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件玉雕看元代玉山子雕器及其技艺

2017-10-11裴建华

关键词:玉料山子龙纹

□裴建华

从一件玉雕看元代玉山子雕器及其技艺

□裴建华

当年,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有一件藏品——元代墨玉巧雕龙纹山子。这件墨玉巧雕龙纹山子,长23.7厘米,高10厘米,配有红木底座(图一)。玉山子年代为元代,底座为清代配制。其正面为穿花回首行龙,背面为荷塘独酌老翁。玉质为新疆和田墨玉,主体玉色为墨色和青灰色,中有黑点,山子背部被橘红色玉皮包裹。在此,通过对这件元代墨玉巧雕龙纹山子的赏析让我们对元代玉器的雕刻技艺、主体纹饰的时代特征和演变过程以及元代玉山子的独特之处有个基本了解。

图一 元代墨玉巧雕龙纹山子(正面)

一、玉雕表征

图二 元代墨玉巧雕龙纹山子(背面局部)

这件玉山子的正面是利用玉色的不同,将墨色(即下半部分)雕刻成岩石,将青灰色(即上半部分)雕刻成一只回首的蛟龙游走于繁茂的枝叶之中。其龙身、龙颈细长,为元代典型的蛇身龙。身躯无鳞。四肢几乎与龙身一般粗细,显得粗壮有力,肘部阴线刻勾云纹。龙爪为三爪,厚实如拳头,登于岩石之上。龙尾长度占蛟龙身长的三分之一,并且雕刻成犹如花枝一般的卷云纹;从尾根部分岔,一枝较短,上卷于臀部,一枝长而拖曳于身后;上有五组卷云纹,并与背景的枝叶缠连,几乎融为一体。如此华丽的长尾在历代玉龙作品中并不多见。龙首也呈细长状,口鼻与腮部各占头部二分之一,嘴唇上翘,毛发飘拂于后脑,以细阴刻线饰毛发纹。山子的背部是利用橘红色玉皮巧雕刻成莲叶莲蓬,青灰色墨玉琢出莲梗,橘红色玉皮雕刻成莲叶。在成片的莲叶正中下部有一位老翁悠闲地侧卧于一弧形的物体之上,似乎是一粗树枝,又似乎是一小木筏,难以判断。这一老翁,高束发髻,长须飘于胸前,身着长袍,将长袖高高挽起至肩部,露出胳膊,一手托着头,一手举起扶着头顶上的荷叶,左腿跷在右腿之上;似乎是在夏日炎热的天气里躲在池塘的荷叶下面饮酒乘凉,面露微笑,神情惬意,也许是小酌后的微醺(图二)。这件玉山子正背两面的题材完全不同,而且毫无关联。行龙穿花是唐宋元时期一直流行的题材,一般用于皇帝大臣的衣饰或用具上,而荷塘老翁是民间最常见的图案,不知道这件玉山子的制作者为何将这两个毫不相关的题材放在同一件作品上,令观赏者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底座虽为清代配,雕工也十分精致,采用了和主体纹饰相互呼应的缠枝枝叶,底座两侧外撇,与山子的形状形成对称。

二、时代特色

1.元代玉器雕刻技法。这件玉山子的雕刻技法是典型的元代钻孔镂雕重刀技法,所有的岩石、枝叶、莲叶都留有明显的钻孔痕迹;先钻孔定位后,再雕刻主体纹饰,并且钻孔内部不加琢磨,不抛光,细看显得有些粗糙。龙首与龙颈、龙身与四肢、龙尾与臀部的衔接处都采用深阴刻线的重刀技法,猛一看几乎要断掉似的,但这就是元代典型的时代风格,并不是粗糙,而是粗犷。然而元代的玉器作品并非都是粗犷的,其中也有精致细腻的作品,其细腻程度不亚于宋代。在这件墨玉龙纹山子身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尤其是对这条蛟龙的刻画,从每一条浅细的阴刻线到龙尾华丽的设计,再到老翁传神的表情、姿态,都显示出这件作品是粗中有细的典范。元代玉器似乎有粗工、细工之分:粗工简练拙朴,刀法遒劲;细工达到宋代和金代的高水平,精雕细琢。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刀工同时出现在一个朝代,可能是南北两地不同审美观的体现。

2.玉龙纹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时代特点。这件玉山子的蛟龙纹饰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是玉器雕刻中的杰作。龙纹是中国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崇尚的题材,最著名的“中华第一龙”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碧绿色玉,蜷曲成字母“C”形,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件玉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凌家滩文化、石家河文化都出土有玉龙,史前文化时期的玉龙多为首尾连接的蜷曲状,都较为古拙质朴,但已具备了龙的基本身形。商晚期和周出土很多玉龙。商晚期大多数为片状,少量为圆雕立体状;西周所见玉龙均为片状,未见圆雕立体状。春秋至战国及汉代盛行君子佩玉之风,所以玉佩大量出现。龙凤纹更是流行,这一时期龙纹多出现在玉璜、玉佩、玉璧、玉觹上。战国出现著名的“S”龙,并一直流行到汉代。汉代以前的龙纹都是图案化、神秘化的。到了唐代、五代,龙纹的风格完全不同,开始趋向写实化,身躯浑圆、四肢粗壮遒劲、昂首挺胸,龙身蛇尾,整体显得极为威猛。宋代基本延续唐朝的风格,只是没有唐朝龙显得那么凶猛,身躯比唐朝稍细,鹿角、凤眼、蛇颈、牛耳等是宋代不同于唐代的特征。元代基本继承了宋代的风格,但有自己非常鲜明独特的时代特点,身形如蛇,龙身比宋代更细,如本文这件玉山子就是典型的元代玉龙。到了明清,龙纹更是大盛行,玉器数量也增多,龙纹大量出现在玉带饰和玉龙钩上,龙的样式越来越接近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因为数量极多,已经为人们所熟知。龙纹在历朝历代都被皇家帝王专用,一直到现代,龙纹这个题材长盛不衰,更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寓意:如“龙凤呈祥”“人中龙凤”,并将龙这个被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视为中国国家的象征。可以说龙纹在玉器上的演变发展伴随了中国整个文化发展史的进程,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中。

三、发展简况

山子是雕刻上或园林中以山石为主要造型的一类作品,也叫作假山。玉山子就是用玉石雕刻成自然山水的微型,属于玉器中的陈设类别,多陈设在书房和寝室中,完全摆脱了实用器的功能,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品。简单来说就是圆雕的立体景观,同时运用镂雕、浮雕等技法,使所要表现的景观层次分明、立体化。在种类繁多的玉器文化里,玉山子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类别。因为玉山子对玉器材料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从每个朝代玉山子的大小、形制、玉料级别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政治形态以及社会审美需求。制作玉山子的必备条件:一是玉料的充足;二是工匠的雕刻水平;三是财力。古代开采玉石是很艰难的,都是人工从昆仑山海拔4000米雪线以上开采背负运下来的。所以从每个朝代出现的玉山子的大小、玉料的质量就可以看出那个朝代的财力。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完成。玉山子的制作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还要看当时皇帝和民众的喜好,有需求才会有产出。所以玉山子的发展是个不均衡的过程,经济的发达与否、玉料的充足与否、玉雕工艺的创新与否、人们的喜爱与否,无一不影响着它的发展。

四、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宋代玉山子,长15.5厘米、宽10.5厘米、厚6厘米,呈山形。正面雕刻的茂密松林中,一持杖老者,身旁依龟与仙鹤;背面雕刻着一童子与鹿,行于柞树林间。器底平磨且有穿孔,似为座钮,原本可能是另一器物上的镶嵌饰物。由此可推论,玉山子在产生之初,可能只是器物上的一个镶嵌件。有学者认为玉山子是从玉炉顶演变而来,炉顶是容器类器皿的盖的钮部装饰物,体积很小,多为立体圆雕或镂雕,形状犹如一个小型的山子,这个推测不是没有道理的。

目前所见的元代的玉山子,多为实用器,如玉瓮、笔架等。渎山大玉海,俗称玉瓮,高62厘米,直径150厘米,周长493厘米,重3500公斤。外壁采用浮雕和俏色工艺雕海兽出没于江崖波涛之中,四面共雕刻17种动物,每一面以一种动物为主题,分别是海兽、蛟龙、飞骏马等巨兽。图案气势磅礴,体现了游牧民族的豪放之气。元代出现形体如此巨大的渎山大玉海山子,说明元代对玉料运输渠道的掌控权力还是比较大的。玉山子对玉雕工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形制巨大的作品,如这件渎山大玉海。到现在人们还难以想象,在古代砣具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工匠们能在高大的玉石上进行复杂工艺的雕刻,也证明了元代玉雕工匠的高超水平。估计也只有强悍的蒙古民族建立起来的帝国才有如此的“大手笔”,能制作出这样形制巨大的作品。元代疆域辽阔,控制了当时的主要玉料产地——和田和匪力沙。但继渎山大玉海之后,元代没有再出现如此的巨制,应该与当时的社会需求有关。此外,元代还有两件玉山子比较有代表性,青玉龙纹玉盒和山形玉笔架。青玉龙纹玉盒与渎山大玉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外壁浮雕、内壁琢磨。图案是宫廷青睐的双龙戏珠纹。山形玉笔架玉色为黑白两色,利用两色巧雕成山峦起伏的风景。从这三件元代的玉山子可以看出,元代的玉山子似乎兼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图案注重自然的景观,主题多为龙或海兽等动物题材,海兽穿梭于惊涛骇浪之中,或是蛟龙在悬崖峭壁之间翻云覆雨,这都是元代游牧民族的精神体现。

五、结语

元代,自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到1368年元被明朱元璋所灭,元代共98年。蒙古国在灭金之前可能就没有琢玉业,灭金后迁都大都,接触汉地的文化后,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才开始重视玉器的制作,设立了三个官办碾玉作坊,使原宋金时期的玉雕工匠得以重操旧业,也使得元代的玉器延续发展。考古出土的元代玉器并不多,但传世的元代玉器比较多,也比出土的玉器质量高。

本文所述这件墨玉龙纹巧雕山子所用玉料为一块新疆和田带皮墨玉,应该是山流水,即山上的山料滚落于河床之中,经过富含各种矿物质的河水冲刷,表面形成皮色。大多数玉山子都是山料制作而成,因为大块的籽料比较少见。元代玉器所用玉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多见青玉、墨玉,少见白玉,喜欢保留玉上的皮壳,而且擅长运用巧雕的技法将玉料的每一种颜色和皮色发挥到极致,不至于浪费,同时达到巧夺天工的图画艺术效果。这件墨玉巧雕龙纹山子集中体现了元代的玉器制作风格、工艺水平、刀工技法及题材、玉料等方面的时代流行特征,也代表了元代相当高超的制玉水平,是元代传世玉器中比较少见的作品。

(作者单位 河南博物院)

[责任编辑 李立科]

猜你喜欢

玉料山子龙纹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龙纹图样的现代平面设计研究
瓷器上的龙纹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不能叫你的名字
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