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三题
2017-10-10孙丽丽
孙丽丽
时令三题
孙丽丽
立冬
立冬一来,就马上给人们点颜色看看。
放眼望去,原野铺了一层霜,像下了一场小雪,满目荒凉。踏着经霜的枯草,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轻微声响,一棵狗尾巴草在寒风中摇摆,天与地是一派空旷阔寂,一只瘦瘦的鸟儿在落了叶的枝条上鸣叫几声,转而飞向了远处。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这是宋人钱时的《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其实秋天的影子还没有远去,菊花依然在灿烂,草丛间的虫鸣刚刚销声匿迹,满树的金黄,满地的落叶,柿子树上还挂着红彤彤的柿子,一切还是晚秋的景色。立冬似一位老人,初入老,还有余力。
在古人眼里,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热情终是有期限的,人类如此,自然界的万物也是如此。走过春的繁华、夏的葱笼、秋的萧瑟,到了冬天该收敛的收敛,该歇息的歇息。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古人有贺冬和拜冬的习俗。《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古人立冬这天一早,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出郊迎冬,赐群臣冬衣,抚恤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寡老人,在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饮宴、卜岁。民间百姓则展开一系列送秋迎冬的活动,汉朝人会备好佳酿酒肴,拜谒君师耆老;宋朝人则更换新衣,庆贺往来,礼节之盛,一如新年。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这是宋人仇远的立冬诗句。一场秋雨一场寒,庭前院落里的树叶半青半黄,南国的冬天总要比北方来得晚一些,立冬了,仍是浓郁的秋色。在北方,此时则早已万物萧条、落叶翩飞,雁影无踪、蛰虫无痕,凄风冷雨、寒霜冰雪了。
立冬过去几天了,窗外呼啸着风声,风声里裹挟阵阵寒意,风是不见踪影的,只见树枝使劲摇晃着,似乎要把树上颜色各异的树叶摇尽,然后一股风带走。前几天,我还惊异于眼前几株枫树上的红叶之美,却不知不觉立冬来临了,一夜的寒风让小城换了季节。
王维登《立冬》诗中:“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是啊,立冬了,秋风吹尽了旧庭院的枝蔓茎叶,冬就来了,心中开始薄凉,满眼的枯黄在消失,天空之下呈现的是灰白的物象,让人的心境也先寒三分。楼前几株高大的杉树上,一大早便来了两只乌鸦“呱——呱——,嘎——嘎——”,让人不由悚然向天空望去,只见其中一只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另一只也紧跟着飞去。那叫声让人心慌,告诉你万物萧杀的冬天到了。人们已在纷纷准备着过冬的物资,冬天的棉衣、越冬大白菜和成袋的红薯萝卜等带回家,各种动物也纷纷躲藏起来准备冬眠。
老百姓过冬,也有老百姓的雅兴,辛苦一年的人们会在立冬这天,好好歇息一下,吃顿饺子犒劳一下自己。乡村有立冬包饺子的习俗,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就是交子之时,新旧交接的时辰,所以要吃饺子。老百姓粗糙生活里,有着热气腾腾的岁月,有着尘世烟火味的温情,一碗香喷喷的饺子吃下去,浑身暖烘烘的,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这是冬天里最温暖的一抹场景。要比古人幸福多了,宋人方回的“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古时的穷人最怕过冬,衣食都是愁事。
天空中飘起一场雨,这雨似乎是平缓的过渡。立冬了,秋天也就走到了尽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得梅花便不同。冬天虽然风刀霜剑,是寒冷的,但能温暖心灵的事情,却如缤纷落叶一样多,冬夜里抱一本书,安静美好如长河静静流过的平野;一位老友不约而至,一只红泥小火炉,烫一壶美酒,细细闲谈,漫长的冬夜温润而美好,时间在深处,安静而从容。
不管怎么说冬天来了,青山会不会罩上厚厚的雪衣,河水会结冰吗?一切都不可知。一只鸟,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树上的黄叶零星地挂着几片,枝条突兀地伸向天空。
小雪
冬天有小雪,淡妆若伊人。
小雪,小雪……怎样优雅地呼唤你的名字,犹如呼唤着一个喜欢的人,心若雪花般柔软。
小雪到了,真正的冬天也来临了,如果说立冬是冬天的敲门声,那么到了小雪,冬天真正地进门来了。朔风乍起,寒意一天比一天深,那从天而降的不再是雨水,而是漫天雪花儿。
这时放眼望去,田野一派枯寂,村庄色调越来越黯淡了,小雪中的村庄像一幅版画。天空寒云漫漫,阴霾如影相随,小雪如粉,霏霏从半空中落下。清瘦的芦苇顶着雪花,一片沙沙的声响,有一种荒凉,从灵魂深处冒出来。菜地里,有一位老妇人,躬着腰在摘小青菜,那绿意里有一抹温暖。
从立冬到小雪,不知不觉已经转入严寒的天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动物进入洞穴冬眠,河水将要结冰,鱼儿潜入水底,只有不怕冷的麻雀在树上叽叽喳喳喧闹。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凌霜枝”,小雪节气一到,到处都是初冬的景象,偶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这场小雪太柔弱了,袅娜地在空中飘着,有的还没落下来,就化为淡淡的水迹。落在地上也是淡淡的一层,一脚踏上去,鞋底把薄薄的雪毫不客气地粘走,道路又恢复了原本的颜色。古籍《群芳谱》中也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怀念少年光阴里,在雪地里摘菜,如芫荽,如蒜苗,如小青菜,如萝卜,经了霜雪的蔬菜最是美味,是霜雪赋予了它们醇厚,回味里有一种甘甜、绵柔的芳香,有着岁月历练的深度和韧劲。“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这话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进入了小雪,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大白菜、萝卜、洋葱、茭白、土豆等都下到地窖里。
在冬日里,有朋友相伴的日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暖意。“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窗外是一场疏落的小雪,室内红泥小火炉烧得正旺,小酒杯里盛着新醅的酒,喜欢这烟腾火气的生活。冬日,有人牵挂着也是一种温暖,《世说新语》载有一段颇具情味之故事,说是王子猷雪夜欲访戴安道,行至门前便返回。人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一片名士风度,潇洒自适,令人神往。
冰冷的日子里,倘若心里住着一个人,也就温暖了。厚厚的棉衣温暖的只是身体,而内心深处的冷,还需要一个可以思念的人来温暖。有个人住在心里,真的不易,好似远处小屋透出的一点橘黄灯光,遥远难求,却未至绝望,总胜过烟花般的寂寞,总胜过断涯独坐。爱如雪花,可不知哪一瓣会落到自己身上?
初冬时节,飘泊在外的旅人,看见飘落的雪花儿,不由念起家的温暖,心中是悲凉的、落寞的。“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新霜鬓上加。”这几天,也不知什么缘由,总是心里很荒,荒芜的荒,一如这冬日大地的表象。
老舍先生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山因小雪而妩媚,水因小雪而秀丽……
小雪飘飞的日子,突然想起了林和靖,一个梅妻鹤子的隐者,江南微雪的日子里,他去赏手植的梅花,小雪是一份淡淡的含蓄,梅花是疏朗的,暗香飘渺,于是诗人就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句子。想来宋代的西湖还是一个清静的去处。
入夜,推开窗,无月,只见地上有一层薄雪,灯光是两扇窗,好似翻开的书页。这夜,因为雪变得不寻常了。岁月是有情有义的,岁月又寡情薄义。娇媚如花的女子,隔了些年再看,面容积满尘世的烟火。而雪的美,自始至终,都是洁白的,雪是极具风骨的,雪是有情有义的,你若暖它,它会立时为你融化。
喜欢雪,她总是一身干净的素装,落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洁白。喜欢雪,喜欢她的安静,悄无声息,从不扰天,不扰地,不扰人,静静地来到你身边,像一位安静的少女。
金圣叹以为在雪夜里关紧了门,读一本禁书,是人生至乐。在寒冷的日子,泡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冲淡这酽酽的寒气,冬天的好处在于,远离纷纷扰扰的生活,一个人躲在冬天的深处,写一些闲散的文字。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寒夜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冬日的小雪有一种落寞的安静,一种清冷的低调,人生需要这样一种低调。
小寒
小寒一到,这几天老天爷一直阴沉着脸,像是在跟谁怄气似的,一脸灰暗阴霾,太阳躲到厚厚的云层后,也少了暖融融的感觉。
今天天气骤冷,那酝酿几天的情绪终于发作了,黄昏时分,漫天洒下的细细雪粒,盐一般,随处可听到“沙、沙、沙”的声响。地上的小草不久就呈现白绒绒的一片,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停在地上,乌黑的小眼珠灵动地转着,四下瞅瞅,没有人的迹象,便拖着细长的尾巴在地上跳跃前行,用尖尖的嘴啄细细的雪霄,片刻又展翅飞起,箭头儿一般飞进旁边的树林里。
俗话说:“大寒不冷小寒冷,一年最冷是小寒。”小寒胜大寒,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至,气温骤降。此时将进入三九,百花凋零,故古诗云:小寒惟有梅花饺,未见枝头春一枝。
小寒,是小小的寒意?非也,零下好几度的低温,二九寒于三九天,怎么也不是“小”字说得清。冻得人直跺脚、搓手,不时地往手上哈热气取暖,天寒得让人有点无可奈何。
“三九四九的天,冻死人不偿命。”母亲去地里挖青菜,母亲说经霜雪的青菜最耐嚼,是霜雪赋予了它们醇厚的味道。那青菜上面沾着冰霜,一放进来,屋内多了一股清冽的寒气。此时炉火烧得正旺,我们忙着烤花生,烤蚕豆,屋里处处弥漫着诱人香味儿。
小时候,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寒冷,下雪了,我们去雪地里堆雪人;河里结冰了,三五成群邀在一起去滑冰,或蹲在冰上玩陀螺,或打冰飘,比赛着谁打得更远。小伙伴们像一群麻雀一般叽叽喳喳,吵热了冰冷的空气,吵醒了寂静的原野。那时屋檐下,总是挂着冰凌,长长短短,像倒挂的匕首,寻常的屋子也变成魔幻般的水晶宫般。
夜晚,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我们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听着外面呼呼的北风声,想象着河面上又缓缓地合上了一层冰盖,愈结愈厚,屋檐下的冰凌在拔节生长。清晨醒来,猴急地钻出被窝,看冰凌又长了多少,那黑洞洞的屋门敞开着,像是一个巨大的怪兽张开大嘴,冰凌好似白森森的牙齿。
小寒时节,芦苇已成冰雕似的,早霜把芦苇凝成朵朵白花,像是换了另一套衣衫。河岸边的树,因一身的雾气而变得玉树琼枝,晶莹剔透。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古人写小寒的诗不多,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一首:“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这首诗离杜甫去世半年多,杜甫失去朝廷官职,生活在困顿漂泊中,在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病恹恹地靠着乌皮几上,他这时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蓦然生愁。
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那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小寒时节,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喝下去,暖胃又暖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
天气是寒冷的,这时围着火炉喝茶、读书,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红楼梦里有妙玉煮雪烹茶的故事,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体己茶,黛玉问她:这也是雨水煮出来的?妙玉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清淳。把那一团团晶莹之物一勺勺舀入茶壶,置于火红的泥炉之上,看着满满的莹白一点点地矮下去,炉火正旺,雪渐渐化为水。
茶壶袅娜地冒出了白白的水汽,在静静的期待中,那细小的壶嘴里的白汽越来越浓,传出咕噜咕噜水煮沸的声音。提下壶,冷却一会儿,冲茶要不得沸水的,稍停注入杯中,香气袅袅,双手捧着茶,品着茶的微苦与清香,窗外,雪花一大朵一大朵地落下,很是陶醉。室内围炉而坐,赏着洁白的雪,有一种与尘世隔得很远的感觉。古人有窗含西岭千秋雪,今有门泊书屋一闲人。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进入小寒年味越来越浓了,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等,为过节做准备。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春天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