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时间词汇表达与时间思维方式对比研究

2017-10-11王佳敏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时间

摘 要:本文基于“时间概念隐喻”理论和详尽语料分析,考察汉英时间词汇表达与时间思维方式的异同,并加以认知语义阐释。汉英时间词汇表达方式是“大同小异”,“大同”体现在汉英时间表达具有一维性、序列性及方向性。时间单位词的基本语义成分具有空间特性;“小异”表现为汉语时间表达为复合型,不仅可沿横向坐标运动即“前”或“后”,还可沿纵向坐标运动即“上”或“下”,但侧重于水平方向,其时间义经空间义发展而来。英语时间表达基本为水平单线型,其时间单位词的本义基本为时间义。汉英时间表达异同来自汉英民族受时空特性影响下的语言特质异同。

关键词:时间 大同小异 时空特性 时间概念隐喻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和认知模式,受到不同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观念信仰、历史传统、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每种语言都是对该民族概念意义体系、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的映射与反应。目前对汉英时间表达的研究多集中于时间介词的描写性定性研究(Chen,2007;Boroditsky,Fuhrman et al.,2011;Fuhrman,Mccormick et al.,2011;张凤,2001;张建理,2003;张建理、丁展平,2003;汪德华,2007;张吉,2012;张喆,2012;彭卓,2013),鲜有对汉英时间表达进行完整的宏观定量研究与理论阐释者。本文在前人时贤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时间概念隐喻”理论和定量对比分析,探究以下问题:第一,汉英时间表达词汇的语义理据是什么?时间方位词的功能负荷量概貌如何?第二,汉英时间思维方式差异的认知机制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加定性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再加以认知阐释。

第二,研究步骤: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本文汉英常用时间词汇选自《现代汉语辞海》(2011)和Mdict电子词典。然后,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时间单位词,从语义角度定量考察时间介词功能负荷量占比情况,再定性分析其异同和原因。所有数据全部来自CCL(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

三、漢英时间词汇异同比较

(一)汉英时间单位词语义理据

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主要有“天”“周”“月”“年”。“天”为会意字,本义指人的头顶,“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后指在地面以上的高空,《说文解字》中有“天,至高无上”。其基本释义为典型的空间意义,话语者可通过视觉感官通道进行感知运动。现指气候;季节,时节;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其时间语义占比较大,得到凸显,使用频率较高,词化程度更高,衍生出大量相关的时间副词,如:“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等。“周”为象形文字,本义指周密而没有疏漏,演变为名词指周围,如“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管子·八观》)。后又指时期的一轮,亦特指一个星期,如:“上上周、上周、这周/本周、下周、下下周”。“月”为象形字,本义指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为可以感知的物质实体。《说文解字》:“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道出月的本义指月亮。后成为历名,即夏历依月相之阴晴圆缺变化的一个周期为一个月,如“族庖月更刀”(《庄子·养生主》)。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计时单位有:“上上个月、上个月、本月/这(个)月、下个月、下下(个)月”等。“年”是形声字,本义指年成,五谷成熟,“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后指时间单位,即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个太阳日的周期。《孟子·滕文公上》中有“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又如:“前年、去年、今年、明年和后年”。例如:

(1)a.后天就要考试了……(《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b.下周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阴雨天气较多……(《人民日报》)

c.……他们争着说:“我上月出差了。”(《当代》)

d.前年老阿海去世了。(《努尔哈赤》)

英语中,表示时间的词主要有“day”“week”“month”“year”。“Day”本义指太阳上升和降落的这段时间,古英语中用“on d??”表示时间“何时”(不考虑时间的长短),在早期的新英格兰逐渐发展为“on/uppon dai→o day→a-day”。17世纪的英格兰北部“the”逐渐演变为“t?”“t?”“t”,而“to”“tone”“tother”分别代表“to”“tone”和“tother”即“the o”“the one”和“the other”。“Today”中前缀“to-”可作介词和副词,相当于“the”成为“day”的修饰成分。“Tomorrow”中的“to”义为“next”。“yester-”义为“last”即“现在之前”可作副词修饰限定“day”,发展为“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和“the day after tomorrow”需基于重要概念“tomorrow”与“yesterday”并且借助“before”和“after”来以短语形式表示。“Week”本义指犹太教日历中的七天循环周期,普遍用于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中。后具体指从一周中惯例的第一天开始的连续七天的语义空间,如“last week”“this week”和“next week”。“Month”本义是月亮运转周期的度量时间单位,在古代,各民族将传统日历中的月从新月第一天算起,因此常与朔望月联系在一起,后具体指一年中的12个时间段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大约为30天一个周期,如“last month”“this month”“next month”。“Year”指太阳在黄道带运行所需要的时间,即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所形成的自然时间单位,大约为365天,如“last year”“this year”“next year”。例如:endprint

(2)a.I didn't see you at all yesterday.(BNC)

b.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for me today?(BNC)

c.We all want to go to the game tomorrow.(BNC)

d.Well,I didn't see him making out with her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BNC)

e.He died last month at the age of 42.(BNC)

汉英语中的时间词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基本依据构式“D+Nt”构成,即限定词加上时间基本单位如“天”“周”“月”“年”“week”“month”“year”……,汉英语中的时间光杆名词不直接作时间状语,而是在时间名词基础上加上限定词同时作状语。第二,时间单位词的基本语义成分大体上为可以通过视觉感知的物质运动实体,其实质是人类主体对某个时间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的感知体验。人类主体对于时间的表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间词汇如“前天”“后天”“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和“the day after tomorrow”。在没有语境支撑的情况下,汉英时间词汇中的限定词如“前”“后”“before”和“after”等往往会被理解为方位的表征。第三,汉语时间词的构词法更接近句法,可平等对待,并且其时间义是经空间义逐渐发展而来;英语中“today”“tomorrow”和“yesterday”词化程度很高,无需修饰限定成分可直接做时间状语,并且其时间单位词的本义基本为时间义(见表1)。

(二)汉英时间介词功能负荷量①比较

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共发现含“前”的句子544433条,含“后”的句子1628636条,含“上”的句子1122034条,含“下”的句子637247条,含“before”的句子445363条,含“after”的句子609710条,含“up”②的句子1172219条,含“down”的句子491748条。通过对各项进行连续五次检索,每次自动随机检索生成含该项的例句100条,发现其时间用法功能负荷量如表2所示:

汉英时间表达方式“大同小异”,“大同”体现在汉英时间表达具有一维性、序列性和方向性。汉英民族都用表示前后方向的水平词汇表征时间概念。英语中“before”和“after”的时间功能负荷量分别达到95.6%和88.4%,漢语中“前”和“后”的时间功能负荷量分别达到71.4%和67.2%,这充分说明汉英民族水平时间思维模式具有普遍性和主导性;“小异”表现为汉语时间表达为复合型,不仅可沿横向坐标运动即“前”或“后”,还可沿纵向坐标运动即“上”或“下”,但侧重于水平方向而非垂直方向。汉语中表示垂直方向的“上”和“下”的时间功能负荷量分别达到12.4%和9.3%,这说明汉民族会用大量垂直线性思维表征时间概念,但垂直时间的功能负荷量远低于水平时间。英语民族虽使用垂直线性思维但数量极少,其时间功能负荷量不到1%。具体见表3和图1:

四、总体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汉英时间单位词是汉英民族时空特性的反应

语言能反应一个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有的思维方式(王文斌,2013)。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基于物质,而物质具有空间特性。汉英时间单位词的基本语义成分大体上为可以通过视觉感知的物质运动实体,其实质是人类主体对某个时间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的感知体验。

汉英民族语言都兼具时空特性,但是侧重点不同。英语总体上具有时间性特质,其内在特性是连接的、延续的,而汉语偏空间性,其核心特点是离散的和块状的(王文斌,2013)。汉民族长期的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模式使其形成“观物取象”的思维认知习惯,将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焦点,而事物的可视性和可感知性实质是空间性的反应。汉语中时间单位词的语义基本为空间义,经隐喻转换而兼具时间义,如“前日”中“日”本义指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即太阳,《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后成为观测计算时间的重要参照物,因此汉语时间表征词汇的时间义是经空间义逐渐发展而来。由于英语的连续性和延续性特征,其时间词汇的发展仍然就其本义即时间义,例如“month”本义是月亮运转周期的度量时间单位,在经具体到抽象的发展中,依旧延续其时间义,经方位词限定,发展成有时间序列的“last month,next month”等词。当然,时间特质性语言对时间概念的语言制约强于空间特质性语言(罗思明,2016),英语动词时态变化在句法上具有很强的制约性,反应事物所发生或存在的时间。

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经济基础又会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古代汉民族为封闭的大陆之都,讲究天人合一、自给自足,注重整体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坚持主客体相统一,借助直观感性思维认识把握外在世界,形成一种知觉表象和整体和谐的综合思维模式。汉语中表征时间概念的词汇大多具有对称性和序列性,如“前天/后天,上周/下周”等。对称性具有简洁性和经济性,这在英语中也有体现,如“last year/next year”等。但是,英民族崇尚海洋文明,对自然的依赖性相对较小,注重个体思维。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是抽象的、理性的和富有逻辑性的思维认知模式,因此,英语中表示时间的基本单位词“today”“tomorrow”和“yesterday”词化程度很高,无需修饰限定成分,可直接作时间状语。

(二)汉英时间思维方式异同是汉英民族对空间方位概念隐喻投射的结果

空间是物质实体存在的形态之一,是认知主体生存的第一要义(戴卫平、许林林,2006)。唯物主义认为空间范畴是时间范畴的前提条件,因为时间具有抽象性,而人类一切经验活动都依赖于具体的空间范围,空间方位、运动等作为媒介对实体进行概念隐喻转换,该过程能为人类的知觉器官所感知。空间范畴在运动感知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各民族因其生理结构、地球引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事物有着类似的体验与认知基础,对空间概念的表征有着相似之处。空间方位是人类经验认知的产物,而各民族对物质空间的经验感知从本质上看具有相似性,人类特有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对时间的经历、感知与表征具有相通之处。汉英时间概念在隐喻维度上差别不大,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均是呈水平移动的(周榕,2000;吴国盛,2006;张建理、骆蓉,2007)。汉英民族在探知世界的过程中,会借助熟悉、具体的经验来描述、感知抽象事物,在此过程中,利用多通道对该抽象概念进行动态多层级的神经表征。时间概念具有抽象性、运动性和不可感知性,而空间概念的物质性与方向性为时间概念隐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知维度,并且空间域向时间域的转变为认知主体思维发展之共性。endprint

汉英时间表达具有一维性、序列性和方向性。时间是可切分的物体,是运动中的介质,是线性的序列(Casson,1996),这实质表明时间具有可切分性、运动性和线性序列性。人类认知的普遍性使得英汉语中方位隐喻存在相似性(李国南,2001)。汉英民族中“去、来、前、后、上、下”和“before,after,up,down”等就是典型的空间方位词,经隐喻转换,这些方位介词作为词项成为表示时间义词汇的一个词素,将抽象的概念表征为如“前天、后天、下周”和“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he day after tomorrow,next week”等时间词。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表征绝对性,静止表征相对性。运动体现了万事万物的时空特性,而时空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人们的主观世界。Lakoff(1993)认为“时间流逝是运动”即时间具有运动性和方向性,并提出三种基本时间概念隐喻即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其中方位性隐喻是指与空间方位有关的一个完整概念体系,其中包含多个方位概念,这些具体空间概念会向抽象的时间域映射。该隐喻系统包含“时间在动”类型和“观察者③在动”类型。张建理和丁展平(2003)指出时间是一个空间隐喻,时间是目标域,空间为源领域。时间会通过客观存在事物的运动概念化:已流逝的为“过去”,將到来的为“将来”,当前已存的为“现在”。根据时间概念隐喻理论,时间词“前天”“后天”“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和“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的“前”“后”“before”和“after”将时间互为参照点,在“前天/the day before yesterday”中,“昨天/yesterday”静止成为参照点,前者先于后者到来的时间而运动在其前面,所以用方位词“前/before”。在“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明天/tomorrow”成为观察者,“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位于观察者的前方即到来较迟或相比较而言位于距离观察者较后的地方,所以用方位词“后/after”。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还是“过去←现在←将来”,改变的只是观察者或时间的动静关系,或人类认知时间的方向,其实质仍然是说明了汉英时间表达的序列性和方向性问题。同时,运动是连续的和一维的,该特征使得时间的流逝也具有同样的特性。Yu(1998)指出空间隐喻产生时间体系;时间实质是流动的。“去年”“来年”“The day is coming up”中,“去”“来”及“up”都体现了时间的运动特性。由于汉民族时间思维的空间特性,时间方位词的灵活性极高,“前”和“后”既可以表将来也可以表过去,例如在“瞻前顾后”中,“前”表将来,“后”指过去,但在“惩前毖后”中,“前”指过去,“后”指将来。

研究发现,汉英民族都使用水平词汇谈论时间,但汉语中像“上”“下”这样的垂直词汇也被大量使用以表征时间(Boroditsky,2001)。张建理(2003)指出,汉语时间隐喻既呈水平移动也呈纵向移动,表征时间的“上”与“前”意思相似。为什么在表征垂直时间概念时,汉语时间词汇比英语丰富?首要因素是传统文化对认知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蓝纯,2003;徐英平,2006)。自春秋战国起,封建等级制度孕育而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其代表人物。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封建等级制度正式形成,上尊下卑、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认知理念不断发展推广,各朝各代虽推崇不同的文化思想,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历代封建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上”是指事字,本义指高处、上面,《说文解字》:“上,高也”。后将具体空间概念隐喻为时间概念,指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如宋朝《张协状元》中有“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郭作飞,2007),又如“上周、上上个月”等。“下”也为指事词,本义指下面,位置在下,与“上”相对,《说文解字》:“下,底也”。后发展为时间单位,相当于“点”,如“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又如“下午、下下周”。西方虽然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但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倡导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等人文精神的改革运动使人们思想更趋开放,更加注重公平。因此,英语中表示水平时间概念的词较多,而表示垂直时间概念的词较少。

汉语时间表达为复合型,不仅可沿横向坐标运动即“前”或“后”,还可沿纵向坐标运动即“上”或“下”,但侧重于水平方向。汉英语言中虽然都有“前/before”和“后/after”等空间概念经水平隐喻来构建时间概念,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汉语中有大量表示“上、下”的垂直隐喻时间概念。在时间隐喻中,“上”为空间较高、时间较早,“下”为空间较低,时间较迟,“前”为距离越前、时间越早,“后”为距离较后、时间越迟。汉语中“上、下”的时间功能负荷量较英语中的垂直时间介词高,反映在词汇上,前者可以与大量表示时间的名词搭配,表示时间的先后,如“上午/下午、上个月/下个月、上周/下周、上半年/下半年”,而英语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借助语境,如“The tradition has passed down to present from Victoria time”或“Were coming up on Christmas”。

汉英语言中时间概念化差异反应了汉英民族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识解差异。英汉民族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别,在认知同一客观对象时体验感受和思维观念会有所差异(姜祝青、陈晓明、罗思明,2015)。事实上,各个民族经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在观察、感知和理解事物时会潜意识带上自己本民族的主观意识,而这种主观意识会通过识解和概念化运作映射到语言世界,影响时间词汇的表达形式。

五、结语

研究发现,汉英语言中时间表达方式共性与个性并存。共性表现为:汉英时间表达具有一维性、序列性及方向性。时间单位词的基本语义成分具有空间特性;个性体现在:汉语时间表达为复合型,不仅可沿水平方向运动,还可沿垂直方向运动,但侧重于前者,其时间义经空间义发展而来。英语时间表达大体为单线型,其时间单位词的本义基本为时间义。下一步的工作是考察更多的语言和结构,研究更多语言的时间表达共性特征。总之,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会影响该民族的概念化认知方式,从而反映到语言之中并与语言特质互动,影响该语言的时间表达方式。endprint

注释:

①本文时间功能负荷量是指所研究的时间介词在表示时间单位的语

义数量时占其语义总数的比例即时间频率。

②“up”表垂直方向,如“The day is coming up”体现了时间的

运动方向,后文中“down”也是如此,表征时间的垂直方向。

③观察者为时间感知、认知、表达者的总称。

参考文献:

[1]Boroditsky,L.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Conceptions of Time[J].Cognitive Psychology,2001,(1):1-22.

[2]Boroditsky,L.,et al.Do English and Mandarin Speakers

Think about Time Differently?[J].Cognition,2011,(1):123.

[3]Casson,R.W.Semantics and Experience: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Mandarin,Hindi,and Sesotho by Hoyt Alverson[J].American Ethnologist,1996,(4):935-936.

[4]Chen,J.Y.Do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s Think about

Time Differently?Failure of Replicating Boroditsky[J].Cognition,2007,(2):427-436.

[5]Fuhrman,O.,et al.How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orces

Shape Conceptions of Time:English and Mandarin Time in 3D[J].Cognitive Science,2011,(7):1305–1328.

[6]戴卫平,许林林.“上/下”与“UP/DOWN”的地位隐喻[J].广西

社会科学,2006,(1):148-151.

[7]郭作飞.《张协状元》词汇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7.

[8]姜祝青,陈晓明,罗思明.英汉“名形式”语义的认知理据对比

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15,(3):164-173.

[9]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英文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0]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罗思明.汉英形容词构式学习词典编纂体系构建[M].上海:上

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12]彭卓.汉语“上/下”时间概念系统的认知研究[J].重庆邮电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8-122.

[13]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4-36.

[14]王文斌.论英汉表象性差异背后的时空特性——从Humboldt的

“内蕴语言形式”观谈起[J].中国外语,2013,(3):29-36.

[15]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

学与研究,2013,(2):163-173.

[16]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徐英平.俄汉语“上、下”空间隐喻对称性考证[J].外语研

究,2006,(1):17-19.

[18]许慎.说文解字注(新线装)[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

[19]张凤.俄汉空间隐喻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50-53.

[20]张吉.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时间概念解读[J].东南学术,

2012,(2):267-274.

[21]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84-91.

[22]张建理,丁展平.时间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对比研究[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03,(9):31-34.

[23]张建理,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J].外语学

刊,2007,(2):68-73.

[24]张喆.时间概念隐喻的历时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3):10-14.

[25]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

(1):13-17.

(王佳敏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间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被闲置的时间”——谈当代艺术实践里的当代现实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日语寒暄语「おはよう」(早上好)的用法辨析
时间设计的形式语言解析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