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2017-10-12何玉红
何玉红
【摘要】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动作发展的基础,学前期是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敏感期”。本研究从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研究历程分析着手,梳理了有关0~3岁和3岁以上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内容,以及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测量工具。研究者进而提出,应重视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加强评价工具的研制,深化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评价及促进研究。
【关键词】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儿童;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7/08-0021-06
动作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在婴幼儿期便能控制自己身体各部分肌肉,通过运动系统开展各种活动,学习各项身体技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则明确将“动作发展”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根据参与动作的肌肉部位不同,动作可分为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两大类。大肌肉动作又称粗大动作,涉及躯干、手臂、腿等大肌肉的控制能力;精细动作则是指手、腕部小肌肉群参与的动作技能。大肌肉动作又被称为基础运动技能,先于精细动作发展,是动作发展的基础。Clark将大肌肉动作称为“潜存在今后运动技能中的主要协调方式”,〔1〕即为以后从事各种体育及其竞赛活动奠定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8岁前是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敏感期”,〔2〕娴熟的大肌肉运动能力是儿童学习特定感觉及认知的先决条件,如果这一时期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问题得不到发现和补救,将对儿童运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造成终身不良影响。因此,学前期的动作发展评估对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科学评估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一、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研究历程
动作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始于十九世纪,英国心理学家和测量学家高尔顿是动作技能研究的先驱,他的研究重在了解各年龄段个体动作技能表现的常模。20世纪初,动作发展研究进入“成熟期”,〔3〕人们开始关注动作能力对儿童感知觉、认知、情感等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将动作发展水平作为评价、诊断、检测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一时期,以格赛尔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将动作发展看作是大脑相对部位成熟的结果,通过对0~3岁婴幼儿抓握、爬、走等动作出现时的里程碑式特征进行研究,他们研制出了动作发展量表与常模。
20世纪中叶到70年代,动作发展研究进入“规范期”,逐渐与心理学分离,研究的主要对象由婴幼儿转向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重点关注儿童基本动作发展的表现与特点,并针对儿童运动障碍评估、体育人才选拔及分组,研发了大量专门的动作发展评价量表,如贝氏动作能力量表(Brace Scale of Motor Ability)、林肯奥氏动作发展量表(Lincon-oseretsky Motor Development Scale)等。〔4〕
1970年以后,动作发展研究进入“过程导向期”,这一时期,研究者们认识到,传统以动作里程碑式特征为依据的评估方式不足以揭示动作发展的机制,必须探索引起动作变化的因素,并将其视为评估控制参数,才能更深入了解动作发展的过程。“动作是如何发生的”“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学校情境中的动作发展”等问题成为该时期研究的焦点,动作发展研究范式由结果导向转向了过程导向,即不仅注重动作发展的结果表现,更关注动作发展的过程。动作发展研究范式的转变掀起了大肌肉动作测量工具的开发热潮。首先,诞生了大肌肉动作发展的过程性评估工具,如最早出现的动作发展过程性评估工具——Cratty感知运动行为量表(Crattys Perceptual-motor Behaviors Checklist,1972),〔5〕使用最廣泛的“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简称TGMD,1985)等。其次,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情境和需求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如适用于唐氏综合征、脑瘫儿童等特殊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6〕为家长设计的动作发展家长检核表(Motor Development Checklist for Parents,2001),〔7〕从而满足了不同情境和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后,强调大肌肉动作评价工具的实际运用,如根据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结果制定教学辅导计划,建立地区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常模,将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运用于运动教学等。
二、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内容
大肌肉动作发展是个体学习控制和使用身体大肌肉群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任务交互影响的结果。〔8〕不同年龄段个体大肌肉动作发展的主要任务不同,评估内容也有所差异。
(一)0~3岁婴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内容
婴幼儿期,大肌肉动作发展主要涉及爬、坐、立、行以及手的抓握等基本动作技能。格赛尔发育量表中的评价内容涉及姿势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走等动作发展的里程碑式特征,Prechtl的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则将身体整体(包括手臂、腿、颈和躯干)等的运动变化顺序作为评估要点,〔9〕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则从俯卧位、仰卧位、坐位、站立位等姿势变化的视角对大肌肉动作发展进行评估。〔10〕总体上看,婴幼儿期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内容以反射性动作和基始动作为主,包括反射、姿势、移动、实物操作等运动变化,注重对运动质量的评价。
(二)3岁以上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内容
随着神经、肌肉系统发育的日趋成熟,3岁以后,儿童进入更为复杂、高级的动作发展阶段。学前期大肌肉动作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走、跑、跳、爬、攀、抛、接、掷、推、拉、捕等基础动作,学龄期则进入专门动作和竞赛运动期。〔11〕TGMD-2主要测试儿童的移动能力和物体控制能力,包括跑、前滑步、单脚跳、跨跳、立定跳远、侧滑步、定点击球、原地拍球、接球、踢球、高手掷球、低手滚球等12个项目;〔12〕卡森动作发展测试的内容有静态平衡、动态平衡、敏捷、投掷、抓握五个项目;〔13〕学前儿童粗大动作质量量表(PGMQ)的测试内容则包括移动、操作物体、平衡能力三方面内容。endprint
综上,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内容呈现以下特点:第一,3岁以上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内容虽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主要反映儿童稳定性动作、移动性动作、操作控制动作三方面的基础运动技能。稳定性动作指身体在原地所进行的,向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的技能,如转动、扭动、滚动、平衡、重量转移、弯曲、伸展和扭曲等;移动性动作指由大肌肉带动的身体在水平空间的位移,如跑、跳、行、单足跳、跑跳步、滑步、追逐、逃避、闪避等;操作控制动作指肢体操作小型用具(如球、彩带、圈、环等)的技能,如投掷、接、踢球、停球、打击、截击等。第二,大肌肉动作发展是一种质变,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是一种有一定方向的动作发展序列。〔14〕儿童的动作行为在不同年龄段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里程碑式的特征,将这些特征按照先后顺序串联起来就是动作发展的序列,这一动作发展序列对识别和判断儿童动作发展情况,选择动作教学内容等都有重要意义。以移动性动作技能发展为例,儿童通常会按照走、跑、前滑步、单脚跳、跳跃的顺序发展大肌肉动作,大多数儿童3岁前就会前滑步,而单脚跳、跳跃等动作发展较慢,几乎要到6岁,儿童才能熟练掌握跳跃技能。第三,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的内容涉及动作发展的结果和过程两个取向。〔15〕结果取向的评价注重大肌肉动作的速度、距离、时间、数量等量的变化,如单脚连续跳2米、快跑25米等;过程取向的评价则关注大肌肉动作发展质的变化,即动作技能表现的形式或模式。以跑步为例,过程取向的评价关注儿童对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手臂与腿的位置关系、脚的着地点等熟练跑步需要掌握的过程性要素。
三、大肌肉动作发展测量工具
在日常情境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在户外活动、游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了解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情况。不同于传统的描述性评价,大肌肉动作发展测量工具可以使我们更客观、科学地评估大肌肉动作发展质和量的变化,以为教学提供改进依据。根据应用功能特点,可将大肌肉动作发展测量工具分为筛查类评估工具、结果性评估工具、过程性评估工具。
(一)大肌肉动作发展筛查工具
大肌肉动作发展筛查是通过对儿童大肌肉运动发展典型特征的检视,评估儿童运动技能的潜在表现。在儿童的运动和游戏行为中,存在一些能表明其大肌肉运动发展缓慢或延迟的迹象,这些迹象可视为揭示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潜在问题的指标。〔16〕在运用大肌肉动作发展筛查工具时,评估人员可根据检核清单,对儿童的大肌肉动作表现进行检核,然后参照对检核结果进行解释的手册,初步判断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否存在潜在问题。这类筛查工具操作简单,对评价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普遍适用于父母、教师及其他与儿童教育相关的人士。国际上常用的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筛查工具有:丹佛发展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1967)、威廉姆斯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检核表(Williams Preschool Motor Development Checklist,2001)、动作发展家长检核表(Motor Development Checklist for Parents,2001)等。〔17〕
(二)大肌肉动作发展结果性评估工具
大肌肉动作发展的结果性评估工具重在评估儿童运动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跑的速度、投掷的距离等量的变化信息。结果性评估通过标准分数、百分位数、标准差等统计量,评判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将评估分值与常模比较,考察个体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否达到预期标准。大多数结果性评估是基于标准的,其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操作性强,评估结果客观。这种评估被广泛用于3岁及以上儿童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常用的大肌肉动作发展结果性评估工具有:儿童动作测量量表(Movement Assessment Scale for Children)、Peabody运动发展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II)〔18〕、卡森动作发展测试(Cashin Test of Motor Development)〔19〕、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McCarthy Scales of Childrens Abilities)、儿童身体协调测试(KTK)等。
(三)大肌肉动作发展的过程性评估工具
大肌肉动作发展的过程性评估注重观察和评估大肌肉动作的过程性特征,关注儿童在完成一项既定任务中,用了什么样的姿势,动作是否准确等过程性要素。就早期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而言,过程性评估比结果性评估对促进儿童动作发展更具现实意义,它能够反映出大肌肉动作技巧的强度及不足。相对于筛查工具和结果性评估工具,过程性评估工具对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相关人员对儿童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具备在游戏或其他自然情境中观察儿童运动行为的经验。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过程性评估工具是Dale A.Ulrich博士编制和修订的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Ⅱ(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Ⅱ,2001)。该评估工具专门用于对3~10岁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评估,由身体移动和物体控制两部分组成,共12个项目,目前已在国内投入使用,信效度良好。此外,常用的还有台湾学者编制的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质量量表(The Preschooler Gross Motor Quality Scale,简称PGMQ, 2010),〔20〕Williams等编制的动作控制过程检核表(Motor Control Process Checklists,2001)等。
四、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
学前期是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期,了解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对有效开展早期运动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下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评价在我国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当前有关学前儿童健康评价的内容侧重于儿童健康體态的评价,如对身高、体重的评价,较少对儿童动作发展的评价。虽然《指南》已将“动作发展”纳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明确大肌肉动作发展包括身体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力量和耐力五方面,但这种表述有与幼儿体质健康混为一谈的问题,并且《指南》涉及动作发展的内容甚少,〔21〕这使得《指南》作为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的依据严重不足。其二,当前国内常用的动作发展评估工具多以结果性评估工具为主,《指南》对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描述也属于对动作发展结果的描述,如4~5岁幼儿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能快跑20米左右。结果性评估可能导致教师或家长在评价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时仅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其三,从评价方法上看,学前教育情境下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大多依赖于日常观察,难以准确描述或判断个体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否迟缓,因此对于早期干预的意义不是很大。endprint
綜上,学前教育工作者须充分认识到大肌肉动作评估对儿童整体发展的价值:一方面,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儿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幼儿园应将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作为儿童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大肌肉动作测量可尽早发现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进行早期干预。另外,在评价内容上,学前教育工作者须根据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基本内容维度(稳定性动作、移动性动作、操作控制动作)对儿童进行系统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改变基于经验判断的观察式评价,借助更客观、科学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开展评估工作,并综合运用结果性评估工具和过程性评估工具。
(二)加强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工具的研制
总体而言,我国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工具的研发相对落后。首先,当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大肌肉动作发展测量工具以引进为主,如史惟等引进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22〕李静等引进的专门针对大肌肉动作发展的TGMD-2量表,王素娟等引进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3〕花静等引进的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等。〔24〕这些评价测量工具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需要验证。其次,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测量工具,作为大肌肉动作发展测量工具来使用的多为儿童发展评价量表的子量表,如CDCC评估工具,其对于大肌肉动作的评估内容失之笼统。此外,如徐政研制的动作协调能力测量评价系统,〔25〕崔景辉等的儿童静态平衡能力测量等,〔26〕都仅反映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某一方面,无法反映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全貌。因此,我们不仅要继续引进和修订国外大肌肉动作发展测量工具,更要着手研发本土化、科学化的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工具,并建立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常模。
(三)深化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评价及促进研究
1.推动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研究
当前,我国大肌肉动作发展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外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理念和工具的引入,为我国大肌肉动作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我们亟需深入研究中国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点以及大肌肉动作与个体生理、认知、社会性发展关系等问题,研发出更适合中国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特点的,更具科学性的评估工具。
2.推广学前教育情境下的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
对学前儿童进行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有助于托幼机构和家庭发现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提供个别化教育方案,开展早期干预,从而降低儿童发展的风险。此外,在幼儿园开展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有利于教师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开展大肌肉动作发展指导及相应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
3.推进幼儿运动教学项目的科学化评价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有大量着眼于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增强幼儿体质的运动教学项目,如户外游戏、民间体育、专门的体育活动等。然而,因缺乏科学的评价工具,无法准确判断这些运动教学项目对幼儿的发展是否有效。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可为幼儿运动教学项目的有效性提供来自儿童动作发展的证据。因此,推进幼儿运动教学项目的科学化评价也必然要求深化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研究。
4.开展基于动作发展的幼儿动作教学研究
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价为开展动作教学提供了清晰的内容与实施框架。许多学者将动作发展作为儿童运动教育的目标和依据,并发展为动作教学课程,如台湾学者将动作与认知、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体智能课程。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动作教育,基于动作发展的核心经验,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特点,通过“动作学习”和“通过动作来教”,〔27〕开展游戏、身体活动、专门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儿童大肌肉动作和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基于动作发展规律的幼儿动作教学研究也要求深化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ILL WHITALL,JANE E CLARK.Interlimb coordination〔M〕.Pittsburgh:Academic Press,1994:391-411.
〔2〕GALLAHUE D,OZMUN J.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with power web: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M〕.Boston:Mcgraw-Hill,2002.
〔3〕JANE E CLARK,JILL WHITALL.What is motor development:The lessons of history〔J〕.Quest,1989,41(3):183-202.
〔4〕苏建文,初正平,刘鸿香,等.儿童动作技能发展之研究〔J〕.心理与教育,1971,(3):121-147
〔5〕GRATTY B J.Physical expressions of intelligence〔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2.
〔6〕RUSSELL D,PALISANO R,WALTER S,et al.Evaluating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Validity of the GMFM〔J〕.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1998,40(10):693-701.
〔7〕WILLIAMS H.The motor development checklist for parents〔D〕.Columbia,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01.
〔8〕NEWELL K M.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revisited〔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0,(S3).endprint
〔9〕HEINZ F R PRECHTL.General movement assessment as a method of developmental neurology:New paradigm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2001,43(12):836-842.
〔10〕PIPER M C,BYRNE P J,DARRAH J,et al.Gross and fine motor development of pretem infants at 8 and 12 months of age〔J〕.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1989,31(5):591-597.
〔11〕GALLAHUE D L.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M〕.New York:Wiley,1982.
〔12〕〔15〕ULRICH D.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M〕.Austin,TX:PRO-ED,2002.
〔13〕〔19〕CASHIN G.The cashin test of motor development〔D〕.Columbia,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01.
〔14〕DAVID L GALLAHUE,JOHN C OZMUN.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ce adults〔M〕.6th ed.Boston:Mcgraw-Hill,2006:46-82.
〔16〕WILLIAMS H.Signs of potential delay in gross motor development〔D〕.Columbia,SC: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01.
〔17〕WILLIAMS H,MONSMA E V.Assessmen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2007,(4).
〔18〕M RHONDA FOLIO,REBECCA R FEWELL.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M〕.Austin,TX:PRO-ED,2000:12-13.
〔20〕SUN SH,SUN HL,ZHU YC,et al.Concurrent validity of preschooler gross motor quality scale with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J〕.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1,32(3).
〔21〕吳升扣,张首文,邢新菊.动作发展视角下幼儿体育与健康领域学习目标的国际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5).
〔22〕史惟,廖元贵,王素娟,等.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66项的反应度和精确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0).
〔23〕王素娟,李惠,杨红,等.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
〔24〕花静,吴擢春,孟炜,等.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在我国应用效度的初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7).
〔25〕徐政.7~12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测量评价系统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
〔26〕崔景辉,付丽敏.儿童静态平衡能力量化评分标准的建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
〔27〕李灵,淘沙,董奇.动作教育及其发展的新趋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