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周掾祠堂画像碑所见碑刻文字补缀之法

2017-10-10马国良

华夏文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阴刻碑文祠堂

□ 马国良

汉周掾祠堂画像碑所见碑刻文字补缀之法

□ 马国良

汉故山阳金乡周掾祠堂画像碑,立于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20世纪前期出土于山东济宁地区,碑身高112.5厘米,宽37.5厘米,厚29.5厘米,碑左侧有纹饰,右侧无纹,碑正有458字(其中4字残缺,1字不释)碑文,碑背无纹饰与文字。作为稀见的古代艺术遗存,此碑具有较大的历史文献与书法、美术等研究价值。与《武梁祠石阙铭》、《芗他君石柱题记》、《许安国祠堂画像石题记》等相当,并独具特色。

汉周掾祠堂画像碑全拓

一、碑额

碑额方顶,题名下无穿孔,在穿孔的位置用线刻画了一个小圆圈表示。碑身内容分为三段。上段为碑额题名及左右吉语,中段为碑文,下段为吉祥寓意画像。

碑额高15厘米,宽32.5厘米。纵向等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高14厘米,宽10厘米,分两列界格,内容为碑名,隶书,阴刻:

汉故山阳金乡周掾祠堂。

共10字,每列5字,整齐排列,与一般汉碑碑额题名以篆书书写并加以规整美化的风格不同,此碑碑额题名乃自然书写,不作装饰性处理,字形与笔法风格类似《礼器碑》。

题名左右两边列两幅小型阳刻浅浮雕带阴线画像,以题名为中心的呈对称关系,面积相等,高15厘米,宽10厘米。内容为汉代流行的阴阳题材。

两组宽带曲波纹紧贴题名两侧外缘,占据画面的两侧,层叠贯通,上小下大,势如喷泉。

有两条鱼紧随波纹的动势与空隙,自上而下,游弋戏水,姿态矫健,刻画生动。鱼尾接近上方小曲波纹,鱼身作S形顺势而下,紧绕下方大曲波纹,两条鱼脊背都贯穿一条阴刻细线,增强其动感。左为阳,右为阴。为了区别阴阳,使左图中的阳鱼头藏于画像左下方大曲波文下,动态与浪头相合;右图中的阴鱼头偏于画像左下方大曲波文下,动态与浪头相离。

整个大曲波文和鱼身鱼头构成了画面下半部。

占据整个画面上方大部分面积的是两个大圆形,左阴右阳。左图圆形象征太阳,圆内自上而下纵向阴刻隶书“左阳遂”三字吉语。右图圆形象征月亮,圆内自上而下纵向阴刻隶书“右富贵”三字吉语。两则吉语,字形与大小、风格都与中部的题名相当。

吉语“左阳遂”,阳遂,一作阳燧,是古时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引申为清畅通达之意。《周礼·秋官》记载:“司桓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此中“夫遂”,汉郑玄注:“夫遂,阳遂也。”王充《论衡·率性》:“阳遂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

“左阳遂”“右富贵”也大量出现在两汉的砖瓦陶器上。作为一种常用吉语,流行于宫廷与民间,其意义类似于“天下大明”“长乐富贵”等等。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汉代阴阳思想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层面,对于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说,阴阳观念折射出他们的理解:希望阴间灵魂真实存在。之所以不避风寒,市石名山,精心刻画,建祠立碑,是希望死者在阴间的灵魂能够享用,甚或真心希望死者复生时可以用到这些美好的规制。碑文记载:

为掾立祠堂。市石名山,连车载之,不辟风寒,使师周调兄弟为治刻画,人马异行,三重光带,皆有文章,上瓦、云气、禽狩,悉皆备具以成之,后若掾复生,连车载瓦,逢掾可致。

二、碑文

碑身中段是此碑的主体部分,高44厘米,宽37.5厘米。阴刻细线界格,线条平直劲利,十分严整,纵15列,横22行,共计330个空格。单个界格高2厘米,宽2.5厘米,没有丝毫的误差。但是文字并没有严格按照界格写入,由于碑文字数超出了界格的数目,以致将最后一列界格一分为二,缩小字形,刻写了两行文字,并且顺势延伸到碑身下半部分的画像左缘外侧。碑文为阴刻,隶书。释文如下:

汉故山阳金乡周掾祠堂

惟念家掾,字少豪,结偅好学,有文武。养育资财,孝弟慈恩,父母仁义,四邻敬重,乡里行成。于内表具贤士,乡里官侍所称举。父子宦于金乡,有义理,尽敬官簿,历诸曹掾、史掾。子男孟,贼捕掾,游激亭长。孟家□为人可利㕣,君自行逐捕到魏郡,来还道中被辟气,着床。掾为卜问,医药其尽,夫妻没亡,悲哀。遣迸备具,掾感伤心,后三年,所被病着床,积有日,久消加剧,魂魄非扬远身,命在展烛,忽绝长归寘,奈何命有终始,不可追还,以立表示后生。

夫人惟念周掾体位中值,少小承事,门户政敦,致有訾财,父子相承事,言语有威。二男四女,各以成家。为孟儿客子娶妻,不相成就,后为娶会谢氏子女,不蒙天登。子孙别离,恨不尽子道,前后连逢衰央,卜问解奏,不为知闻,抢地哭天,涕泣交彦,祖葬十物备具,持伏三年。竭力尽中,为掾立祠堂。市石名山,连车载之,不辟风寒。使师周调兄弟为治刻画,人马异行,三重光带,皆有文章,上瓦、云气、禽狩,悉皆备具以成之。后若掾复生,连车载瓦,逢掾可致。

夫人嫁娶皆乡里四姓,大女夫朱车,弟女夫成仲,弟女夫魏由,小女夫伯客,孟子女字姜,夫魏辅,车军。客子嗛苦用心,为妪市石负道,不辟冰寒,若子乌异也。□牧诸偅,四海士来入堂中。但愿食无□□之寿万年。

光和四年太岁辛酉十二月成,此中□马、禽狩,皆食太仓,饮江河。

碑身下部是画像部分,其左侧有一列文字:但愿食无□□之寿万年。 即是一句补缀的正文。

三、 碑刻文字补缀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碑额的右侧刻有8个字:“连车载瓦,逢掾可致。”初读如横空出世,不知所云,及至读过碑文,才明白这是碑文正文的最后一句。由于书写计算失误,或书丹较随意,写的比预计的大了些,以致碑文界格内不能容纳全文,才将剩余的碑文补写于碑额右侧这个最恰当的地方。合并上文,补全如下:

“祖葬十物备具,持伏三年。竭力尽中,为掾立祠堂。市石名山,连车载之,不辟风寒。使师周调兄弟为治刻画,人马异行,三重光带,皆有文章,上瓦、云气、禽狩,悉皆备具以成之,后若掾复生,连车载瓦,逢掾可致。”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碑身下部的画像左侧边缘,写着写着写不下了,只能灵活处理,使得其所。此处补了10个字,其中有2字残损不存:

“但愿食无□□之寿万年。”

但这并非文章的结尾。随后又发现在碑身中段刻写碑文的第一行也在界格之外,内容如下:

“光和四年太岁辛酉十二月成,此中□马、禽狩,皆食太仓,饮江河。”

因起头是年号,所以空出两格以示尊崇,结尾与碑文下端平齐。初读以为是文章首句,但总觉得有脱节之感,当读过《许安国祠堂画像石题记》与《芗他君石柱题记》两篇文章,再参照其他当时此类文章的行文习惯,才知道这也是一处补文,应该是全文最后一句。以上两句是补了又补,补中有补。合并上文,补全全文最后两句如下:

“□牧诸偅,四海士来入堂中。但愿食无□□之寿万年。

光和四年太岁辛酉十二月成,此中□马、禽狩,皆食太仓,饮江河。”

故在释文时,排除三处补文的“故障”,按照正确行文的习惯将三处补文作调整后释出。

从《周掾碑》画像中可以看出民间工匠随机应变的机巧和小心翼翼突破规范的可爱之处,他们的突破在于把差错和纰漏变成合理和完整。巧妙的是,这三处补文在视觉形式上正好形成旋转对称的构成形式,无损于全碑整体的美感,而是平添了一分灵活机动的气息。可见,在艺术创作中规范是为了达到完美,但为了追求完美,有时需要打破规范,因地制宜,创造更适宜的形式。

(作者: 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讲师,邮编710123 )

猜你喜欢

阴刻碑文祠堂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从《文心雕龙·诔碑》看蔡邕碑文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梁家祠堂史话
浅谈玉雕中的雕与刻
浅谈塞上碑林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
浅谈木雕阴刻工艺
浅谈河北蔚县剪纸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