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新课热身环节的策略探讨
2017-10-12浙江省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
浙江省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 唐 敏
中职英语教学
中职英语新课热身环节的策略探讨
浙江省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 唐 敏
职校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在模仿普高的教学模式,没有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简单,同比其他文化课就变成了鸡肋,长期下去对我国职校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否定的作用,本文希望借助探讨英语新课的热身环节,来提高我国职校的英语教学能力。
中职英语;新课;热身教学
1.研究问题的产生
1.1 “热身”研究的三个背景
1.1.1 职高英语教学研究的近况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 follow(跟随)、copy(复制)普高英语教学的模式。在职业学校的课堂里,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明显的特点,只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上降低了难度以适应职高学生的水平。在职高项目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专业课程的加强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化课产生了巨大压力。比如,在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里,专业课是树,英语是藤,英语学科成了专业课的“附属品”。
职高学校一直在搞课程改革,其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小的阵痛也在所难免。在专业性很强的项目教学里,英语这根“藤”的作用是极为表层和肤浅的,更多的时候作秀的成分更多一些。左左右右一番探索之后,大家再次回到教学的原点——英语课堂本身。笔者始终认为,不论是怎样的研究,职高英语课堂教学都应该遵循学科的特点与课程的要求,将45分钟的效率扩大到极致。在保障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再进行适度的探索与创新,这才是最符合学生需求与发展利益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愿景。
1.1.2 职高学生的特点
关于职高生,英语老师总是抱怨不太好教。的确,大多数考入职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科目是英语。首先,毕竟英语不是母语,缺少语言环境,又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很难把英语学好的;其次,学生缺少学习策略,既不清楚如何用英语解决问题,也不懂得通过同伴学习来互通有无;另外,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上课走神甚至打瞌睡的情况也可能发生。但不可否认的是,职高学生依然存在学习英语的潜质。首先,他们“脸皮比较厚”,不怕犯错,敢于表达自己,有表现欲,这是学外语首当其冲的品质;其次,因为英语总体水平不高,同学之间的依赖反而更紧密。如果各小组强弱搭配合理,开展合作学习时也会时有惊喜。最重要的是,职高的学生更善于与老师互动与交流,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1.3 职高英语教学总体情况
最近几年,宁波已经推广使用新教材。教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教学内容难度适合中职生的总体水平,活动设计采用了任务型教学的理念作为支撑,提高了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应该说,在新教材的指引下,职校英语教师的备课有了一套统一的模式,即按照教材的活动设计,从热身(Warm-up/Lead-in)到听力和口语(Listening and Speaking),阅读与写作(Reading and Writing),再到语言运用(Language in use),以及最终单元任务(Unit task)。不需要太动脑筋,教师也可以一步步有序地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
1.2 职高英语提前“热身”的四个突出问题
面对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和严重缺失的学习兴趣,一些教师仍缺少策略。在“热身”环节的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问题一:过“死”
英语课的前几分钟往往被用来检查作业、听写、抽背、读单词或是直接切入新课正题。遇到纪律性不强的班级,上课铃响后教室里仍然嘈杂。有的教师不是通过有趣的热身活动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而是靠更高的分贝来制止学生。课前的热身活动时常变调成“抓捕”和“打压”行动。
问题二:过“旧”
教师在三五年的教学之后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不加强学习,拓展知识面,教学套路会慢慢变得僵化和陈旧。比如,有的老师“热身”活动喜欢用图片导入的形式。这本没有问题,但在“林书豪”家喻户晓的时代,提到的却还是“乔丹”,那么教师就明显out了。
问题三:过“度”
有的热身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与时间的限制,如Daily Report(每日汇报),能讲的学生讲个十来分钟还停不下来;再比如,用游戏导入新课时,事先没有对游戏规则与流程进行很好的设计,最终因为耗时太长而课堂失控,影响后面教学内容的跟进和落实。
问题四:过“空”
音乐、视频导入很容易出现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够密切的诟病。如学生看了五分钟的视频,然后回答几个与上课主题毫无关联的问题,或是回答一些即使不看视频也能解决的问题。这纯粹是为了娱乐, “身”貌似是热了,但“脑”没热起来。
2.研究目标、内容与原则
2.1 关于“热身”活动的研究设想
笔者将本研究锁定在“如何使‘热身’最有效”这个主题上,探讨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比如:“用怎样的方式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如果以新颖合理的方法把教学内容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这些问题,本课题组在贯彻教材编写理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剖析已获得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探索热身活动中的设计原则与策略,创设多样化的热身活动形式,力求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的热身活动中“热”起来,真正使“热身”环节起到联结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并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的多重作用。
2.2 “热身”研究的终极目标
2.2.1 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次研究以维护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课堂的最开端入手,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丰富多彩有效的热身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置身于安全、有趣、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使英语学习变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行为与心理体验。
2.2.2 丰富教师英语教学的策略
参与研究的教师们大量阅读教学理论,互通有无。在“热身”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搜集可供研究的素材,在研究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反思能力。同时,因为大部分组员是来自不同学校的教研组长,这从客观上带动了所在教研组的科研气氛,教师的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能在研究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2.3 “热身”研究的内容
2.3.1 热身怎样才能“新”
教中思变,变中求新。谜语、视频、图片、歌曲、绕口令、游戏、故事、小竞赛、真实或仿真的生活与职业情境,都能为我所用、优化组合。教师可以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前景和素质需求,度身定造课前热身的活动形式,使热身活动“形神兼备”。
2.3.2 热身怎样才能“活”
在“热身”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是“热身”活动中的关键角色。热身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灵不灵活、互动效果能不能达到让学生热起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与交流过程中,提问的灵活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3.3 热身怎样才能“再生”
任何一种热身活动,都应该是为新知识的产出而服务,具有很强的再生性。热身活动与新教学内容需前后连贯、相互依存。热身是铺垫,是基础。无论是怎样的热身形式或内容,都应该实现其“再生”的作用。
2.4“热身”研究遵循的原则
2.4.1 可操作性原则
研究的理念与成果贴合教师的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将研究的结果(如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推广与运用。
2.4.2 有效性原则
研究者将去除浮华,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描述与分析热身活动的有效性,使该研究的成果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付诸实施,对教学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3.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3.1 热身的含义
“热身”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课伊始,趣先成。好的课堂导入,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将其注意力吸引到新的学习内容上来,从而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热身活动的重要性就像是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它不仅在生理上,更是在心理上给学生以充分调动,以达到良好的参与状态。良好的开端即成功了一半。在众多的教学实践案例中,研究者发现,高效的热身活动是一堂精彩授课的保障与基石。“热身”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肩负起了联系新旧内容、激活知识背景、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
3.2 课前热身活动的理论依据
3.2.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 Krashen)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张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交际能力为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在语言输入方面,克拉申提出“i+1”原则,即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上适度增加可理解的知识技能,他强调输入的知识应当是可理解性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教学环境的已有条件,如物品、图片等来展示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3.2.2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它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倡导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它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的心理氛围。这与克拉早提出的“学习过程中应可能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谋而合。
3.2.3 情境教学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为学习者选择和设计恰当的学习环境。建构广义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情境在其中起着集成其他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是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它提出,语言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context)相联系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尽可能根据自然情境来设计,建立其教学模式,强调情境性认知。也就是说,学习活动应当尽量在真实的情境下开展,促使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学习、理解、记忆并能够运用所学经验和知识,讨论解决现实环境下问题的种种可能的方法。
3.3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
Henick(1994)认为,上好一堂课最困难的是促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投入到学习中去;恰当的热身虽占时不多,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依据 Penny Ur 和 Andrew Wright(1992)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灵活运用热身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则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强调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就必须让他们经历真实的问题情境。活动设计要有目的性,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性,活动要有梯度,应注意活泼型和组织性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黄伟耿(2003)在《中小学外语教学》发表了《巧用“Warming up”教学项目》一文,对“热身活动”的类型进行了探讨。王振强(2004)总结了运用热身活动的主要形式——头脑风暴法。胡美馨、朱海娜(2006)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是否实现热身教学、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某中学实施热身教学的情况,为热身提出了各种建议。
综观已有的研究,笔者发现;激发热情、灵活运用、提高学生主动性、设置情境,目的性、多样性、真实性、时间的控制、方法与效果的保证是热身活动研究最热门的几个关键词。本研究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若干案例来进行阐释,力图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独有特点。
4.研究方法
4.1 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堂观察或课堂实录分析的方式,了解教师与学生在热身活动中的实际互动过程,分析热身活动的有效性。在行动研究中探索、改进和解决课前热身环节中的相关问题,反思、反馈与总结,边研究边教学,让课题研究为英语教学服务。
4.2 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从成功案例中提炼规律性的策略,从不成功的案例中追溯低效、无效的根源,避免热身不热的尴尬。通过案例研究,提升案例研究,提升教学方法,使教师在反思中成长,也能更直观地供更多的教师探讨与分享。
5.研究实施过程
研究者收集大量的原始“热身”活动设计,如课堂观察实录、教案编写。对于同一个授课主题同一课时的热身环节,研究者先用“同课异导、横向研究”的方式,描述同一话题不同教师的不同热身设计、意图与实施的具体过程及效果,讨论其有效性,评判二者优劣;再采用“改进原热身方案、纵向研究”的方式,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修改,然后追踪前后的不同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就是“横向比较找差距,纵向比较看进步”。
下面是In the restaurant的两个不同的热身活动设计:
案例1(主题:高教出版社《英语(基础模块)》Book 1 Unit 6 In the restaurant)
教师A——问题热身
教师A在简单的问候后,先提问:What did you have for lunch? 学生回答:Rice, vegetables, meat,etc. 然后教师继续问: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 学生有的回答喜欢中餐,有的喜欢西餐。教师的第三个问题为:Do you often eat at home or eat out? 学生对此作出不同的选择,有的在家吃饭,有的经常外出下馆子。教师A的这三个问题围绕本课的主题展开,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随后是一个quiz(小测试)。教师A首先呈现若干与餐馆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两个练习:① 选出与餐厅有关的词;② 看图从上题中选择适当的词补全对话。这两步骤是教材上原本安排好的热身活动,教师A直接照搬过来了。
教师A的提问是比较常见的热身方式。但是就这个活动而言,教师A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显得死板、生硬、不够灵动。教师的预设不够充分,提出的问题之间缺少紧密性和连贯性,有脚踩西瓜皮的感觉。整个热身过程耗时十分钟,却是在学生东一句西一句、缺乏最后的板书提炼和教师引导的状态下度过,让人感觉“形散神也散”。
教师B——歌曲热身
从时间安排来看,教师B热身步骤共耗时8分钟。
教师B以 A song(一首英文歌曲)拉开了上课的序幕。用英语歌曲热身本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但在这里教师用自编歌词的方式和自己领唱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歌曲呈现的形式和歌词内容来讲,确实是新颖的。教师的才艺展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B呈现两张照片,问:What is he eating? 用意是对比贫困地区孩子与富裕地区孩子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是discussion(讨论)环节。教师提问:What do we eat? Do you know them? How many words can you fi ll in the blanks? 这个活动是整个热身活动的核心,也是与本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展示平时吃的食物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英语,这既符合职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也能使学生学会分类记忆单词,是一种灵活的词汇学习策略。第四个步骤是句型的输入。从图片到词,然后是句型,直逼听力与对话,这是一个完整的热身设计。
然而,这个热身活动的设计仍然存在问题。首先,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孩子吃的食物肯定是有区别的。教师的本意是要让学生在照片对比中得出结论:“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美好生活”。但实际上,光凭一个What is he eating? 的问题,学生难以领悟得到。课后在评课时,有教师提出是不是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Do you want to be the child in poor or in rich? Since you are the child in rich, let’s enjoy our life and love our life… 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这些问题出现的时机不太合适。已经过去了两三分钟还没有切入与 In the restaurant 紧密相关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低效的设计。如果学生的程度的确不好,后面的活动设计又有相当的难度,热身的铺垫时间长点也未尝不可。但如果3、5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花了8分钟,那就有低效的嫌疑了。
【横向比较】
就时间安排而言,教师A与教师B的热身活动都有些长。学生回答教师A的热身提问花不了那么多时间,关键在于教师A既没有板书提炼的过程,也没有新意的提问,问题强度不大;教师缺少灵活应变的能力和提炼表达的经验,内容显得凌乱而单薄。相比之下,教师B的歌曲热身更能吸引学生,而且它有深意: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有图有讨论,有对词汇的引出与归类,显得教师B的热身更欢迎一些。
【纵向改进】
虽然教师B比教师A更有心一点,但他的热身活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情感教育出现的时机不好,不太自然。研究者认为,情感教育不以说教为目的,而应该以一种无痕、巧妙、更生动的方式呈现为上策。从八分钟的内容来看,教师B的热身环节显得有些繁复。笔者觉得将两个步骤往后挪,只保留其余三个内容,可以更轻松地保持住学生3~5分钟的兴奋点。
改进后的热身活动如下表所示:
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1. Greeting.Step One Warm-up(5’)2. A song: We have a tasty life!We have a wonderful life! Enjoy the healthy life!Show the song on the screen. Sing the song together.通过歌曲引入教学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也是比较常用的引入方式。设计歌曲上采用自编歌词的形式,而且在上课时自己领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突出了一个“新”的特色。本歌词的内容与生活有关,为下面的话题和本课的理念“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做好铺垫。3. Questions:What did you have for lunch? You had some fried chicken, didn’t you? 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 Why?Do you often eat at home or eat out?通过提问的方式,很快切入正题。学生的眼球被迅速抓住,思绪被教师瞬间激活。4. Discussion What do we eat every day? Do you know the food in the pictures?(Show a set of pictures of food )How many words can you fi ll in the blanks?MeatFruits and vegetablesDrinksdesserts通过食品归类,了解各类商品名称及分类,为听力环节点餐中出现的食品做好铺垫,体现了教学设计中导入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复习本科有关食品词汇、学习新词汇,教师甚至可以在学生给出单词的过程中纠正语音,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5. Pattern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I would like to… / I’d like to… )激活词汇后,自然呈现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 的句型。这个句型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能顺利进行此项活动。各种各样的食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有一种诱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里起到复习和引出听力对话的作用,也起到联结新旧知识的生成作用
从修改后的效果来看,研究者保留了教师B教案中最精彩的部分,提问的环节也更流畅。学生们带着Questions进入到Discussion和Patterns,重点更突出。
案例2(主题:高教出版社《英语(基础模块)》Book 2 Unit 3 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time job?)
教师C——视频热身
教师C播放了一段节目视频。节目中几位活动参与者相互竞争做岛屿看护人,最终一位叫 Mr.White 的人赢得了这份高薪的职业。视频播放完毕,教师C要求学生回答问题:What qualifications does Mr. White have?(怀特先生具备哪些资格来赢得这份职业?)接着教师说道:Our monitor is outgoing, hardworking and good at drawing pictures. 用一些形容词和表达语句来形容他们的班长,借此方式来让学生明白核心词 qualification 的含义是“资格”。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如图1)说出与“资格”相关的形容词。追问If you have these qualifications,what kind of job can you get?(如果你具备这些资格,你可以去做哪些工作)。此时,呈现不同的工作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图1
视频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学辅助。在热身活动中使用一至两个视频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听说课上使用视频可以提高或降低听力难度,还能为学生顺利完成对话任务提供直观的范例。这也许是教师C选择视频导课的理由。但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视频的内容对学生来讲有点难,与学习内容不相干的词汇会让学生受挫。建议将其简化或选择更合适学生、被学生熟悉的人或话题。
教师D——猜谜热身
教师D开始介绍一位“巨星”,并告诉学生这位巨星此时此刻在教室里,请大家根据对他(她)的描述来猜测老师描述的是谁。She is hard-working.She is patient. She loves children. She can speak English fl uently. She graduated from Ningbo University.She works as an English teacher now. (她工作努力,有耐心,爱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毕业于宁波大学,现在是一名英语老师。)最后,呈现一张照片——教师D自己。教师在黑板上把所有刚刚描述她自己的形容词与表达在黑板上板书(如图2)。
图2
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根据教师所说的特点猜测人物,答案出其不意,有效降低了学生英语课的焦虑情绪和后续教学活动的期待,既体现出任务型教学法中设计任务的真实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也增进师生了解和师生互动。学生们不等所有信息出现就已经猜出了是他们的老师,显得十分兴奋。
【横向比较】
相比教师C视频热身与教师D猜谜游戏热身,效果还是后者更适合一些。视频本身是个很好的辅助教学的媒介,但其内容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说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万事大吉了,如果视频对之后的教学环节并没有更多的作用,这样的视频热身只是热了眼,却没热脑。教师D的猜谜形式相对质朴,少了些华丽和噱头,好在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是学生熟悉的人物,所以学生能很快融入热烈的气氛中。
再看看对 quali fi cation 这个词的诠释,两位教师也各有特点。教师C采用的是演绎法,教师D采用的是归纳法。相比之下,笔者更中意后者。让学生在一堆的信息当中去撷取到问题的核心,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归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纵向改进】
教师D的热身活动虽然成功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但缺乏螺旋型上升的最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与下一个教学环节即听说活动的衔接显得不够充分,教学整体性有欠缺。教师需要搭建更多的支架,让学生把刚刚了解到的描述性形容词与表达进一步运用,从根本上提高其“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几个教学步骤和热身活动(见下页),使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更有力地对接,从而促成从已学知识到新知识的再生。
改进后的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Step One Warm-up(5’)1. Greeting 2. Before we have the new lesson.I want to introduce a super star to you. The star is in the classroom,who is she? Please guess out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describing her.教师在 PPT 上逐句呈现下列信息:She is hard-working.She is patient.She loves children.She can speak English fl uently.She graduated from Ningbo University.She works as an English teacher now.最后呈现一张照片——教师自己。以猜谜游戏作为本节课的热身活动。教师把谜底设为自己,较容易吸引学生学习此课的兴趣,达成师生间的互动,同时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该游戏任务中设计的问题与本单元教材中活动1的内容密切相关,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既紧扣了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涉及的形容词和对“资质和能力”的表达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所以从客观上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和准备。3. 教师板书如下:教师把刚刚用来描写自己的形容词在黑板上板书(如左图),学生从图的结构中得到暗示——这些形容词和表达都是对人“资质”的描述。教师此时再把qualification 一词介绍给大家。通过对同类词与表达的分析与归纳,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4. What kind of people are you?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as I did? What are your strengths?让学生用描述 quali fi cation 的相关表达说说自己。因为教师事先已做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可以从众多词汇和短语中挑出若干来描述自己。老师富有新意的开场白、灵活的活动设计,学生在引导下活学活用,既可学到很多关于性格和才能的表达方式,又能更好地认识自己。5. PPT 呈现若干不同职业的照片。Speak out the jobs in the pictures.What kind of job may you do well?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like this: I can be a teacher because I am patient and I love children…创设生活情境,介绍职业类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把任务型教学的精神落实到细节,情感教育渗透无痕,同时也方便学生下一步的听说活动,让热身活动向新课主体再生。
创设生活情境,介绍职业类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把任务型教学的精神落实到细节,情感教育渗透无痕,同时也方便学生下一步的听说活动,让热身活动向新课主体再生。
6.研究结果分析
由于篇幅关系,文章只呈现了四个案例。希望通过对问题热身、歌曲热身、谜语热身、视频热身的片段研究,来找寻热身活动应该具备的特点以及设计热身活动的原则。
6.1 热身活动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热身活动最有利于学生呢?综合上述案例分析,笔者认为,热身活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新、活、再生。“新”,即活动形式要创新,活动内容要时新;“活”,即师生互动要激活、教师提问要灵活、情境创设要鲜活;“再生”,即热身活动要向新课主体再生,旧知识向新知识再生。
6.2 热身活动设计的原则
6.2.1 相关性原则
课堂热身活动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引起教学对象的注意。热身活动要有相关性,一是指要避免安排与新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二是指一旦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任务一旦达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切入到正题。
6.2.2 适度性原则
首先,难度适中。教师既不可布置毫无挑战性的热身活动,教学氛围热热闹闹的但学生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同时也要考虑到职高生的现实英语水平,不要故意让学生哑口无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时间适长。热身活动一般在三、五分钟时间内完成。时间过长会影响主要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一堂课就只有45分钟,热身时间长了,拓展时间就短了。最后,活动种类适量。热身活动需围绕主题展开,形式1~2个即好,无须堆积眼花缭乱的活动,否则学生不知道哪里才是重点,破坏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心理预期。
6.2.3 生成性原则
不论热身的形式怎么新,怎么活,目的却是唯一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向新课主体和新学知识推进,即热身活动是为后续的主体教学内容服务的。
7.后续研究与讨论
热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除了在研究中提到的四种热身形式,还有N种。所以,课前热身活动的后续研究将丰富多彩。光是情境热身而言,就可以找到多个角度,如通过教师的话语和学生的互动创设语言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情境;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创设职场情境等。甚至,研究还能选择教师话语或小组竞赛等更小的切口。
就本研究而言,笔者探讨了热身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有效性,也发现了教学设计中的一些缺憾,并由此着手修补这些缺憾。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努力寻找高效的热身内容与活动形式,沟通师生间的情感,点燃学习激情,创设和谐课堂气氛,自然地呈现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新旧知识。职高英语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引、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老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不管用怎样的热身活动,合理即可存在。
程晓堂. 2004. 任务型语言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美馨,朱美娜. 2006. 高中教材“热身”部分的教学现状与对策[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4).
黄伟耿. 2003. 巧用“Warming up”教学项目[J]. 中小学外语教学》(2).
王振强. 2004. 巧用“头脑风暴法”[J]. 中小学外语教学(6).
卫平. 2011. 英语课前有效热身活动设计初探[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16).
吴小虹. 2007. 浅淡英语课堂活动的开展与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4).
Henick, L. 1994. Warming up: Mental exercises for successful learning[J]. 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
Penny, Ur & Andrew Wright. 1992. Five-minutes — a resource book of short activiti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