扩张,高职院校面临发展理念未形成、運行机制未突破、办学压力不断增加等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型。西方创业型院校为高职院校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梳理创业型院校最鲜明的特征: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并为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转型路径提出建议:培育开放的发展理念、拓展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创业型;高职院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职院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出现的新“种”,其发展轨迹是先规模扩张,后内涵建设,而非内涵建设先得到社会认可,再实现规模扩张。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高职院校一直努力追求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种“类型”,并在层次方面更上一层楼。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但由向应用技术类转型的普通本科院校来承担。未能如愿的高职院校面对高等教育系统“边缘化”、入学适龄人口减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竞争等日益剧增的压力何去何从?本文借鉴欧洲创业型院校转型的成功经验,对高职院校实实在在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创建创业型院校作初步思考。

一、高职院校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发展理念未形成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探讨高职院校发展理念,先理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所谓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所应持的理念,指的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实践工作者以高等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存在条件为基础,通过不断深入、日益全面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把握所形成的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思想观念。”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例如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主张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威斯康星理念”,当然也包括当前一些基于理论和价值表达的教育民主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国际化理念等。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针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指向实践和重在操作的发展理念,总结起来就是:适切性、质量和国际化。

尽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其办学特征也有诸多讨论和探索,但其独特的发展理念尚未形成。近年来,业界讨论的焦点都是围绕着高职应该如何定位而展开,例如,姓“高”还是姓“职”,培养目标是技术人才还是技能人才,修业年限是二年还是三年合适,发展通道应该是高职院校“升格”还是搭建高职与普高的“立交桥”等等,而对发展理念方面探讨较少,对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发展,发展理念是什么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二)运行机制未突破

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层级,机构和层级之间也有相对稳定的关系。这些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反映着一所院校的层次等次、职权划分、协作机制等内容,是其运行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某个国家或类型的院校都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的特征。有学者从院校、政府、市场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的组织特征,认为有的国家的高等院校独立性较强,受政府和市场的控制或影响较少,有的国家的高等院校受政府影响较大,其独立性和市场性较弱;也有学者从文化、科层、市场三个角度剖析大学的运行机制特征,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运行以文化机制为主,科层机制则在地方教学型大学运行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一直以来谋求创新,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例如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等,但在基本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方面却没实质性的突破。高职院校向政府教育部门申请专业设置,确定招生规模,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在校生规模进行拨款,高职院校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虽然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普遍成立了有行业参与的专业委员会或指导委员会一类的机构,或者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听取、吸收来自市场的意见和建议,但真正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高职院校的基本组织运行机制和普通高等院校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三)办学压力不断增加

众所周知,我国正面临高等教育适龄入学人口逐年减少的严峻形势。同时,普通高校持续扩大和发展,以深圳为例,预计到2020年,深圳高校将达20所,在校生达20万,其中不乏北大、清华、伯克利等世界名校,也有定位于应用技术类的深圳技术大学。深圳高校数量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必然引起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的将是不断增加的办学压力。

二、欧洲创业型院校转型经验

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经济危机,并严重冲击以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为此,欧洲政府缩减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减少对高等教育的干涉和包揽,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教领域,促使高等院校在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谋生存和发展。欧洲高等院校(特别是处于高等教育系统边缘的院校)因此陷入自身发展的困境中,它们一方面投入精力寻找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维持生存,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以促进自身的变革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创业型反应”,有一批高等院校从日益边缘化的境地发展成为在高等教育界享有“前摄性大学的好名声”的“站得住脚”的院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1998年,美国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在这些院校中选取分属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和芬兰的5所进行深入研究,在其专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概念,细致地描述了5所大学面对艰难抉择或社会变革时所进行的创业努力,并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寻求多元化资金渠道、大学自主自治的角度,探讨大学办学理念、内部机制运作模式以及大学转型的途径等问题,这为当前我国面临同样处境的高职院校培育创业型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实归纳起来,欧洲创业型院校最为显著的成就是在多元化资金筹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endprint

“不仅仅是谁付账谁点唱,而且付账的方式也是怎么唱的决定因素”,“支付经费的手段对高等院校及其内部行为者的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一所大学,为了形成以革新定位的新的特性,一般要求具有比较大的财政资源:它特别需要能够自行处理的资金。”不仅需要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方面的投入,并且还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通过强有力的竞争获取更多的补助和合同项目。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增强对市场的“创业型反应”,构建一个针对市场的资金丰富而广泛的经费筹措渠道,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创收、形成多样的学习学费收入、持续不断的捐助捐款等。来自市场的经费筹措不仅为学校的创新带来无限的动力,也确保院校不会受过多的外界影响,能够继续按自己的主张行事,形成以革新定位的新特性。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由于它原处于高等教育系统边缘,在创业过程中并不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所以它的创业战略更多地放在如何适应产业发展上,把应用研究作为创业的起点,主要定位在开展本地区制造业相关的研究。据统计,沃里克大学1970年的核心资助金额为200万英镑,占办学经费的69%;到了1995年,核心资助增长近26倍,达到5130万英镑,但在办学经费中的比例却大幅下降,仅占19.7%。通过不断地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和创业中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沃里克大学终于順利实现转型,成为全世界著名的创业型高等院校。

三、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转型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来的,短短时间内走过了规模快速发展阶段,但存在发展理念未形成、运行机制未突破、办学压力不断增加等三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高职院校只要锐意改革,充分借鉴沃里克等创业型高等院校的成功转型经验,必然能开辟高职教育新篇章,从而在高等教育系统里“站得住脚”,赢取广泛的社会声誉。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新“种”,高职院校向创业型院校转型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培育“创业型反应”,向创业型院校真正实现转型?必须要有正确的路径选择,系统协调,整体推进。

(一)培育开放的发展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书(1999,韩国首尔)指出:“要对终身教育做出最大贡献,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必须是开放式的、灵活的且以学员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在由个人、工业界、各种经济部门和政府分享的学习文化的基础之上。”作为以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而著称的我国高职院校,应大力培育开放的发展理念,实施社会开放策略,与社会高度融合。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要求,突破传统精英教育模式、领域、体系的束缚,教育对象由一个特定的年龄段转向多个年龄段的人,转向全社会各个阶层,采取正规教育、短期培训等各种形式,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受教育需求。专业设置也紧随社会产业发展而变化,产业发展到那里,专业就开办到那里。当知识储备、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引领社会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率。同时,推动教学管理制度,从“刚性”向“弹性”转变,满足各个群体的受教育时间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提前或延长修业年限,学生在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选择学习方式上有较多的自主性。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认证工作为抓手,建立一支开放程度高、专兼职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推进“双师”素质教师建设,构建教师“下企业”的良性运行机制,让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刀实枪”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全面提升现有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实施兼职教师建设工程,通过柔性引进方式,聘请企业、社会和有关学校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能工巧匠做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专长,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企业业务骨干的精心指导。

(二)拓展办学经费筹措渠道

创业型院校最核心的特征是办学经费多元化,来自政府的资金在办学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较低,院校在经费使用上的自主权较大。谋求创业转型,与社会市场高度融合的高职院校必须突破原来公办院校只能由政府办的思想束缚,改变传统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经费单纯依靠政府承担的习惯做法,不断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努力拓展办学经费的筹措渠道,不断提高来自市场的资金比例。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律地位和管理方法上,而在规模、使命、财政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小。 在这种意义上,拓宽办学经费筹措渠道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转型最显而易见的评价标准。评价高职院校转型是否成功,是否属于创业型院校,最为客观的评价和判断标准就是各类办学经费的金额和所占比例。同时,拓宽办学经费筹措渠道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转型最强有力的抓手。通过这个抓手,可以卓有成效地激活学校内部的学术因素,一个专业或跨专业,一个学院或者跨学院,相继突破传统根深蒂固的学术势力范围,组成并通过一个个新的项目,建立一个个新的学术关系,更加强有力地拓展到社会。丰富的资金、多元的渠道,能充分调动老师们创业的积极性,不断调整姿态迎合社会发展的变化,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无比的发展自信,摆脱无尽的束缚烦恼,并按自己的理念和主张在高等教育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实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好名声和发展空间。

(三)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

发展,高职院校规模越来越大,运行机制也越来越固化,对社会市场需求的敏感性越来越低,创业型反应越来越慢。同时,高职院校内部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的追求政治性目标,有的追求经济性目标;有的领域技术性非常强,有的领域强调服务性等等。高职院校要顺利向创业型院校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适应开放办学的要求,建立自主性强、积极性和灵活性高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强调的是高度集权,工作任务核心集中指向提升“研究能力和授予高级学位的能力”,对运行成本、经费来源等较少考虑。转型后的管理运行机制强调的则是分权,并建立一种崭新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估制度。这种预算制度并不以内部分配为目的,而是鼓励运作单位结合自身、行业、社会的特点,不断刺激“创业型反应”,从而筹措更多来自市场的经费,有效促进各个基层单位以及广大教职工们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为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学校应鼓励有条件的老师带领师生共同组成的团队成立工作室、研究所等小而精的组织机构,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卢晓中.走向“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发展理念简论[J].教育研究,2002(9).

[3]闫树涛,李颖.大学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美]伯顿·克拉克等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陈霞玲,马陆亭.MIT与沃里克大学:创业型大学运行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7][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著,刘济良译.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