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艺术主体与时尚融合实践及发展研究
2017-10-10王朝斌
王朝斌 喻 芳
武汉城市圈艺术主体与时尚融合实践及发展研究
王朝斌 喻 芳
艺术与时尚的融合,在服装和奢侈品的合作上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时尚产品和时尚行为将成为艺术与时尚融合新的出发点。本文将以参观美术馆、参与公共艺术活动、发现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为出发点,试讨论时尚与艺术融合的新方式,为以艺术家为主的艺术主体提供时尚与艺术的共同融合发展的新探索,最终促进武汉城市的文化与艺术的进步。武汉进步的连锁效应将会带动武汉城市圈的共同发展。
艺术;时尚;美术馆;公共艺术;生活方式;武汉城市圈
当代社会,艺术被哲学影响,优秀艺术作品表达社会集体潜意识。艺术家作为艺术主体的主力军,是一群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哲人和高超艺术表达能力的匠人。艺术家用视觉语言表达哲思,艺术与时尚跨界可以更广泛地传播这种思想,视觉语言的多样性使得艺术主体迫切需要更多元的时尚产品和时尚行为的参与。这种时尚参与,在物质丰盈的时代可以以时尚行为作为时尚的新风向,带动武汉城市圈文化的进步车轮不断前进。
一、美术馆与时尚行为
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现在依然是一种平行于社会生活的亚文化圈。“美术”一词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日语音译而传入中国并开始普遍应用。美术馆最早是作为博物馆中专门收藏与陈列艺术品的展馆,完整名称为“美术博物馆”,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习惯性地简称为美术馆。美术博物馆具备非营利性、公共性、学术态度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即研究、展览、典藏、公共教育。美术馆是人类和人类环境在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见证。现今,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三十多家公立或者私营美术馆在武汉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基于这个前提,美术馆的出现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时尚生活方式影响广大武汉市民。
武汉市内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美术馆机构有: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大学美术馆有:华中农业大学艺术馆、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艺术馆、江汉大学汤湖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南民族大学光谷美术馆、武汉洪山珞珈书院、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等。大型企业和公司投资的美术馆有:合美术馆、403国际艺术中心、武汉chi K11 art space艺术空间、BIG HOUSE美术馆、武汉园林艺术馆等。民营的美术馆有:武汉汉雅美术馆、图腾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等。
湖北美术馆馆长翼少峰关于“由中转到现代——展览理念的生成与美术馆知识的传播”的演讲中提到“美术馆一方面可以把观众拉近美术馆,另一方面可以将艺术推进到广阔的公共空间”。在艺术家的实践中,在美术馆里展出的作品往往是当下艺术作品中最具有时尚性质的,参观美术馆本身便是一种时尚行为。据相关统计,有43%的英国人在一年之内参观了博物馆和美术馆。美术馆能带来最前沿的艺术作品与最新颖的艺术观念,与博物馆不同,艺术作品在美术馆里时时更新。在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望精神生活的满足。参观美术馆就是一种新型的时尚生活方式,这种时尚行为将带来全新的艺术精神体验,“美育代宗教”及艺术的其他功能将会对参观艺术馆这种时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武汉经济的不断发展,美术馆的资助由从前单一的政府出资形式到现在企业、公司、个人出资的多元形式。武汉地区有华中地区唯一一所美术学院,众多艺术家云集于此,为美术馆的展览展示提供了艺术作品,为市民们参与时尚活动提供了视觉的盛宴。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重视。网络社交平台为美术馆展览信息提供宣传,热爱文艺的市民也逐渐将参观美术馆作为一种娱乐的生活方式。武汉chi K11 art space艺术空间依托周围的商业购物环境可以吸引进行时尚消费的人群参与时尚活动,参与艺术活动,艺术空间不失时机的在大众购物和消费这些传统的时尚活动之余展示了另一种新兴的时尚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效仿英国的文化生活,使这样的行为活动成为一种时尚。
二、公共艺术与时尚生活方式
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是从公共艺术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公共艺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场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并且强调以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进行环境营造。公共艺术的概念主要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实施。随后这股艺术思潮迅速流传到欧洲。20世纪80年代末公共艺术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多以政府出资建设的大型建筑物、雕塑、纪念碑、纪念园、绿地、花园为主要形式。世界著名的公共艺术项目就有屹立于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AT&T广场的大型金属雕塑《云图(豆子)》、科罗拉多会展中心的《我明白你说的什么意思》,此外还有克里斯多与珍妮克劳德夫妇的短期公共艺术《包裹国会大厦》、里奥·维拉利尔的《海湾大桥灯光》、珊迪·常的互动公共艺术《在我死之前》。武汉市已经建成的公共艺术成功的典范有:龙王庙观景台、琴台公园、东湖绿道、江夏绿道、江滩大禹治水雕塑群、东湖寓言雕塑园、中山大道新建的雕塑、武汉地铁线站台艺术墙,以及以武汉第一纱厂旧址改建的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等。“时向东则把公共艺术介入城市问题的功能归纳为四个方面:改善城市环境,缔造城市景观,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公共文明。”
武汉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是私人投资建设的公共艺术空间,也是公共艺术与时尚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形式。武汉第一纱厂旧址本身就具有外观上的美感和历史文化内涵,是武昌临江大道上的一道风景线。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主要经营与艺术相关项目,将艺术、公共艺术、时尚生活方式和美术馆的特性集于一身,使以艺术家为主的艺术主体与公共艺术项目、美术馆达成微妙的沟通,使广大的武汉市民通过参观这项公共艺术项目了解艺术中时尚的前沿,提高市民的时尚品味、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鉴赏态度。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因此成为艺术与时尚融合的孵化基地。
图1 豆子 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AT&T广场
图2 我明白你说的什么意思 科罗拉多会展中心
图3 武汉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除了依托特殊机构建立的公共艺术空间,其他短期或者互动性公共艺术也是融合时尚的重要方式。其中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艺术的附载形式。“中央美院教授王中将它的作用整理为七点:“发现作用、拯救作用、沟通作用、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增强社区认同以及促进文化繁荣。”如果美术馆和艺术中心需要访客和参观者的主动参与,那么位于公共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例如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形式更开放,观赏更便捷,艺术和时尚品味的表达更加直接,对市民的影响更加潜移默化。这种具有观赏与互动价值的艺术形式可以发现潜在的艺术受众,短期的公共艺术则可以促进艺术主体保持艺术创作创新的动力。城市公共空间则可以为公共艺术提供场地,例如中心花园、文化广场、大型商业区的行人通道等。公共艺术空间的不断更新对观众和访客的影响可以激发市民对艺术和时尚向往的强烈欲望。这种对艺术和时尚的向往引导市民参与艺术活动、参观美术馆与艺术空间。新一代年轻人受到新兴媒体、多元物质生活的影响,对文艺、艺术和时尚的追求会急速上升。这种需求不仅从时尚产品中获得,更需要从武汉赖以生存的公共、私人环境中获得。以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较为先进的美国为例,“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份公共艺术规划中,公共艺术品的功能被具体化为四点:提升步行环境的行人体验,提升或创造场所,提升或创造连接,提升或创造个性”。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艺术家、艺术与市民近距离沟通的重要纽带,也是建设时尚城市的重要通道,“它能帮助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乃至吸引投资,推进文化旅游等功能”。武汉依托湖北美术学院、云集的高校和众多年轻积极有活力的青年,更能带动每一位市民促进公共文化、城市文化,成为公共艺术与时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时尚生活方式的艺术化
中国的时尚生活方式可以溯源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上海。从那个时代开始,上海成为中国的时尚之都。海上画派及其衍生出来的海派设计深深的影响着上海的时尚生活方式。“时尚的海派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等产生于当时的时尚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正是上海开埠后西方生活方式的写照。”同理,观察当今的武汉,不难发现展望精神方面的追求、打造时尚的精神方式,不仅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艺术主体追求的价值取向。以摩拜单车、ofo共享单车、哈罗单车为代表的单车公司将极具设计感、艺术审美价值的时尚单车产品2016年投入武汉市场。,为我们提供便捷的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条件之后,参与者对美的追求,使单车拥有设计的美感才能吸引市民的使用。科技改变生活,艺术则美化生活,科技和艺术将生活方式变得时尚。这种时尚产品与生俱来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创造一种时尚行为,为大众带来生活便利的时尚单车促成新时尚生活方式的来临。
除了“单车热”,众多设计产品也创造了一种时尚,例如:dpark收纳盒、Samdi笔记本支架、LAMY狩猎者钢笔。使用者选择产品时不仅关注其使用功能,也注重产品外在艺术性设计带来的美感。艺术美的观感性与产品的互动性,在使用者的使用活动中创作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时尚生活方式的艺术化,由时尚产品做桥梁,沟通艺术设计团体和使用者,将时尚产品的使用变为一种时尚行为,这将促使以艺术家为代表的艺术主体找到时尚与艺术融合的具体切入点。
四、武汉城市圈效应
武汉都市圈,又称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周边8个中小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倾力打造的现代都市文化,旨在以特大城市武汉为凤头,以周边100km内的八座中小城市为辅翼,重塑以‘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为主要特征的‘汉派’文化。”“旨在通过配置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空间。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基地有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楚天传媒与文化创意产业园、传奇文化产业园、知音动漫创意基地等重大项目以及武汉华侨城、东湖欢乐谷等文化园区。”由于8个城市各有特点,文化资源与地理环境各有差异,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重点也有区别。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经济资源,是中部地区艺术时尚发展最迅猛的城市,武汉本身作为一座久负盛名的文化名城,“又是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的最大集散中心,在城乡文化时空整合的进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发展脉络从1980年至2010年间呈现不同的文化空间结构:1980年斑状式空间结构,1990年波状式空间结构,2000年廊道式空间结构,2010年网络式空间结构。这些空间结构可以体现中心城市文化发展对城市圈的影响。“汉派”文化的趋同特征,武汉自身的时尚艺术文化发展将成为城市圈的先行试点和先验经验,并以此作为服务和推动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和战略举措。
时尚与艺术的融合,是时尚产品与艺术的融合,更是时尚行为与艺术的融合。时尚与艺术融合的新突破,使艺术与时尚推进武汉市圈内文化的沟通与发展,使艺术家深入实践,密切联系群众。艺术主体应当成为时尚的风向标,结合武汉城市圈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地理位置推动艺术与时尚的长期跨界合作。
王朝斌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喻芳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
图4 dpark收纳盒
图5 Samdi笔记本支架1
图6 Samdi笔记本支架2
[1] 唐沁沁. 关于当代公共艺术概念的几点解读[J]. 公共艺术,2012,(04):44-45.
[2] 施茜 , 占必传. 民国时尚生活影响下的海派设计[J]. 艺术百家, 2012, (s1) :137-143.
[3] 梁朝昆. 工业设计中的时尚与情趣[J]. 商场现代化,2009, (03) :184-185.
[4] 朱媛媛,曾菊新,韩勇,郑文升. 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时空结构[J]. 地理研究, 2014,(10) :1908-1918.
[5] 伏飞雄.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日常生活泛艺术化”[J]. 当代文坛,2008,(05) :65-70.
[6] 董奇,戴晓玲.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147-152.
[7] 孙振华. 公共艺术的观念[J]. 艺术评论,2009 ,(07) :48-53.
[8] 李元河. 论博物馆的教育和娱乐功能[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05) :100-104.
[9] 吴颖欣. “大美术”时代与美术馆的自我完善[J]. 美与时代旬刊,2013, (02) :58-59.
[10] 张皓. 18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博物馆的公共化与公众[J]. 美术教育研究,2012, (05) :42-45.
[11] 朱旗. 公共艺术聚焦[J]. 中国美术馆, 2015 ,(05).
J05
A
1009-4016(2017)03-0113-04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时尚艺术研究中心资助课题项目(IFA-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