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对加强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017-10-11陆玉萍陈帆
陆玉萍++陈帆
摘 要: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既是人文素质的体现之一,又是一个人综合职业能力构成之一。特别是中职学生很快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人际沟通能力和礼仪基本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交际和求职。重视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培养;社交才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人际沟通人才的规格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营销企业,对人际沟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际沟通、人文类课程应以社会职业交往和沟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和人文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中职素质教育关系到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学校能否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的风貌日新月异,不仅要求新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还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繁纷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氛围,为了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中职学校开设人文类课程成为必然,而在人文类课程中,人际沟通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开展“中职学校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总体思路
一是根据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进行国家示范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开展人文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工作,制定人文类典型训练项目,结合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学习领域与典型训练课题,构建以人际沟通为主的人文类课程模式,主要通过整合“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和“中专生职业礼仪”课程,构建品牌课程“人际沟通与礼仪”,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编写特色教材、教案、课件、案例、习题、人际沟通为主的人文素质培养项目、学习指南等,打破原来依照课本内容授课的固有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启发引导、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的开设,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人文素质训练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多元性、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应实现信息化,品牌课程只有实现和优化网络建设, 从而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内容
1.通过社会调研,研究开发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
学校商务教学部与南宁市统计局的联系,派出实习生参加社会调研,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所需人文类知识和职业素质,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课题组利用教研督导室的工作职能,协同商务教学部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作为课题组设计开发相应的人际沟通人文类品牌课程的依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当今社会的各个企业,对员工的专业要求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要求都是相似的,如要求员工爱岗敬业、工作细心、耐心、注重礼仪、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因此在学校现有的课程中,要求老师在“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各课程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和职业礼仪的训练,并将课程重新整合,从而开发出“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
2.基于社会需求设计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社会实践调研,了解人际沟通的各个环节,收集人际关系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在校内人文类课程训练室,虚拟模拟社会交往作环境,参照成功和失败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奥秘,并通过图片、视频来记录这一整个过程,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职业招聘节目《职来职往》 视频等。
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遵循学生综合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在课程教學过程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形成教师“练中教”,学生“练中学”,使学生提早融入人际沟通的实际氛围,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构建自我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并以教学公开课的形式向全校教师推广。
3.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素材的使用
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化建设,初步建成涵盖“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和职业礼仪教学内容的课程“人际沟通与礼仪”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训练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的数字化人文类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
4.配套特色校本教材
教材目标设计:教材总体目标设计、教材项目目标设计;教材内容筛选:教学实践中分析学生特点,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删除陈旧的知识点和脱离实际的案例内容,开发有鲜明社会特点和实际交往需要的工作任务。
教材结构设计:教材,作为教与学的客体,其结构是由学习观和教学观说决定的。以社会案例为基础校本教材,在内容上突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教材设计完成后,需要先编写教材的大纲,再根据大纲编写教材内容。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教材的定位、规划、设计和编写进行审定。
5.制定“多元考核,重在运用”的考核评价方案
构建“多元化”的考核制度:考试模式强调各人文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人文类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巧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依据项目教学的模块,积极构建人文类知识的理论考核、 搜索、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等多元化的考核。
根据人文类技能标准,制定考核“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从综合素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使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6.高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积极探索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的建设研究,积极与社会专家进行交流,派遣人际沟通类教师到社会考察调研,使教师深入社會当中,以获取实践体验经验。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示范校建设能力,邀请社会专家参与品牌课程教学活动,以提升人文类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水平。
7.开发成果
(1)课程标准。
(2)授课计划。
(3)教案集。
(4)师生沟通会议图片。
(5)试题库。
(6)案例集。
(7)“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心理学”3门品牌课程的整合教材的样稿。
(8)论文《中职学校人际沟通品牌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已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14年第25期。
四、主要成效
遵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社团活动为拓展,以心灵沟通为辅助”的“三位一体”人际沟通教育教学模式成效好。在校内开展“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建设过程中注意六点:
一是利用课堂教学阵地,开设“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使人际沟通与礼仪教育实现常态化。
二是利用社团活动的机会,派教师培养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社团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兴趣、爱好、特长得到了发挥和发展,课题组李想老师作为社团活动组织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她带领的团队在2014年全国中职生啦啦操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力量。
三是结合班级QQ群、社团QQ群、微信等沟通方式提出的学校热点问题,学生科和团委作为学校第二课堂口才培训班的组织者和委派培训教师进行每周定期的课外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参加全区和全国文明风采演讲比赛中的成绩连年都有进步。
四是每学期都召开学生问卷调查研讨会,和学生沟通对话,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对个别有较多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灵交谈等,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课题组成员樊明作为问卷调查组织者和直接面对学生的老师,对缓解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是毕业生与人沟通能力有加强,就业途径更顺畅。在企业来学校面试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问答面试而顺利入职,学校的就业率从2012年的96.7%提高到2014年的98.6%。
六是学生整体素质有进步,社会影响更广阔。2014年11月“第十一届全国文明风采颁奖大会”在我校举行,其中有一个节目叫作《弟子规》,是由我校和另外两所学校参加的大型表演节目,在合作排练的过程中,我校学生发扬了东道主的主人翁精神,主动配合兄弟学校做好排练工作,在训练时间短短,任务重的情况下,不仅顺利完成了节目的表演,负责安保工作的学生还保证了晚会现场的良好秩序,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校园内和学生的随机交谈中,学生个个表现得落落大方,并对答如流,鲁昕部长给予我校的评价是“学校像个学校,学生像个学生”,得到鲁部长这样中肯的评价是学校的光荣,也体现了学校开展“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建设,重视学生人文教育的效果。
五、主要成果
一是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社团活动为拓展,以心灵沟通为辅助”的三位一体“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二是编写了特色校本教材“人际沟通与礼仪”(该教材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主编:樊明,副主编:苏福业,参编:李兵坚、文嘉、陆玉萍、陈帆)。
三是开发了“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本、练习册、多媒体课件、视频光盘等资料。
四是制定了“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多元考核,重在运用”的考核评价方案。
五是形成了理论研究成果,包括论文集和研究报告,论文《中职学校人际沟通品牌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已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14年第25期(作者:樊明、李兵坚)。
六、特色与创新点
特色: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社团活动为拓展,以心灵沟通为辅助”的“三位一体”人际沟通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点:把“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课程辅以职业礼仪整合成特色教材“人际沟通与礼仪”,打破了以往的教材过于系统,内容枯燥无味难记忆的弊端,结合中职学生比较感性的性格特征,设定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灵活运用案例导入、故事启发、知识链接、技能训练、我思我悟、画龙点睛、思考与体验等环节,生动有趣地诠释教学内容,并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删繁就简,实用够用”的教学特征,更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七、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建设,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社团活动为拓展,以心灵沟通为辅助”的“三位一体”的人际沟通教育教学模式,把“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心理学”课程辅以职业礼仪整合成“人际沟通与礼仪”特色校本教材,体现了职业教育“删繁就简,实用够用”的教学特征,更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2014年校本教材《人际沟通与礼仪》首先是在学校部分班级和第二课堂口才训练班试用,2016年1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已正式在教学课堂上使用,不仅在校园内得到推广,也得到了兄弟学校的认可。
2013年、2014年我校每年都组织一次以上的校际联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科和团委参与负责与校外兄弟学校联系,为我校的学生干部、积极分子搭建校际沟通的桥梁,并负责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践,先后开展与广西物质学校、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广西华侨学校、广西理工学校的学生之间的联谊活动,如开展篮球联谊赛、座谈交流等形式,既促使校际之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也给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提供了平台,更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学会了人际沟通的技巧,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传递到了兄弟学校,也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打下更好的基础。
2015年2月和6月,我校受广西华侨学校和广西灵山县职业学校的邀请到该校交流“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开发经验,并协商共同使用以我校为主,共同开发的“人际沟通与礼仪”特色教材,该教材已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公开发行,教材已在学校2015级和2016级学生中使用,也将会有更多的中职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黄 琼.中职学校学生缺乏自信的成因及矫正对策[J].参花(下旬刊),2013(3):53-54.
[2]刘海燕.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J].中国培训,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