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上里古镇:古朴精妙的水墨画卷
2017-10-10杨纪
杨纪
四川上里古镇:古朴精妙的水墨画卷
杨纪
烟雨迷蒙的桃源之地
上里位于雅安市以北约27公里,距成都170公里,是一个拥有大量名胜古迹的明清古镇。它旧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当年红军曾经过此地。要去上里必须穿过一条长长的峡谷地带,路经碧峰峡风景区,慢慢深入到一片浅缓平行的山脉中,或许正因为地理位置距离城市偏远,才让这座明清时代原始风貌的古镇能完好地保留至今。
刚进雅安地界,车窗外就是一片烟雨迷蒙,远远望去,雾气萦绕着苍苍翠翠的群山,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
上里镇由白马河和黄茅溪两河环抱汇合而形成陇西河,三河交汇处便是镇口了。从地图上看,上里和白马泉同青城山、九龙沟、西岭雪山、天台山一样,都坐落在邛崃山脉东部边缘的群山之中,而上里和白马泉则在整个边缘的最南面,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宜人,夏多夜雨,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为全川之冠。小镇也由此被天上降水地下流水彻底滋养着,所以植被丰富,藤蔓茂盛。四周的山体平缓,地势相对开阔,放眼望去绿水清山,层层叠叠;田园农舍,稻谷飘香;小河潺潺,石桥相映,充满着一种世外的恬静与画意。
雨中的古镇很安静,少数几个游客在小巷中穿行,巷口挂着的红色灯笼在烟雨迷蒙的暮色中散发出柔柔的光亮,潮湿的石板小路反射着微光,雨水打在小河中溅起阵阵涟漪,此时的古镇犹如一幅墨迹未干的水墨画,那浓郁的墨色正随着细雨四散开来,渗进清冷的空气中……很喜欢踏着清亮的雨水漫步在古意盎然的古镇之中,似乎也只有在烟雨中才更能散发出它历史的厚重感和朦胧的凄美感……
上里虽是一个被水环绕的古镇,但它所展示的风格与江南水乡的古镇也有迥然不同之处,如果说周庄是小家碧玉的婉约,那么上里则是粗犷的端庄,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筑物。
全镇的建筑为明清风格,街道为石板铺成,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
临街老式店铺,有单层木房也有双层木楼,主要街道成“井”字布局,据说是寓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因为镇中都是木屋,怕火,以此祈保全镇木屋平安,不受火灾。从楼宇上精致的雕花工艺,完全再现了当年小镇的繁华与气派,市井的热闹。街道最窄处只有两米多,人走在其中,如在画中信步一样,好似一幅幅古朴精妙的画卷。
古桥、古塔、石牌坊,文化底蕴深厚
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古街,伫立在青苔斑驳的桥头,如同时光穿越,岁月倒流。遥想千百年前,高桥两岸骡马互市,马帮铃响,客商云集,往来喧嚣,络绎不绝。集市上到处堆满了名山的茶叶、邛崃的井盐、康巴的马匹、西藏的药材皮货,这些货物随着马帮的队伍络绎而来,又络绎而去,绘成南丝绸之路画卷上最亮丽的一笔。
穿出主街便能看到黄茅溪哗哗的水流,大大的榕树,一下带你溶入古镇宁静自然的原始风味中,闹中有静也是古镇的魅力所在。
有趣的是,依靠这条水路建设的,每隔一段路便出现小木桥。河边古榕列岸,垂柳依依,还有那些我不知名的老树,笼罩着上里。河中白鸭戏水,河畔村妇濯衣,更为古镇增添了几多诗情画意。成天为生计忙碌的游客们见到如此朴实生动、小桥流水的画面,怎么会不激动万分呢?
上里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古桥、古塔、石牌坊是当地的三大特色景致。首先说桥。古镇以桥多著名,每走几百米就会遇到古桥墩,而且没有一座桥墩是完全相同的,有拱型,有平型,还有漫水桥和石墩桥,好多桥上都布满了青苔,其中建于乾隆41年的“二仙桥”最为著名,且至今仍基本完好。夕阳的余辉照着布满绿苔的古桥,被藤蔓所缠绕的身影,在缓缓流动的河水中倒映成图,远处的田园风光恍若粉墨山水,构成一幅古桥夕阳田园图。
还有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也颇值得一观。一进入古镇必经这座“立交桥”,此桥的特色为两端是引桥,桥上可通行,引桥下可穿梭,我时常会拿着相机站在桥洞这边去看桥洞的那一边,如同穿越一道时光,去感受千百年前古镇的沉静与优雅,古老的石阶、城墙、木楼、碧瓦极具生命力。从桥洞透过视角极美,令人陶醉。
桥上是一个极容易让人发呆的地方,坐在石墩上居高临下,脑子一片清爽,听着水声望着远山,益气养神,什么烦恼忧愁都抛于脑后。那远处的浅山在薄雾中层层叠叠,隐隐约约;小河两岸田园人家炊烟寥寥,竹林幽幽。如果是四五月来菜花正黄,柳枝飘荡,一派春意盎然喜气洋洋,如果再与心仪的人牵手田间,漫步小河更是小资情调浪漫情怀。
留仙廊
上里古镇韩家大院
上里古镇三拱平桥--磐安桥
上里山水
古镇春色
古镇秋色
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的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古时修桥是一个大工程,能如此密集地修建桥梁,可见历代上里的商路繁华。这些历史都记录在镇子的古塔上,包括文峰塔、建桥塔、药王塔还有舍利塔。
石牌坊在上里古镇地域之内共有三座: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这九世同居牌坊的历史可不简单。这一家人从湖北一带迁来,一大家子,人口足有千人。有人猜测说,这九世同居的陈氏家族大概也算是封建社会中汉族地区最大的一个家庭了。
而出两代武状元可不是件容易事,韩家自然成了当地显贵。韩氏姑媳的“双节孝”牌坊,坊高11.25米,基宽7.8米,出檐1.1米。近距离观看,牌坊保存完好,上面的雕刻及字迹清晰可辨。前面两条高耸的石旗杆也完整,牌坊和旗杆上还有很多红军当年刻下的标语。据立在墙边的石牌坊简介说,此牌坊是清廷为旌表韩氏姑媳之节孝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建。坊为石雕瓦楞式顶盖,三楼坊匾竖写阴刻楷书“圣旨”二字,二楼坊匾横写阴刻楷书“双节孝”三字,上下横坊浮雕戏曲人物。
唐代“龙渊”白马泉
看了牌坊后,我们又连忙往白马泉赶去。它位于上里镇白马村,距上里古镇大约3公里,就在上里到邛崃天台山边的白马寺里。
白马泉泉池海拔960米,坐落在两座大山之中的山脚下,周围林深树茂,群峰滴翠,据说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山羊、野兔、野猪、麂子、杜鹃、画眉、老熊、锦鸡等兽类、鸟类及大量森林昆虫和两栖爬行类动物。
白马泉为恒温间歇泉,间歇泉是由于地质结构变化形成的特殊的地下溶洞,在虹吸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潮汐现象,每当退潮时会发出类似马蹄声的“得得”声响,据说在离泉水很远的庙门口都能听见。
白马泉是世界有名的泉池之一,该泉在唐代就已经有名了。唐贞观元年就在泉穴处建有水池及庙宇白马寺,据说该泉水优质无菌,含有数十种微量元素,能防治高血压和心血管病,还能预测2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情况,在唐代被封为“龙渊”,宋代被封为“渊泽侯”。
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曹学俭,在其所撰《蜀中广记》中载:“昔时,白马自泉出田野间,云拥之复没,名曰白马泉。又曰龙渊。又曰龙门。”我们看到的白马泉是四周亭廊围着的一个石砌水池,池长3.7米,宽3.4米,深2.5米,水清澈见底。
据明州牧黄大中《白马泉渊泽侯碑文》考“泉出罗绳石罅”,泉涌时,水盈池深约一米,潮息时,水竭见底。目潮数次,潮期无定。由于间歇泉毫无规律,想要看到潮涌和听到退潮时的马蹄声,非常不容易,得有相当好的运气才行,据说有的人等了好多天都没看到。我问泉边先来的几个游客,他们说已等了好几个小时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后来有几个时尚男女实在按捺不住,下到池里,使劲搅动池水,妄想以此引动间歇泉发生,结果累得满身大汗,一点作用都没有,一停止搅动,水面仍旧水平如镜,清澈透明。我知道这是我们的缘分未到,我们只能凭心中的想象来感觉雅安县志中记载的“白马龙泉朝圣井”“灵泉白马嘶芳草”那种诗的意境了。
雨后的古街
双节孝石牌坊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白马泉景区
山脚下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一进此地,顿感空气清新,神清气爽,犹入神仙福地,桃源仙境。我独自带着器材,顺着白马寺旁边的林中小道朝山上走去。走不多远,在白马泉的背后山坡上就看到了一片石头雕刻的舍利塔林,这些石塔雕刻精美,历经风雨尚保存完好。在塔林旁边有一突在路边高约3米的巨石,石头正面刻有诗一首:“龙门平地喷清波,咄咄频来不用呼。汲来井里分甘露,流出山溪作巨河。”
走过诗石与塔林,沿石梯上去不远就是一小块平地,平地里边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完全用石头雕刻的古墓,据说是高僧墓。古墓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外面一间过厅,里面三间墓室,每道对开的墓门是完全打开的,里面空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内外石壁及石门均有雕刻精美的纹饰。最值得赞叹的是这12扇石门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扇扇都能用手推动开关。
满眼的青翠碧水,山色如黛。撑把红色的雨伞,踏在湿漉漉的石板路色,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心跳,用身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应该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了吧,不必说碧峰峡的层峦叠嶂、空灵幽雅;也不必说上里的小桥流水、古朴典雅,单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清亮的欢乐,一下子就汩汩地流出来了呢?心灵得以洗涤,灵魂得以净化,好像自己已被过滤了一遍,那样的清新和纯真!
攻略:
自驾线路:从成都自驾,车到上里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成雅高速公路,在雅安北出口下,经下里(即碧峰峡)、中里、上里;另一条是走成温邛路到邛崃,先游平乐古镇和夹关古镇,然后上山即到白马泉。这是一条环行线,自驾车可从一条路去,然后从另一条路返回。
住宿:古镇有许多客栈和农家乐,非常方便,大都装修一新,干净舒适,价格较为公道,因季节不同而略有变动,大概在100至150元左右。
美食:上里古镇有一道菜叫“乌骨鸡炖山药”,味道鲜美,又滋补身体,25元/份。雅鱼是雅安的特产鱼种,砂锅雅鱼是来上里不可不吃的美味。挞挞面、醪糟蛋、泉水豆花也是上里很不错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