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城中村村民就业的调查与分析

2017-10-12钟维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城中村温州村民

钟维萍

(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城中村村民就业的调查与分析

钟维萍

(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城中村村民就业问题事关城中村能否顺利改造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选取温州市3个城中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城中村村民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竞争压力大、就业保障缺失、就业技能低、就业动机不强烈等问题。为确保城中村顺利改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加强村民就业技能培训,改变村集体经营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社区,转变村民就业观念。

城中村;村民;就业;温州

Abstract:The employment of villages-within-city villagers involves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s within city and affects social harmony.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ree villages within city in Wenzhou,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villages-within-city villagers face a great pressure without employment guarantee,have low employment skills, and their employment motivations are not strong. To assur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s within city,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ir employment skills, to change the mode of village collective management, to create new-type community, and to transform their employment attitude.

Key words:Villages-within-city; Villagers; Employment; Wenzhou

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目前,我国城市基本都有城中村现象,大中城市更为突出[1]。2016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57.35%,然而,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2]。城中村村民就业影响村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城中村改造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有积极意义。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农村改革试验区。温州城中村改造着力推进城市建设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村民就业是城中村改造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对温州城中村村民就业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温州政府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中引导村民就业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取温州城中村比较集中的龙湾区瑶溪街道朱宅村、状元街道横街村,瓯海区三垟街道垟河村3个村村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其中,已就业村民问卷194份,未就业村民问卷391份。

2.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参考城中村相关学术文献,自编调查问卷,分已就业村民和未就业村民两个版本,内容涉及村民就业情况、职业类型、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就业意愿、未就业原因、社会保障等。

(2)访谈法。为了更深入了解城中村村民家庭基本情况和就业情况,2016年7—9月,有针对性地选取3个村的未就业村民和已就业村民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城中村村民目前的生活来源、就业情况,分析影响城中村村民就业的因素及障碍。

(3)统计法。样本收集并进行有效性筛选后,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城中村基本情况

2011年至今,温州在城镇化建设中采取“城乡统筹”“三分三改”“大拆大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城市改造已取得可喜成绩。通过对城中村的改造,温州整体环境和城市规划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城中村改造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拆迁补偿方案、改造建设等,对于拆迁后的村民生计问题,则较少涉及。

大多数村民认为,拥有高额征地补偿金,还可得到房屋出租的租金和村集体企业的股份分红,比普通工薪阶层的居民收入还要高许多,没有必要就业。据调查,在家庭成员结构上,一户家庭成员1~3人的占29.57%,4~5人的占55.73%,5人以上的占14.7%。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村人口总数的10.94%,30~50岁的青壮年村民占村人口总数的60.3%。在日渐老龄化的城中村中,大部分老年人没有工作,仅仅依赖政府的拆迁补偿款生活,而年轻人大多又不愿意工作。在主要收入来源上,选择“房屋出租”和“村集体企业股份分红”的各有275人和34人,占47.01%和5.81%;选择“工资收入”的有101人,占17.26%。在收入水平上,城中村村民认为,收入水平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的仅39人,占6.67%;属于中等水平的有233人,占39.83%;属于中下水平的有227人,占38.8%;属于下层水平的有86人,占14.7%。可见,只有少数村民处于中上水平,绝大部分村民仍处于中等和中下水平,且大部分村民没有就业保障。

2.村民就业现状

由于村民中只有少数人有固定工作,村民收入多为规避税收后的灰色收入,且收入往往不稳定,因而村民收入较难从官方渠道统计。据调查,从村集体中村民拥有的股份和房产来估算,平均每户家庭资产不下百万元。村民依赖土地补偿、房屋租赁和集体分红等收益,加上其他收入,一般都暂时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城中村房屋出租的租金、村集体企业的股份分红,部分村民在城中村经营小生意。由于几乎是一夜之间暴富,部分年轻的村民也因此变得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甚至沦落为“二世祖”[3]。加之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征地所得的补偿款多用于购买豪车,赌博挥霍,少有的投资也较为盲目。一旦征地补偿金挥霍完,大部分村民就会失去生活经济来源,如果不妥善解决村民拆迁后再就业问题,必然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据调查,村民已就业的占33.16%,未就业的占66.84%。在已就业村民中,男性占54.88%,女性占45.12%;年龄在18~30周岁的占28.03%,31~40周岁的占35.73%,41~50周岁的占25.3%,50周岁以上的占10.94%。在40~50岁年龄段中,村民已就业仅占9.1%,女性村民就业的占12.56%。可见,40岁以上群体也是就业困难群体,女性村民就业率低。

由图1可知,在村民职业类型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占3.93%;村办企业员工占9.4%;私营业主占57.61%。大部分村民找工作通过求职网站或亲朋好友介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组织的招聘会的较少,说明其求职的信息渠道有限。总体看,村民从事第三产业、私营业和个体经营的占多数,所从事职业对文化水平和技术要求相对不高。

图1 村民职业类型

据调查,57.61%的村民从事私营业,经营种类繁多,如小超市、药房、小餐馆,以及鞋、笔、拉链等小手工作坊等。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这一部分村民将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店铺,需要另谋生计,面临租金和人脉资源的双重压力。

3.影响村民就业的因素

(1)客观因素。一是村民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放缓,我国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我国求职人数约472.9万人,比2016年同期增长了1万人;另外,2016年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农民工为28 171万人,比2015年增长1.5%[4]。因此,村民加入就业大军中竞争岗位,面临激烈的竞争。二是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用人单位不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据调查,在已就业村民中,有“五险一金”的占34.53%,没有“五险一金”的占65.47%,多数村民并未与单位签订用工合同(见图2)。不签订用工合同,意味着企业并没有为其缴纳“五险一金”,甚至一些用人单位即使签订了用工合同,也是单方面强调用工单位的利益,规避相关法律责任。因此,随意加班、拒付加班费、拖欠工资等侵犯工人利益的事时有发生。村民的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一旦遭遇此类问题,较少有村民寻求相关法律援助。

图2 就业村民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情况

(2)主观因素。一是就业观念是影响村民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村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就业存在等待政府或村集体安置的倾向,认为政府安置的工作会比村民自己出去找的要好。许多村民热衷于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对就业待遇要求较高,不愿意从事脏活累活。据调查,村民期望月薪在4 000元以上的占39.83%,这甚至大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对月薪的预期。此外,村民还期望双休、不加班、缴纳“五险一金”、离家近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村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城中村,对社会就业形势并不十分了解;部分村民以前在家干农活是季节性劳作,现在要天天去上班,过着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很难适应。因此,村民本来就业能力水平低下,再加上自身的择业观念没有摆正,久而久之便更不愿意去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据了解,温州市各区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辖区城中村村民提供了较多社区工作岗位,如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看护等。这些岗位对技术、学历要求低,经过一定的培训即可上岗,非常适合大龄村民和女性求职者,但许多村民并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认为这类工作脏、累、苦,不体面。因此,一方面岗位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闲置,陷入两难境地。二是就业能力是影响村民就业的主要障碍。“就业能力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的能力,它不仅包括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也包括人们接受和应对社会变化,积极抓住未来机会的能力。”[5]这就是说,个人的文化程度越高,或者掌握着一项重要技能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就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有优势。温州是重要的商业城市,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来温州寻找就业机会,加上每年毕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及各类企业下岗职工,这类人要么拥有高学历,要么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相较之下,村民普遍学历不高,缺乏专业工作技能,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由图3可知,村民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19.32%,初中的占27.01%,高中的占22.56%,中专、中技的占8.21%,大专及以上的占21.88%。这说明大部分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甚至有少数村民未接受过正式教育。

图3 村民接受教育程度

三、建议与措施

1.加强失业信息管理登记,分层分批进行岗前培训

(1)改进劳动力市场资源体系,建立失业信息数据库。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政府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对村民进行失业登记。同时加强与辖区内企业的联系沟通,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用人需求,将合适的求职者信息主动推荐给企业,帮助城中村的弱势群体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政府不仅要在就业政策上扶持村民就业,还应加大力度把村民就业问题分目标分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

(2)定期举行培训,提升就业技能。村民在求职过程中,受制于就业观念、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因素,在劳动力市场容易受到歧视,加之村民就业期望过高,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因此,政府可根据村民自身特点,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村民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可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尽可能贴近生活,引导村民学以致用,还可组织村民到企业参观学习,增长见识。村委会要因地制宜,结合本村的有利条件和特色产业,开展科学的专项就业培训。如朱宅村以工业经济为主,可有针对性地组织如模具制造等专项技能培训,村民学成之后,可自己创业,也可去企业工作。

2.改变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模式,增加收入来源

(1)村集体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化,增加收益和就业岗位。以横街村为例,横街村村民以房租为主要收入,村集体收益主要有村办企业和菜场出租经营收入,村集体分红收益不多。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利于村集体利益最大化。该村可采用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使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到村集体经营中,使村民管理自己的村集体资产;对现有菜场进行改造,从事多元化经营,提供更多的综合性服务。同时聘用有能力的村民成为经营管理者,既能增加集体收益,又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难题。

(2)大数据时代因势导利,改造“互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不仅可让老旧物业升级为企业聚集、充满就业机遇的产业园,为村民提供一条就业、创业致富途径,也能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城中村与企业合作,结合传统行业,根据自身特点打造成大型电子商务园区。根据城中村传统行业和文化特征,整体包装一个主题,打造成高端园区,从本质上改变城中村脏乱差的环境,提高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城中村可通过对外寻求合作项目,改变经营状态。如茶山街道的杨梅产业,可把分散的个体经营商户都集中起来,改变“低小散,脏乱差”的现象,在改造、提升产业及增加收益的同时,实现改善城中村综合环境、完善综合配套和增加就业的目标,并依靠互联网将美味可口的杨梅远销国内外。

(3)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休闲旅游品牌。温州自然风光优美,许多城中村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祠堂、自然生态园林。如垟河村,地处温州大型湿地公园,与生命健康小镇、时尚智造小镇毗邻,拆迁改造后的三垟村,将是市民近郊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该村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投入低,见效快。该村可积极利用周边农业资源,发展城中村集体经济,打造多元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将温州特色小吃与该村的民俗特色结合起来,打造成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时尚气息的新农村。温州龙湾雅林现代农业园即为成功范例,这家集农业种植、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农家乐为一体的时尚农业园,既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又增加了村民就业机会。

3.建立新型社区,转变村民就业观念

(1)设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村民自我管理。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既是政府服务下沉的有效渠道,同时也是农村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居民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开展社区内部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既可提高居民自主意识,又可实现政府行政下派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的有效结合,从而形成政府与社区的合作共治[6]。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分别设立民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护理、农林技术、民事调解、公共卫生、社区安保等部门,优先考虑聘用本村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水平的村民,不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也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充分调动了村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使政府与地方联系更加紧密。

(2)发挥榜样力量,树立村民正确就业观。一是村民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中去,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通过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以事业成功的村民作为榜样,举办民营企业家宣讲会、交流会等,用成功榜样的事迹鼓励其他村民积极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为提高城镇化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在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中广泛宣传相关政策,传播正能量。三是积极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影响村民,潜移默化引导村民转变社会观念、就业观念。此外,社区定期组织教育和引导村民有意识地进行培训学习,帮助村民树立发展意识,增强自信。

[1] 张英,赵云杰,崔师铭,等.我国大城市城中村村民再就业模式初探—以昆明市为例 [J].科技信息,2009(3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EB/OL].(2017-07-12)[2017-07-20].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7/12/t20170712_24158969.shtml.

[3] 吴忠.经济特区应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探路[J].学术研究,2000(5):5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7-07-18)[2017-07-20].http://www.mohrss.gov.cn/jycjs/JYCJSgongzuodongtai/201707/t20170718_274130.html.

[5] 1998—1999年世界就业报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能力培训的重要作用[R].国际劳工局,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59.

[6]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社会实践小组.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新社区治理模式的变革—以温州市瓯海区燎原社区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9-13.

[责任编辑:饶江红]

Survey and Analysis of Employment of Villages-within-city Villagers in Wenzhou

ZHONG Weipi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C913.2

A

1671-4326 (2017) 03-0030-04

10.13669/j.cnki.33-1276/z.2017.051

2017-07-30

钟维萍(1980—),女,广西梧州人,温州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城中村温州村民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温州,诗意的黄昏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