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语文美育教学研究

2017-10-10刘冬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特点作用

刘冬梅

[摘要]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园丁的母机,师范生具有一定的审美层次和认知关的能力,意义重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可以让学生在受到关的熏陶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本文从美育教学的前提、特点、作用等方面,深入探讨高师语文的关育教学。

[关键词]高师语文;美育教学;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110-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学生的感情,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才能。而美育与语文教学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的因素。很难设想,没有美感的语文教学会在学生的精神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力。

一、美育教学的前提

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由于他们受到知识领域、生活经验等诸方面因素的限制,对于许多事物缺乏辨别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搞好语文美育教学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讲解,使学生懂得美是客观存在,但只有能够激发起人们美感的具体对象才美。如课文《长江三峡》《海滨情思》中的三峡和青岛海滨所以美,就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具体的对象,而且因为它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力,能够激起人们美的感受。课文《刑场上的婚礼》中的周文雍、陈铁军的美,并不仅仅因为他们爱情本身的动人,更因为他们的婚礼标志着革命者永生不灭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仰和纯洁高尚的爱情。

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教者便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入认识美的多种属性,剖析美的本质。在讲授表现自然美的课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风景谈》的多姿,青岛海滨的迷人,更要引导他们发现作者对自然的欣赏和赞美,往往结合着生活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作者的情感,赞美人的精神。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优美是美的多方面属性,而借此来抒发感情,赞美人的精神,才是美的本质属性。同理,讲授思想美的文章,我们不仅要分析其逻辑关系、论证过程,还必须抓住作者思想的精髓,看他们怎样以其深刻睿智、博大精深而去启迪同辈,警醒后人;讲授人生美的文章,不仅要从语文角度分析思想意义、艺术特点,更要使学生了解到:正是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及对事业的忠诚信念,构成了人生最美的图画,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强化从课文中获得的审美感知。可见,具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为语文教学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二、美育教学的特点

高师语文的美育教学,是在既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来实施的。因此,它不是搞花架子的“借题发挥”,而是于听、说、读、写全过程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所以,我们应了解美育教学的特点,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形象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也就是说,美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形象性,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便没了美和美感。在语文的美育教学中也应充分认识这一特点。

教材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文字应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以语言为中介,把握文章思路,认识作品的形象,实现形象的感化作用。如教《卖鹅妮》一文,我通过范读和让学生阅读,使学生通过文字建立起内心的视觉形象,顺利地理解了小姑娘的纯真善良,胖女人的自私、庸俗、贪婪的性格特征,自然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反之,如果学生心中没有形象,任你怎樣归纳特点,分析人物,学生的印象也不会是深刻的。

另外,教师的课堂语言也是体现美感形象性的直接媒介。当然,这不是指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指教材关键之处的“畅讲”。课堂语言要求能声情并茂,勾摄学生的心灵;能绘声绘色,唤起学生联想。“悲的地方使学生热泪盈眶,喜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深恶痛绝”。这一切综合起来,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二)感染性

感染是指感情上的一种共鸣。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主要是通过感情熏陶和形象思维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在一堂课上能否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感染,是实现美育教学的关键。

要想感染学生,首先,教师与学生必须达到情感共鸣。青年学生对人生渴求着理解,对知识强烈地追求,如果能把他们的情感调动起来,爆发出的力量将是无穷的。所以,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就是为了促成学生内部情感的发展,在知识上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情感陶冶上“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获得成功,就应把自己对本学科的厚爱,对事业的热爱,化成永不衰减的童心,熔铸到教材之中,化成富有情感的讲述,把文章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深情地送进学生的脑海,形成有规律的知识链条。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或是对美好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或是对忠贞节操的赞叹不已;或是对悲惨遭遇的泣不成声;或是对腐朽罪恶事物的怒不可遏……可见,在美育教学中,“情”是主线,没有教师的“情真”,便不会引出学生的“真情”。感情的共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学生吸收知识,转化能力,形成信念的终点。

三、美育教学的作用

由于美育教学的特点,使它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抽象的说理教育能使学生在理性上分清正确與错误,但却不容易解决认识正确与感情接受的矛盾。美育教学能在情感上感染和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较容易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接受的和谐一致,这正是语文美育教学的力量所在。

在高师语文教材中选了若干篇鲁迅先生的作品。尽管每接触一篇作品,教师都要做一番详尽的介绍,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的制约,他们对鲁迅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在理解上总有一段距离。于是在教《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时,我结合作者精心选取的不同国籍、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物沉痛悼念鲁迅先生的情景,来讲鲁迅的弃医从文人怎样唤起了千百万人的觉醒,讲“五四”时的呐喊怎样树立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讲他的创作怎样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讲他“左联”时期的斗争,讲他上海十年的伟业……因为他的功绩,才得到各阶层人民对他的敬爱。这样,课文中的情与鲁迅的一生纵横交织,一位战士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我用低沉的语调朗读安葬的场面,将学生带到课文所描写的沉痛悲凉的气氛中,然后结合篇末点题畅谈鲁迅“垂老不变的青年热情,到死不屈的战士的精神”,使学生们在思想上能真正理解鲁迅精神的内涵和“民族魂”评价的公正与崇高!

由于学生在接受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他们的审美感受已达到一定程度,而适时的理性点拨,便可以使学生从“动之以情”的阶段,飞跃到“晓之以理”的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以美育人的教育作用。

四、美育教学与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

语文课中的美育,不应是外加的教学,而应和学生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因为美学的审美价值,一般是以认识作为基础,而学生的认识价值又要依赖于对课文的欣赏价值来体现。以文天祥的《金陵驿》为例,初读,学生会为其精美的词句所感染,但在没有了解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之前,对诗中形象美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他曾九死一生逃归南方的经历,及写作本诗后将告别金陵,有去无回的背景,才能理解“孤云漂泊复何依”的沉痛心情,和“化做啼鹃带血归”的真正内涵,才能理解他用生命来写这首诗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就可以证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语文美育教学就是这样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加成分,而是有机地融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深厚人文特性的课程,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和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现在已有很多人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它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取人生的智慧,生命意义的启迪,成为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特点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有效方法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