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
2017-10-10江月玲
江月玲
(一)
阿依的家,在大山深处。
盈盈蓝天,悠悠碧水,桃夭灼灼,其叶蓁蓁。日子虽然清苦,却诗意盎然。
阿依赤着脚,趟过山间潺潺的小溪。溪边的阿妈、阿婆们一边捣衣,一边闲话家常。待她们有说有笑地离开后,阿依总是喜欢倚着溪边的大石,掏出心爱的口弦,吹出一曲献给自然的、最淳朴的赞歌。
有时她望着重重高山,也会畅想山那边的世界。毕竟,这个从小在彝家山寨长大的女孩儿,已经十七岁了。
她有自己的烦恼与憧憬。
(二)
村里来了一群人,扛着各种各样的摄影器械。
村里人都跑去凑热闹,阿依也很好奇。听刚从城里回来的达子说,这是城里的一个采风团队,专门来山里搜集民俗文化资料的。
民俗文化资料?阿依一脸疑惑。
“你的口弦,也是其中之一。”达子笑着说道,“好好给他们吹一曲,待把视频传到网上,让咱阿依妹子也当一把‘网红!”
阿依不知“网红”为何物,不过,在她眼里,达子是在城里见过大世面的人。“就依达子哥的来吧,准没错。”
采风团队在村里待了一周。临走时,他们已录下了许多视频资料,也包括那个单纯朴素的女孩,在安静地吹着口弦。
(三)
来小山村的人越来越多了。
據说,他们都是看了采风团队的作品,慕名来寻访这个“世外桃源”的。
阿依家的访客也越来越多了。那个吹口弦的朴素女孩,俨然已成了“网红”。阿妈索性在家门口挂了个“农家乐”的招牌,生意还颇为兴隆。家里买了彩电,换了家具,阿妈乐得合不拢嘴,天天夸奖阿依多才多艺。
可阿依却不这么想。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她的生活却不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了。她很少再去小溪边,让自己随着口弦的乐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在逼仄的小院里频频为来客表演,这让生活多了浮躁喧嚣,少了淳朴安然。
阿依厌倦了做一名“网红”。
(四)
达子从城里回来,阿依忙跑去向他诉苦。
“怎么,妹妹,你家才盖了新房子,还会有什么烦恼压过乔迁之喜?”达子一脸玩世不恭,一如往常的随性之态。
“达子哥,你可别提这些事儿了,我,我……”阿依欲言又止,“我不想成为你口中的‘网红。”
“这又为何?”
“这样的生活,夺走了我本该有的宁静。”
达子沉吟半晌。
“你的意思,我明白。”达子缓缓道。
“这样吧,这次我回城的时候,你不妨同我进一次城。我引荐一些朋友与你认识。”
(五)
阿依以前只去过山下的小县城,到省城来,还是头一回。
“怎么样?”达子回头看了看如孩童一般左顾右盼的阿依,“有空的话,哥再带你转转省城最大的商场。”
“不必了,哥。”阿依忙转回头来,“对了,你说的那几个朋友呢?我们应该快见到他们了吧?”
“不远了,就在前面。”
拐过几条小巷,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屋赫然出现在眼前。未见其人,却闻一曲悠扬的古乐萦绕其间。古乐忽而如流水潺潺,仿佛使阿依回到了故乡;忽而又似马蹄铮铮,令人联想到北方的草原;忽而又如西风烈烈,似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达子轻轻推开门。木门吱呀,一下把阿依拉回了现实世界。屋内的人看见达子,也不起身相迎,只是嬉笑着调侃:“你小子,可算是想起要过来一趟了!你身后这位,可就是你经常提起的妹妹,阿依?”
阿依一脸懵懂地站在达子身后。屋里有耄耋老人,有三四十出头的中年人,也有同阿依一般年轻的少年、少女。
“没错,这就是我的‘网红妹妹,阿依。我想,倘若她愿意加入,咱们的民俗乐器传承协会,应当会多一股新鲜有活力的血液吧。”他转过头,“阿依,你愿意加入这个团队吗?”
阿依的心,蓦地被拨动了一下。喧嚣城市中的一股清澈泉水,正悄然浸润着她的心田。
她爱口弦,那天籁之声曾让她无数次沉醉其中。但她也知道,这个古老乐器也正因传人的日渐减少而逐步走向衰颓。
她爱它,又有什么理由不让它被国民所知呢?
于是她轻启丹唇:“我愿意。”
(六)
又一年春天,山里的桃花开得格外早,少女流连其间,笑颜堪比花妖。
山村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了。农家乐遍地开花,游人如织,他们都对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彝家小山寨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在沉寂了一个冬天之后,阿依再度成了“网红”。不过这次,她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兼宣传大使。
她开通了微博,宣传故乡的美景。但更多的,则是她吹奏口弦的视频,以及她与民乐爱好者的诸多互动。
达子看着阿依:“妹妹,现在你还会为‘网红的身份而烦恼吗?”
“当然不会了,”阿依笑言,“毕竟,借助网络的力量,才能促进咱们的民乐发扬光大嘛。我要做一个——真正的‘网红。”
(指导老师:田秀娟)
点评
本文塑造了阿依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兼宣传大使的人物形象,从正面角度肯定了“网红”的积极意义。作者情节设置合理,文章前半部分传递出了阿依对现代文明、对“网红”的排斥,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她逐渐意识到,合理利用好“网红”这一身份,其实对传承传统文化是利大于弊的。本文剖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与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合理出路,视角新颖,题旨高远,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