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古鉴”的功能性转变试探艺术的跨界

2017-10-10罗丹舒

华夏文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功能性艺术品跨界

□ 罗丹舒

以“古鉴”的功能性转变试探艺术的跨界

□ 罗丹舒

“古鉴”即古代美术品鉴赏与研究的综合学科。其本身就已经涵盖在艺术的跨界中,此为第一层跨界,确切地说,这种交叉学科的领域正是诞生于艺术的跨界碰撞而出,使得单一的学科领域更具有综合性。所涉及到的第二层关于艺术跨界的问题则是艺术品的商业化与市场化,使得艺术与商业交融,赋予了艺术品商品性的价值,亦为艺术的跨界引发对于艺术市场化的反思。

一、关于艺术理论中的界限问题

艺术的跨界属于综合性、融合众多学科的一个庞大概念,本文仅从“古鉴”的角度进行探讨。多数认为是艺术或者何为艺术之界限的问题即属艺术跨界,克莱夫·贝尔则直接将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定义听上去是如此地正确,然实则也模棱两可,因为这个论断本身就像是一幅画,提供了一种难以辨析的直观。那么,有没有对这一论断做出系统阐述的呢?回答是有的,即苏桑·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在该书中她用将近一章的篇幅与希尔德布兰德基于客观性的观识划清界限。可以说,艺术理论对认识论问题的揭示就是如此直接:当你用眼睛审视一个客观对象的时候,你究竟是如何看以及看到了什么?进而我们如何能让如此多的个别的客观感受归于一个统一的价值域?终于在走向“everything goes”历史进程中,这样的问题最终不能被压抑:与其问究竟什么是艺术,倒不如问艺术是否存在。

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中就有艺术边缘化问题,如何区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丹托认为“维特根斯坦主义”者之所以断言艺术不可定义,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因为他们假设艺术品所具有的属性都是物质性的,无论是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区别,都在于其可感知、可辨识的“物理属性”方面。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在于它和当时的艺术世界处在某种关系中,而我们所能理解到最直接的关系,即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属性”。这也就能解释为何贡布里希会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丹托并没有俗套的突出“艺术终结”的论调,但是也不可避免以“后现代艺术”作品为切入点:为什么小便池能成为艺术品,为什么红布能成为艺术品,为什么大量堆放的包装盒可以以艺术品之名卖出高价,原本的设计者则不能因此受益?在丹托这些言论背后实际上隐约提出一个悖论,像《泉》这样的艺术品无疑是最令大众感到震惊甚至愤慨的,而另一方面也恰恰是这些大众无法理解的东西造成了评介等级失衡,大众因为自身的无法理解而获得了权力。这也许是丹托最为隐在的批判命题。

巴特在《批评与真实》里的观点,艺术是否只是一些署名,分别只在于涂抹的难易程度?这属于一种对审美对象的“说示无能”。显然,艺术理论的话语要更为潜在,这也许是艺术理论越来越成为一个比文论更为有效的认识论研究范式的原因。我想在这种似乎故意模糊的笔调背后无外乎暗示了一个事实:究竟何为艺术品在于谁有资格来命名艺术,艺术品与这种资格有着天然的响应,这应是一种“鉴别能力”。

二、“古鉴”的艺术功能性转型

在区分何为艺术的界限问题后,就可对艺术的跨界、“古鉴”的艺术功能性转型进行探讨。“古鉴”是涉及到考古学、人类学、美术学等多方面的交叉学科,其中包括田野调查、典型器辨识等。其本身就已涵盖在艺术的跨界中,确切地说,这种交叉学科的领域正是诞生于艺术的跨界,使得单一的学科领域更具有综合性。

最初会接触到的是田野考察,其实属考古学的相关领域。在博物馆、美术馆看到的是已经考证的关于结论性的结果,而我们最开始要做的却恰恰是这个结果从哪来、如何来、怎么识别这一过程。而到人类文明有了文献记载,进入文明社会时期,“古鉴”往往涉及三个概念:鉴定、鉴赏、鉴藏。的确,从一般涵义上讲,三者是相互包含的;“鉴赏”包含鉴定真伪与欣赏、品评书画优劣;“鉴藏”包含鉴定与收藏,历代能被称为真正的“鉴藏家”者,必须懂得鉴赏,否则便是米芾所谓的“好事者”,而非真鉴藏家;“鉴定”本应只是定真伪,广义者既鉴真伪且赏优劣,狭义者唯鉴伪而已。从现代规范的学理层面讲,其所指和包涵内容应该有严格的界定和区分。

如2009年定窑出土北宋黑釉斗笠碗残片,尖唇敞口,斗笠形,斜腹,圈足较高,内底小圆刻,修足较规整,挖足到肩。深黑釉,施釉均匀,釉面光洁莹亮,正如文献记载的“色黑如漆”。《中庸》所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北宋作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所烧造白瓷与釉色品种,带给人“自然之美”,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宁静之美”,给人以和谐、平衡、中正及质朴之感,它遵循中国传统式审美的标准,既在表现内容和情感上做到“美善相乐,刚柔并济”,又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做到“文质彬彬,华朴融合”。

而现代的“鉴定”概念则是明确针对书画作伪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判真伪,其结论是唯一的,即“对”与“错”或“真”与“伪”。它不仅仅是“审美属性”而更接近“科学属性”,从“鉴赏”、“鉴藏”到“鉴定”概念的独立。

进入20世纪后,“书画鉴定”成为一项职业,书画“鉴定”的涵义逐渐与审美活动之书画“鉴赏”概念分开,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博物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品鉴定与商业化

艺术品由古代文人或宫廷贵族收藏的“把玩物什”渐渐到现代的商业艺术品,完成了一个角色的功能性转变,而古代的“掌眼人”也演变成如今的鉴藏家、鉴定者。艺术的跨界不仅仅是艺术品性质发生的转变,连带艺术家、鉴赏者也发生转变,到如今艺术品掺杂商业价值性质的变化,艺术家角色也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艺术品已不单单只具审美或者观赏价值,在艺术品高度市场化背景下,赋予了艺术与商业的交融,也使得艺术品具备了商品价值,但也出现很多弊病,比如多元的市场需求使得原本不透明的艺术品价格更加多样化。尽管市场已步入持续调整期,但长期存在的市场炒作、浮夸、价格模糊等现象并未因此改变,艺术的跨界所带来的反面影响,值得深思与反省。

结语

“古鉴”的功能性转变为艺术的跨界带来了正反两面影响,艺术的跨界将单一的鉴赏学科与美术、考古、人类学等融合,使得如今“古鉴”不单单是以“掌眼人”的传统匠人这一角度去看待艺术品,而是综合性分析研究视角;艺术与商业的跨界也使得艺术品不再只具有观赏审美的娱乐价值,而是具备了商品的交易性与财富价值。但从反面来看,艺术的跨界所带来的弊端也正可以时时警醒与反思,艺术的跨界这一问题应以辩证的思路去探讨。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610225)

猜你喜欢

功能性艺术品跨界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