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与立命
2017-10-10
“余路还要走多久/你攥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赵雷《成都》
2016年,赵雷的一曲《成都》让多多少少被命运刺痛过眼睛的人暗自垂泪:生活的无奈在于你预测到了余路,却还是在挣扎。
面对预测,不难看到生活中的人大都是这种模式:生命的前些年,壮志在心,呐喊“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试图让所有对自己的预测打脸;生命的后些年,放下骄傲,感慨“精诚之至,哀感之灵,自有命数,亦不能为之挽回”,叹息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预测随遇而安。就这样,我们周而复始地从“不信预测,不认命”走到“后悔不信预测,认命”,吊诡的逻辑就这样闭合得毫无破绽。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在这两种极端中盘旋。首先,对生活的预测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这个物种有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我们无止境地追求意义,形成理性,这决定了我们这个物种拥有比其他物种更强的理性思维,我们知道要什么也知道要怎样。真相是我们太擅长就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推理了。你从小就知道蜻蜓飞不高那要下雨,你敢说对生活的预测都是空穴来风?对生活的合理预测一定不会偏颇太大。
但我并不想说对“准”的预测就要听之任之。哪怕是再合理的预测,都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能根据现有发生的一切进行预测,而你是个最大的变量。你素来碌碌无为,而下一刻的你可能做出大善之事,那么原本的预测就会被推翻,反之亦然。由此看来,就算对生活的预测并无不妥,人们也完全可以自我“立命”,當然前提是不完全脱离预测地异想天开。
然而,道理总是简单,现实总是复杂。如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现实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之所以徘徊在“天命不足畏”和“亦不能为之挽回”的两种极端之间,就是因为在“立命”的道路上受挫了,想的比预测更好,做的比预测更糟。事实上,这份焦虑伴随着人类的终生:不确定的失去,让人恐惧。我们不知道义无反顾地去改变生活里每一次已能预测到结果的事情会意味着什么,我们焦虑这么做是不是会失去更多。但是我们也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不确定的得到,让人兴奋。尝试去突破预测的路上也会有欢笑和掌声。但切忌盲目,天马行空并不是笔者所倡导的“立命”。
仔细想想,如果我们事事根据预测如此理性地过活,那么我们人类跟正在日益兴盛的人工智能还有甚区别?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不就因为这一点吗?我们要么真知道水深水浅,要么就以身犯险地去试探,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我们。
先哲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对自己说:“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阅卷组点评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其亮点有三:一是立意高远,富有思辨性。作者并不否认对生活的合理预测,主张突破预测,为人生立命,“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二是巧用连词,结构巧妙。几乎每段文字的开头,作者都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这使说理逐层深入。三是材料丰富,内容翔实。特别是开头引用的赵雷的歌词,既巧妙地引出了论题,又开拓了论题的内涵,还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从题目到立意到语言表达,本文均符合一类文上的标准与要求,故得69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