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搜救风险分析与规避

2017-10-10刘磊

珠江水运 2017年17期
关键词:风险规避风险分析

刘磊

摘 要:海上搜救并不同于一般的搜救行为,海上搜救环境恶劣,在搜救过程中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其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本文理清了海上搜救风险的特征,并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分析,并从搜救装备、搜救技术、搜救专家知识库、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对降低海上搜救风险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海上搜救 风险分析 风险规避

海上搜救主要是由海上搜寻与海上救助这两部分构成。它的具体概念主要是指船舶发出遇险报警之后,任何可利用的海上救助力量包括专业的救援团队和搜救志愿者以及周围航行的船舶等非专业搜救力量,在获取遇险报警的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海上救助。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救助中心的工作:一是全方位覆盖,救助站点布局进一步完善,专业救助力量在重点水域形成救助力量的全方位多重覆盖。二是全天候运行,具备能够在12级风力条件下出动救助,具备执行远洋深海国际救援任务能力。三是快速救助,一般海况条件下,离岸100海里以内人命救助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四是有效救助,在9级风力条件下实施有效救助,一般海况条件下,人命救助有效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但实现一切成功救助的前提是确保救助力量的安全,实现安全救助。

1.海上搜救风险的分类

按照海上搜救风险的来源,一般可以将海上搜救风险划分为资源、环境、技术、信息和组织等五类。

(1)资源类风险。海难发生后,搜救中心最需要知道的就是在事发海域及周边地区有哪些可以调集使用的搜救资源。由于海难事故发生在茫茫大海上,开展搜救行动所能得到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很多事故不能得到及时救助的主要原因。

(2)环境类风险。所谓环境风险,就是指搜救海域的风、浪、潮流、温度等水文气象因素,及水深、礁石、岛屿等地理要素,对搜救行动的顺利开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技术类风险。搜救装备的局限性,专用救生器械的缺乏,搜救方案技术上的缺陷等都可能引起搜救的失败。但由于现场情况的瞬息万变,要求救助船舶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和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救助。

(4)信息类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搜救所急需的关键性信息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大量垃圾信息的拥堵。

(5)组织管理类风险。这一方面包括海上搜救法律法规不完善,各地应急管理体制不统一,搜救应急预案不健全,搜救项目团队的协调沟通存在风险。

2.海上搜救風险的预警管理

针对提出的海上搜救风险的分类提出如下的预警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1)资源类风险的预警管理。加强海上专业搜救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要建造一批现代化的海事巡逻船和救助船。二是要加强空中巡航和海上搜救的专业飞行队伍,逐步健全覆盖我国沿海水域的海上立体救助体系,在重点水域率先实现了海空立体救助功能。三是加强救助船舶的海上动态值班待命制度,加大救助力量待命部署密度,缩短待命船舶与遇险船舶的距离。

(2)环境类风险的预警管理。环境类风险的预警管理,需要对海洋环境建立综合监测网络,以便海事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事故多发海域的环境变化,提醒在这些海域航行的船舶注意防风防浪,同时一旦海难发生,也可以为搜救船舶提供第一手的海洋环境资料,及早采取应对恶劣天气的措施,降低环境因素对海上搜救风险的影响。

(3)技术类风险的预警管理。对于这一类搜救风险,可以通过开展搜救技术交流、编辑典型搜救案例、制定搜救技术手册(指南)、开展搜救技术培训等加以预防。

(4)信息类风险的预警管理。为了预防海上搜救的信息类风险,我国目前已经从事故报警、现场监控等方面加强了搜救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包括:①统一海难救助电话(12395);②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 TS);③建设电视监控系统(CCTV);④建设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网络(AIS);⑤建设电子海图与船舶信息查询系统。

(5)组织管理类风险的预警管理。预防海上搜救中的组织管理类风险,除了建立健全海上搜救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海上搜救指挥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海上搜救预案外,加强海上搜救演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3.降低搜救风险的建议与思考

3.1建立搜救专家知识库辅助搜救决策

建立“海上搜救技术专家知识库”,该知识库的构建包括研究遇险船舶种类、遇险性质、救助力量资料和特点、应急救援预案和施救规程以及辖区水文气象资料的大数据统计和推理操作模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大数据统计技术使收集的资料既要能够充分表达救助打捞专业知识,又要有利于知识库的构建,并做到可升级性、正确性、清晰性和方便性。其中搜救力量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动态待命船舶、搜救直升机和应急抢险专业设备如溢油回收设备、搜救无人机、无人艇等的参数信息和部署情况;海事信息主要是指辖区水文地理资料;搜救信息是指遇难船舶信息、险情等级、过往船舶信息、事发位置和救援方案制定等信息;救助原则和程序是指救助过程的基本原则和救助信息处理程序,这是通过无数次救援事件,总结分析和案例评估得出的方法论。

3.2发展新型海上搜救装备

国家和交通运输部应继续对海上搜救装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购置和建造大型救助直升机、大型先进救助船舶和吨位浮吊船等装备。

未来海上搜救装备需要融入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比如救助局在十三五规划中将“无人机(UAV)”、“无人艇(USV)”、“水下机器人(AUV)”写入搜救设备的采购与研发计划之中。

3.3开发海上搜救人员综合安全防护系统

根据海上登船搜救行动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设计如下的安全保障系统用于确保搜救人员在登船搜救时的安全:

(1)防坠落子系统:主要包括安全登离轮防坠保险装置,由一个防坠救生器和马甲式安全带配合使用。此安全装置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保持海上工作人员登轮时的工作位置,防止坠落;② 升高或放松时起到保护作用;③坠落时拉住人体。endprint

(2)防沉降子系统:包括专用救生包,海上专用救生包采用救生包和救生衣一体化的设计,运用特殊的材料和工艺,集安全性、背负性、舒适性、防水性、耐用性于一体。采用发光带结构可以在光线较暗环境中便于施救人员发现和确定水中遇险者的位置。采用海水触动式的紧急充气式救生衣,海上作业人员入水5秒内救生衣会自动充气,使其头朝上浮起。

(3)防失踪子系统:包括海上人员落水报警与搜救系统。该系统由报警终端、搜救平台两部分组成。当人员落水时,可手动激活或自动激活终端,终端采集佩戴者定位信息,优化处理后,按照指定的发射频率,通过AIS链路向外发送遇险求救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人员身份识别号、位置信息等。同时,安装有北斗一代定位终端的船舶接收到报警信息后,还可以通过北斗卫星发送求救信号给搜救任务控制中心,方便岸端辅助指挥搜救工作的进行。

(4)防伤害子系统:主要包括手套、防滑鞋。防伤害装备主要应用于海上作业人员在攀爬时防滑到、防刺伤等。

3.4加强海上搜救人员的教育培训

搜救人员作为搜救主体,良好的搜救素养和专业的搜救技术水平不仅对搜救作业至关重要,同时也在另一方面保障了自身的安全。因此加强对海上搜救人员的培训也是构建搜救人员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用人单位应创造条件,为海上搜救学员提供充分的海上实习机会,提供充足的海上实习岗位,引进国外有益做法,开展我国海上实习制度,在搜救学员实习一定的时间之后根据其实际表现颁发搜救证。如果考核不过关,应当回炉,对个人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

开展搜救学员海上搜救教育培训的总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入职培训中不但要以日常的课程培训为主,还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模式,比如邀请一些具有丰富搜救经验的专家进行专题汇报,并提供给学员与这些专家接触的机会,尽量来提高每一位学员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还要创新改革新的考核培养模式,今后可以尝试采取论文研究与考核相结合的考察方法,对其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和监督等。

4.结论

海上搜救因为其自身的背景、环境不同,其自身具有不同于一般搜救行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海上搜救中更应加强对可能遇到的搜救风险的應有对应。本文立足于以上的研究目的,构建了海上搜救人员安全保障体系,并对海上搜救风险控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熊伟,王海涛,等.救助工程[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01).

[2]成崔芳,黄鹏飞,张寿桂.海上人员安全综合保障系统[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02):120-124.

[3]赫永霞.海上搜救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大连海事大学,2008.

[4]陈明东.海上搜寻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险规避风险分析
大学科技园财务管理特点初析
探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及防范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