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任务 走近真实 追求大美
2017-10-10陈军谢家宏
陈军+谢家宏
2017年高考全国一共有10道作文试题,这10道试题全是材料作文(北京卷的两道试题采用了“材料+命题”的形式),要求考生研读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综观10则作文材料,其内容都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生活,其立意都紧扣育人导向,引导考生以材料为依托展开深度思考或情感体验,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真情实感。
在笔者看来,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超越“任务驱动”,思辨见真章
虽然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大热,但文章写作不能止于完成任务。有话可写,写出来能完成任务,这只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实用型文章,描述生活、交流情感、发表看法,也不都是需要任务来驱动。2017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虽然大部分隐含了写作的任务,但没有出现提出具体问题要考生讨论如何看待之类的命题。其实说到底,一篇文章除了要能够完成题目要求的各种任务外,还要能够巧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展现作者的思辨能力,以见出作者的真章。也就是说,构思表达才是区分文章高下的关键。
写作高考作文的原则是“据题发挥”,考场作文的实质就是要求考生筹谋、经营一条由题目到熟悉生活的纽带——思想、思维和语言的纽带。写不写得好才是作文考查的真正目的,如果一道题所涉及的内容考生没见识过,要写好就很难了;如果要思考的问题超过了考生的生活见识,也同样形同虚设。有什么样的生活才有什么样的思想,这样才能构成恰当的作文内容。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只给定事实或观点作为写作的情境背景,再加上写作的任务、要求,在命题的指引下,考生可以就事论事、就事引例、就事说理,充分展示考生的生活见识及思想情怀。
以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该题写作的关键在于如何自由、灵活地搭配、组合材料所给出的12个“中国关键词”,从而“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做到大处着眼(回答中国是什么样的),小处着手(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要求考生从12个关键词中选两三个,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这样处理有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选好关键詞”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立意。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就会生成怎样的主题,这直接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下,没选好就难以形成浑然一体的文章骨架。而“选好”就是要“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有机”意味着组合方式要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也就是说两三个关键词要围绕同一个中心“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从这个角度讲,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针对这12个“中国关键词”,考生可以进行不同的逻辑分类,以选取适当的组合方式来立意。如由“长城”和“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和“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和“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
最后,面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的读者意识一定不能缺。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是让一个茫然无知者初步了解中国,或让一个对中国了解不全面的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又或者专门给外国青年介绍某一方面的内容,以此来传达作者所认识的中国形象。如果这样预设一下,写作起来可能就会明朗很多,写作的难度也就降低了。所以,要写好文章,就要先弄懂这篇文章是写出来干什么的,要写成什么样子,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这就不只是写作任务的问题,而是写作策略的问题。
从整个题目来看,给外国青年介绍中国这个任务只是一个出发点,写作的关键还是如何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给定的任务没有限制考生的写作内容,不限于就事论事。在自由组合关键词的基础上,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可见,区分文章高下的还是文章的表现力。
二、追求真实表达,题“浅”吐真言
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强调要规避宿构、套作,要能在考场中看到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这不只是高考的要求,也是高考引导日常教学的导向要求。在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中,一直保持着这种命题导向——要求学生能真实表达。“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出也就是希望促进高考作文的真实表达。
从2015年高速路上“小陈告老陈”开始,高考作文要求考生针对具体的事件发言,而不是提炼一个“关键词”或围绕一个话题就能自说自话了。高考作文命题开始关注作文的交际性,有了明确的写作对象意识,文章的实用性在加强,最重要的是更能反映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如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让考生“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全国新课标卷Ⅱ让考生谈对名句的感触与思考,全国新课标卷Ⅲ让考生写“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这样的题目比较“浅”,审题难度不大,且容易激发考生的表达欲,让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敢于拿起笔来表达自己的见识与看法,而不是让他们挖空心思宿构、套作,向阅卷老师乞讨一点可怜的分数。
作文境界无上限,但表达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真实。如果文章内容是虚假的,那么高考作文就完全失去考查的意义了。文章要能反映生活,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虚假,徒有空洞的形式,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有高考作文研究专家就认为:“感情真挚是文章的根本所系,一篇文章倘若没有感情,那不过是一块文字大拼盘;倘若充斥着虚情假意,那就成了一场令人恶心的文字游戏。作文要写真情实感,这是我们永远需要恪守的法则。”因为学生只会对自己经常接触的生活有表达意见的冲动,所以,只有当写作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越接近,他们的写作才会越自主,他们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时写作才能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文章要先有用,再追求超功利的审美效果。endprint
三、放手自由组合,炼意养格局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试题给出了多个关键詞,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试题给出了多个名句,让考生自由组合,构建文章的主题。这种“组合型”新题型,是2017年高考作文的一点新变化。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要会辩证统一地分析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关系,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谈想法。
其实无论是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中国关键词”,还是全国新课标卷Ⅱ的名句,都是考生经常接触的,都能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与感悟,这是题目“浅”的一面。这种看起来的“浅”,能大大提高考生的写作自信,激发他们的表达欲,使他们羞于宿构与套作,敢于一吐真言。有人调侃道,过去有些高考作文题满是曲高和寡的味道,一个有着浓浓“文化味”的作文题,却让许多考生显得特没文化,没有那种思想高度,没有那种阅读背景,没有那种生活视野,仿佛我们的学生都不是生活在现实中一般。如今这种“浅题”可以看作是把写作的“门槛”降低,让考生能就熟悉的生活发言,而不是先要走进命题者预设的某种特定场景与境界里,在揣测命题者的意图后小心翼翼地写作,随时都要担心是否跑出了题目预设的圈子。
这种“组合型”题型还多了一份自由,写作内容可以在多个词语或句子中自由选择,主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提炼不设限制,从内容到主题到形式都可以由考生自己拿主意,主动构建,这种写作过程充满了创造的自由感。
但要把这些词语或句子再组合起来提炼出一个恰当的主题,也是十分考验考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自由组合”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之后的组合就能显示考生的思维水平和视野格局。有些内容似乎天天接触,但如何写到文章里去,这就考验考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了。日常生活本身不能直接进入文章,它需要一个“素材化”的过程。我们要用语言记录生活,把日常生活“符号化”,生活才能进入我们的文章,这恰恰是我们形而上思考生活的开始。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鸡零狗碎,就是充满着各种变数。如何从我们碎片化的生活里提炼一点“关键词”,寻找一些零碎的“诗意”,这本身就是写作的起点。如果能够把这些“关键词”与“诗意”组合起来思考一番,我们就能发现生活的意义,人生格局就能刷新一遍,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生活驾驭感。
有自由才有创造,有生活才有思想,引导学生找到写作的坚实起点,今年高考的“组合型”新题型功不可没。
四、坚守立德树人,大美出华章
孟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文章要写得好,首先要解决写作主体的问题,要培养“有德之人”,然后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高考立德树人的宗旨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要学生关注社会,表达自己的心声,这项工作就应该渗透进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学生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对世间万事有是非判断标准,才有立场,有想法,对事物才有不吐不快的表达欲。当一个学生能涵养正气,有责任担当,内心自然就会升腾起浩然之气,表达出来就是析事辩理的充沛文气,“文以气为主”,文气贯通,文章才有“大美”气象。
如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我看高考”“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这些热门话题背后都有不同的声音,如何看待这些声音可以看出你的立场、你的襟怀、你的思维品质。内心有着全局观念,有着辩证思维,有着乐观积极的精神,从你心中流淌出来的必然就是浩然正气,精彩华章。如果只是囿于一隅,不关心家国大事,以一孔之见妄自菲薄,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文浅而意芜。
此外,“重读长辈这部书”“读三本大书”“24小时书店”这些话题也需要超越个人,关注传统,关注现实,关注精神成长。缺乏精神文化的底子,缺乏开阔的视野,是很难写出有见地的好文章的。
针对以上几个趋势,同学们在2018年的高考作文备考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关注时事,养大格局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都不回避热点时事,意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时局,养大格局。在备考过程中应站在“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高度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审视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以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等言说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自己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平时应多看新闻,多看时评,知晓热点话题的来龙去脉。
(二)广纳信息,丰富认识
多关注身边生活、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平时养成多看、多读、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的习惯。提高正确看待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各领域新发生的大事以及争议大的社会话题,要积极参与讨论。一要动笔记录,使其素材化;二要分析评论,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有理有据;三要交流,和老师同学交流看法,集思广益,丰富认知。
(三)强化审题,精练表达
见识各种题型,强化审题训练,要能快速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构思有章法。同时要强化写作的读者意识、交际意识。写作,本质上是一种交流行为,营造具体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教学生自由地表达与交流,正成为写作的趋势。“任务驱动”只是交际中的一种,要想征服读者,还要有比完成任务更高的追求。多思考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得更清晰,更有意味,更有文采,更容易让人接受,字斟句酌,追求完美,才能在写作上一步一步成长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