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建设与大人文
2017-10-10张岂之
□ 张岂之
大西安建设与大人文
□ 张岂之
祝贺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要我发言,我以《大西安建设与大人文》为题,讲几点自己的感想,请与会的朋友们指正。
我首先要谈“关于大西安建设”。
“大西安”指西起咸阳,东到西安,到渭南,再到富平的广阔地域。
报载:今年丝博会暨21届西洽会,为大西安的投资贸易合作交流重点项目签约,53个大项目,总投资2805亿元,比上届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增长169%。
大西安建设需要有高科技支撑,这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地运用高科技,绝不允许破坏高科技。
《光明日报》2017年6月9日第7版上刊登《国务院严查西安地铁“问题电缆”案》,副标题是“联合调查组回应焦点问题”。
这个报导谈了四个焦点问题:
1. 涉及企业是如何让劣质产品进入地铁项目的?
2. 施工和监理单位为何给“问题电缆”放行?
3. 政府及监管部门为何层层失守?
4. 如何从根本上治理“问题电缆”?
与高科技并行的是“大人文”,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学科上说,应当有文学艺术、考古发掘、人文历史、汉文字研究等等;大人文的建设与发展也要有法律、法规的制约。
总之,大西安建设需要高科技,也要有大人文,和飞鸟一样,双翼齐动,这才能推动大西安建设。
其次,我想说在西安,研究语言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十分必要。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在我国古代,“小学”就是研究文字的学问。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没有中断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具有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最初有甲骨文、金文,后来秦始皇为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音不同,但书写的文字相同。文字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国家政令的畅通,在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汉字已经成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说到这里,我想起2015年2月15日总书记习近平参观西安博物院,在这里他看了“西安都城变迁图”、“汉唐精致文物展”后这样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陕西省有丰富的文物,又有很好的历史博物馆,这些,应当是大、中学生的重要课外讲坛。可惜,我省的大学生未必到这里参观过。这个缺课应该补上。
这里,我想向朋友们介绍:在汉文字的学术研究上,近些年来,陕西省取得了很大成绩。众所皆知,汉字最初有甲骨文(即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即钟鼎文,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金文,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合编,由张天恩担任主编的大型金文著录《陕西金文集成》,共16册,已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
关于汉文字的研究,陕西省党校任学礼教授研究数十年,201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汉字生命符号》多卷本,供学界研究。
我们生活、工作在陕西省,我们应为“一带一路”的研究与实践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四年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演中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要求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此而贡献力量,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最后,我还想谈:牢固地树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发出决议:《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有这样几项:“人类:我们决心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与饥饿,让所有人平等和有尊严地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地球:我们决心阻止地球的退化,包括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消费和生产。管理地球的自然资源,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立即采取行动,使地球能够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繁荣:我们决心让所有的人都过上繁荣和充实的生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和平:我们决心推动创建没有恐惧与暴力的和平、公正和包容的社会。没有和平,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和平。”“伙伴关系:我们决心动用必要的手段来执行这一议程,本着加强全球团结的精神,在所有国家、所有利益攸关方和全体人民参与的情况下,恢复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活力,尤其注意满足最贫困最脆弱群体的需求。”
习近平主席将以上各项归纳起来,称之为:“树立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强调说:“只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