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原因及其解决路径
——基于政治生态学视角

2017-10-11苏晓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群体性价值政治

苏晓伟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原因及其解决路径
——基于政治生态学视角

苏晓伟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总体上找到了相对合理的价值生态位,但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从政治生态视角出发,静态稳定和价值混乱是引发群体性事件两个重要原因。传统的静态模式通过强制方式维护社会的稳定,采取进行单向度管理和一元化统治,呈现出异化状态;价值混乱导致价值“诸神争斗”,人们没有可持续的价值系统建立生活目标,会失去对行为和观念的约束。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是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为系统内部诸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协同进化、有机联系和互动互通。动态稳定是系统追求目标,处理好政治增量与存量的关系,维护系统健康有序发展;公平正义是系统核心价值,借助于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来协调利益,促进社会的匀质化,培养生态主体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实现其自身价值,激发系统的活力。

群体性事件;政治生态学;良性生态系统;解决路径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体系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阶段,政治结构功能日趋完善,两者之间找到了相对合理的价值生态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民主政治的进步,社会的分配方式、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从而使阶层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权利关系纠纷点增多,利益冲突点增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层的,除了表面的原因,还有机制性的、根本性的原因,需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政治生态学的内涵

生态学概念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表示有机生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1935年“生态系统”被英国生物学家坦斯利首先提出,认为自然界生命系统和外在环境构成的复合体就是生态系统。观点主要包括:系统内各种生命体保持相互联系,不能独善其身;要素与生物因子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要进行能量、资源和物质的交换和系统的新陈代谢等观点。随着知识与理论的发展,政治系统研究的对象也在丰富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增长的极限》的发表,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政治学的诞生。在随后的研究中,雷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一书中,为了揭示政治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生态规律,把生态方法运用到政治社会环境之中,积极探索社会政治问题的生态关系。政治生态理论借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范式和概念解释政治现象,对基本政治问题进行实质性解释。本文所指的政治生态理论是指:将政治社会现象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借助于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和观点来研究群体性事件,并注重递进的层次规律的探索实现政治的生态化。[1]

根据生态原理,政治体系要充满活力和稳定发展,需要自我调节,诸要素之间要相互合作,弥补单向度结构的失衡,政治产品供给要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系统保持多元化的统一,有利于结构和功能的完善,对于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时调整,保持与外界环境信息、物质、能量和资源交换的对称性。为便于分析,可以从宏观政治社会自然生态、中观政治社会生态和微观政治体系内生态三个大的方面来探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如图1所示:

图1 群体性事件原因图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为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是以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为背景的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迁过程。社会结构失衡、新旧观念和思想的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复杂转变构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生态宏观背景。

(一)静态稳定:传统生态系统的异化状态

政治稳定就旨在一系列有机调节下,保持其存在与合理的有序性和整体性。传统体制下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这种稳定在生产力不发达、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落后的生态国家通过强制来实现,这种稳定忽略系统复杂生态关系,进行单向度管理和一元化统治。这种结果系统表面上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各方面利益重新整合,原来的系统结构必然发生重大变化。要想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必须保证其基本政治制度要促进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韦伯看来,社会转型是一个“祛魅化”的过程,是一个向社会理性化的转变过程。但是,相较于西方内生型的社会发展来说,中国外生型的各种要素在短时间内难以相互促进,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生态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各种社会问题相互叠加出现盘根错节式的困境,社会分化导致整合机制趋于瓦解,利益失衡使社会冲突不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人是政治生态的目的和过程,政治要发展,必须注重系统内部诸要素、主体个人与系统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快速推进的现代化加速了社会分工,利益关系和利益内容日益分化,公民通过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有限。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更需要稳定的环境,但是稳定与改革又存在二律背反的定律。静态社会中“堵”的方式肯定不仅违背了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原则,而且还影响了生态系统的进化。政治稳定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静态稳定是一种机械的稳定,不利于政治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在静态稳定的环境下,上层建筑会压制言论自由,反对多元化的异己声音,维持由上到下层层压制的一维统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加剧了社会的冲突。静态稳定压制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社会不满情绪不能及时得到释放,日积月累会形成民怨“堰塞湖”,“政治出现是为了控制暴力,但暴力又是政治变化的背景”,[2]可能会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价值混乱:政治生态系统紊乱的根源

生态系统是逐步进化完善的,系统内不同层次的结构要素和组织要素要建立相应的整合协调机制,把系统内各要素统一起来,构建良性的生态化机制。转型时期就是把现代化要素引入原生态体系中,促使原来的价值规则、行为方式和制度结构的解体,新的生态规则生成。新生态规则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若干个历史时期,在原有价值规则没有完全消失的情况下,在原有价值规范基础之上确立的新的价值理念,是对原有价值规范的扬弃。

原有的价值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无效用离散的点,驱动人们行为的是利益、金钱和权力,原来的价值生态位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们唯利益和金钱至上,狭隘的关注一切活动的经济利益,违背了政治生态的公共价值原则,只会片面的专注于活动的合目的性、合经济性、合逻辑性,忽视价值前提、善恶和活动意义,这样会引起公共价值与道德的缺失,陷入只求利益金钱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总是不知道如何得到幸福”,[3]每个人都失去了道德意义上的自我,变得唯利是图。一方面,公共的理性精神降低了,逐渐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陌生人”社会转变,甚至是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另一方面,公共道德观念逐渐丢失,公平正义变成了一句口号。由于价值观的紊乱,“以物的依赖关系”和“以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交织在一起,价值取向由“祛魅”而变得杂乱无章,系统价值观念冲突尖锐。[4]由于生态主体的多元化特征,知识、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构筑了天然的价值屏障,价值多元性竞争就不可避免,共识是追求“形成达致”的结果,但价值主体间缺少理性对话,这就导致他们很难达到合理性一致。价值观念是“相关事物的不同而已”,有其固有的规定性,差异导致了各主体之间的紧张和困难,存在的思想张力意味着冲突和对抗,这也是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价值混乱原因。[5]

三、构建良性生态系统:群体性事件解决的出路

良性政治生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机体系,是人类社会和现代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既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复杂性、有序性和动态性的增进过程。构建良性生态就是保持政治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具体表现为系统内部诸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协同进化、有机联系和互动互通。按照生态系统的生成和存在逻辑,政治生态关系划分为“内生态”和“外生态”两大层次。内生态由政治社会自然生态、政治社会生态和政治体系内生态构成。政治系统作为核心圈层,是能量循环、要素流动的中枢环节。政治社会生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政治体系内生态包括参与者、调解者和旁观者,政治社会自然生态通过反馈的输入输出通道进行生态自净化以满足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健康发展;外生态是政治-社会-自然圈层,是内生态新陈代谢的依托。政治外生态是政治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衔接的圈层,是内生态良好运行的直接外在条件。内生态与外生态进行能量、信息、物质和资源的双向互动,实现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协同进化。内生态与外生态构建了协调有序、良性互动的生态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6]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外生态-内生态关系图

(一)动态稳定:系统发展目标

动态稳定是政治生态的目标,“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7]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需要动态稳定,在平衡过程中达致稳定,用新的平衡代替旧的平衡,[8]在良性生态内,矛盾与冲突在协商和调试中达新的平衡状态。多样化的生态主体决定了多元的利益格局,体现了生态的包容性特点。在动态驱动力下,发挥利益平衡机制与反馈机制的杠杆作用,找到各方兼容的“阿基米德点”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改革。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平稳变化,防止剧烈的震动,政治系统必须要保持动态的连续性和有序性。[9]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生态体系有利于缓解外界的压力和变化,在一系列的有效调节下,维系发展过程和存在状态的有机统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统筹推进政治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找准生态位,形成动态多元的生态链,促进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现实,以政治生态系统视角的研究方法,合理明确政治生态化的建设目标,科学有效建立评价机制。社会冲突作为一种互动交往形式有助于防止系统僵化、增强系统内诸要素的有机联动,通过分工合作达到有机团结平衡状态。动态稳定是可持续的过程,可以发展民主政治,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有效激活公民社会,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元互动。动态稳定是允许出现冲突的,民众可以在合法的情况下正常表达自身利益关切,通过“疏”原则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将矛盾和冲突纳入到理性协商的渠道中,健全社会群体制度化、组织化和法制化的表达平台,维护系统的稳定。即使有波动也是在合理的区间内,系统具有应激性可以储存、积累和记忆信息,及时调整内部结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通过动态稳定,处理好政治增量与存量的关系,维护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二)公平正义:系统核心价值

公平正义是政治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作为一种行为范式保证系统道德价值规范健康有序发展,是维系系统良好秩序的精神支撑力量,“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10]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保证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稳定的责任权利观念,主动适应而不逾矩,逾矩而能动态调试,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有助于建构良好的生态氛围。[11]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就是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得到有效协调,矛盾能够正确处理,可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公平正义旨在通过政治生态的调试促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公平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促进权利、机会、制度、过程和分配的公平,在一些重要领域公平改革中取得进步,形成系统完备、公平正义、运行有效的生态体系,使政治系统的公平正义得到有效保障,[12]这就是系统的目标追求。公平正义作为生态系统的主流价值观,有利于政治的社会化,诸要素之间可以有效沟通,借助于对话、协商机制使利益各方都得到实现,维系共同体享有的平等权利。如台州的“民主恳谈”实践、杭州的“以民主促民主”实践、温岭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等都是以公正促合作,以合作促信任,形成政治发展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1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借助于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来协调利益,促进社会的匀质化,培养生态主体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实现其自身价值,激发系统的活力。

在政治生态系统内,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因果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诸要素的生态可持续机理决定了政治体系既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递进的层次性结构,也是一个具有并列关系的同位性结构,[14]诸要素构成统一有机的整体以合作与冲突为特征的联动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通过与外界环境的动态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保持其开放性,生物机体不是被动地继承内容和形式,而是有自己的逻辑范畴,个体按照环境条件来塑造自己,[15]有针对性的进行“政治加工”,提供相应的“政治生产力”生产“政治产品”,以促进政治生态系统的持久性,打破历史周期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支配力。政治生态不仅谋求生态系统内的稳定,而且还包括内生态与外生态的交流与合作,从政治生态理论来看,处理好系统内诸要素的关系,遵循共同的生态法则和普遍的生态价值,对于构建良性政治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1]苏晓伟.政治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及其特性[J].知与行,2016(11).

[2]【美】弗朗西斯·福山(毛俊杰译).政治秩序的起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4.

[3]【法】卢梭(李平沤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3.

[4]陈新汉.哲学视域中社会价值观念的共识机制[J].哲学动态,2014(4).

[5]【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1.

[6]万斌,丁友文.论和谐政治生态系统与政治宽容调节机制的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12(7).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8]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0.

[9]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8-39.

[10]【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11]苏晓伟.政治生态系统视域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2]范逢春.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意蕴、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J].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3]何显明,吴兴智.大转型:开放社会秩序的生成逻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144.

[14]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36.

[15]【德】汉斯·萨克塞(文韬等译).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20.

(责任编辑 刘晓明)

苏晓伟,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邮政编码 550600)

D602

A

1672-6359(2017)04-0096-04

猜你喜欢

群体性价值政治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农民维权行动的逻辑进路与分析框架*——基于对浙北优新村“群体性上访”的调查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