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浅论

2017-10-10董耀章

火花 2017年4期
关键词:书法家书法艺术

董耀章

书法浅论

董耀章

▲华夏源远流长的千古灿烂文化,是中国书法的根,古文化根深叶茂,花繁果殷。中国书法作为艺术,起着传承和弘扬中国古文化不可取代的座标性和里程碑性的作用。因此中国的有血性的书法家,就必须有高度的担当自觉,肩负起在继承古文化使命中,不断革新求变、创新发展的重任。

▲书法家的文脉,要同时代的心脉一起跳动,只要敞开你的心智理想,使出你的笔墨技巧,真诚为时代激情抒怀,为时代泼墨挥洒,你的书法才能出奇出新,才能拥有时代气象,才能闪烁其超凡的笔墨亮色,才能在传承和弘扬古典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急流勇进,高标自我,独树自我,最终登上新时代的艺术高峰。

▲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供欣赏品鉴的。书法的艺术美,是靠书法家在审美的层面上,遵循艺术规律,以学识修养、个性情操、审美视角、艺术手段创造出来的鲜活美。书法艺术是镌刻着时代烙印的,但绝不是现实美的照搬和重复;而是书法家在审美关照下与时俱进,不断在历史演变进化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求真的洗练,打造和升华出来的一种诗意化了的艺术纯美。

▲中国书法属造型艺术。纵横有象,随意所适,象由心生、形神兼得,是将汉字符号形象化了的独特艺术。

▲中国书法是集张力美、气势美、韵律美和生命活力美的极具审美情趣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神采”和“形质”兼有的艺术。书法作品是书法家通过自身的体察和感悟,以笔墨语言化多姿多彩的自然形体为形构意蕴中的“象”,来阐释生命运动规律的,故而生动传神、妙趣横生。

▲中国书法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古典诗文组合后卵化而成的新宠,两者有着息息相关共生共茂割不断的因缘关系。书法创作与诗文创作,都是用笔同汉字母本碰撞交织中开出的两朵奇葩。都是从晋韵、唐法、宋意的熏陶里脱化出来的。历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怀素、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李邕、柳公权、苏东坡、朱熹、陆游、赵孟頫、徐渭、何绍基、吴昌硕、郭沫若、毛泽东等举不胜举,都是彪炳千秋的饱学之士。

▲中华书法和中华文化,都属传统文化艺术范畴,是华夏根祖文化交合卵生出来的姊妹艺术,有着血肉相连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古人云“读书深,养气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明示了书法与文化的亲密关系。一个正路上的书法家必然是极富综合文化修养的学问家,缺少文化积淀支撑的书者,再怎样玩弄笔墨技巧,也成不了历史认可的书法家,到头来只能落个皮存血枯的瘪三似的书匠而已。

▲中国的碑刻书法,始于西汉,兴于东汉。东汉时期的厚葬之风兴起,为树碑立石的盛行提供了社会基础,在儒家名节孝道的“礼”说要求下,尊卑有序,上下有别,故厚葬之风盛极一时。在汉字隶变中简牍书法从古隶中脱胎而出,成了碑刻的主流,运笔风格形成了整体方拙而不带攻击性,行笔强调中锋,多迟涩,内涵丰富,极少有平铺的线条,避免了呆滞板结的弊端,对提按、顿挫、绞转等笔法的运用起到了游刃有余的作用,使书法的审美趣味得到了提升。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的面世,是书家思想境界、学识修养、人格襟抱、久酿心迹、笔墨气韵、审美理想的外化和折射。

▲禅文化是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融合而形成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见心见性”的文化,是受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流变影响而产生的弘扬意境的文化。书法中的禅境与诗词中的意境是一脉相承的。禅学即心学,悟见本心本性。以禅境融入书境,受其影响,成就了历代怀素、八大山人、弘一法师、苏东坡、董其昌等许多书法大家。

▲中国的书法,与书者的文化修养、审美修养、品行修养、生活修养等要素是相承互动的,是相得益彰的。书者只有不断充电,不断汲取营养,不断注重自我素质与修养的历练与提升,才能筑牢书法创作的坚实根基,才能赋予书法作品以鲜活的生命与圣洁的灵魂。

▲生活是书法创作的唯一源泉,书法爱好者要想创作出脱俗的书法作品,就应无条件地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接地气、亲体察、同呼吸、共甘苦,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才能激活你的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有血有肉、形神兼备、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来。

▲继承传统就是继承血统,就是要把古人创造的鲜活文脉在书写活动中世代传承,古人创造的不朽书魂在创新求变中发扬光大。

▲中国书法的创作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气息。书法家一定要从古人的“用笔千古不易”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勇做书法创作的弄潮儿,在书法创作中赋予新时代的美学特质和意蕴。

▲书法中的意象,是外部世界中纷纭复杂的物象,经过书家感情世界酿化发酵化为具体心象后,喷发出来的形象化了的艺美。象是客体,意为主体,意源于内心。意象是极具美学特征的艺术形象的代名词。

▲回望历代古贤,诸如书圣王羲之以及他的传世名篇《兰亭集序》,华章卓绝,辉映千秋。大文豪、大学问家、大书法家苏东坡以及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作,大气磅礴、意韵弥天。这样的书法家,都是集诗文书于一身的旷世大家,其作品都是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俯瞰当下,大多数所谓书家只会写字而不善诗文,其作品成了少盐缺味的残羹,谈何道德文章醒世、明世、喻世的作用?!当下有血性的书家,就应该继古不泥,在传承古文人综合修养于一身的优秀传统的同时,融新时代的语境于一炉,静下心来孜孜不倦饱览群书精读国学,不断加强综合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融入中华书法激流勇进的洪流中而不褪色。

▲中国书法,应有不同美的追求与品鉴。“清奇险峻”的瘦硬风骨可谓美,“丰腴肥劲”的圆润朴壮的格调亦为美。书法中的用笔、笔法、笔意、笔势、结字、章法及创作灵感等,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互联动,优势互补,使书园中的各种香花争奇斗艳含苞怒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书坛春风拂面、春色满园、春意盎然的更加明媚秀美的春天。

▲中国书法,看似简凡,实则纷繁。登门入室后,眼界顿开,你会惊喜地发现,书法殿堂里,缤纷万象、生意盎然。日月之广袤,银河之浩渺,千变万化、目不暇接,乃出奇地灿烂辉煌。

▲人格正直则书格高贵,人性友善则书品端祥,人勤笔耕则人书俱老,人清心净则书韵有神。

▲晋尚韵是在追求美,唐尚法是在追求美,宋尚意是在追求美;历朝历代书法的美互动互补,就酿化出新时代别有洞天的立体大美。

▲成功的书法家,是其心性与坚韧,在经天的日月中长时间磨练出来的,是潜下心来在“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中,耐着性子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苦练出来的。

▲学书法不像学科技,科学技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更高处走,而书法艺术只能从传承中的最基层的零开始做起。

▲一个功成名就的书法家,必定是极具文学、哲学、史学、美学、天文、地理等华夏文明综合修养的大学问家。

▲习书者只要像热恋的恋人一样,一心一意地执着投入,书神就会把真爱献给你。书坛的精灵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把书法家的尊贵桂冠给你戴在头上。

▲书法大作,不是单看你作品的大尺码、大规格、大篇幅,而看重的是你书法作品中的内涵,是你书法笔墨线条间的艺术张力,是蕴藏在笔墨线条间的风花雪月天地真情,是展示在人世间的正大气象。

▲一幅书法作品,能成熟到有筋骨、有气血、有情致、有神韵,就可称得上精品力作了。

▲中国书法,是一门极富审美特征的艺术。这就要求书者,在审美观照下,有体察美、探究美、捕捉美、酿造美、表现美、升华美的本领。

▲书法作品中折射着书者的生命气息和人格襟抱,书者的秉性习气都深藏在笔墨间,良莠真伪细端则现,要想正本就必先清源,来不得半点马虎。

▲书法创作离不开书法评论的引导,书法评论离不开书法创作实践的滋养,二者结合,不可偏废,只要书评相长、能创尚评,便可立于书林而成大器。

▲真、草、篆、隶、行五体各具特色,要想成为书法大家,就应在五体兼蓄并容的复合中高标一体,独秀一枝。

▲一个有良知的书法家,就有着令人景仰的报孝情怀和担当作为。其书作笔墨中鲜活着时代的气息,为时代泼墨出彩,为时代抒怀放歌。

▲中国的书法,是表现线条美的艺术。书者的心力、人格、智商、学养、修养、境界等元素,都会在提拉横竖、点画按捺、曲折使转、快慢缓疾的起伏跌宕的变化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书艺的大千世界里。

▲书法家应是独具眼力的智者,其视野开阔,极目远望,包容万象,大彻大悟,目光犀利,入木三分,穿透力极强;对物象的认知,慧眼拾珠,胸有成竹;对把控布局、扫描细节的审视,稳准妥切,使书作臻达尽善尽美,无瑕可及。

▲中国书法之所以令人神往,因为其书写流程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奥妙而神奇。在特定的时空里,提按起落、横竖方圆、直侧弧撇、轻重缓疾、抑扬顿挫等运笔风格、质地、神韵,会全方位酣畅淋漓地展示于世。美不胜收,如痴如醉!

▲中国书法中的真、草、隶、篆、行以及蝇头小书、腕底大榜,造型独特、风格迥异、动静辉映、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相得益彰,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各领风骚,光耀千秋。

▲中国书法线条中的弹性极大。书写运笔中,其线性规迹随着毛笔的提按、疾缓、韵律、节奏等元素变化的起伏跌宕的频率越大,书者把控驾驭的难度就越大,这就势必要求书者要不断增强学养和修养,储蓄后劲,以适应线性高层面上运行中攻坚克难的需求。

▲中国书法的法度极其森严,书者顶礼膜拜。书者应遵法、守法、通法、用法、敬畏法,书者的笔墨只要在法度的轨道上创造性运转,其书作就会华彩照人,习习生辉。

▲中国书法的习书者,应有理想抱负,应怀有远大目标,应有所追求,应在习书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鹜地为冠以名符其实的书法家、大书法家、书法大师的桂冠而不懈奋发进取。

▲中国书法属华夏文化范畴。华夏文化是古先民及其后裔的高端睿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正能量的总载体,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具基础性、广泛性、深厚性、独秀性、光环性的光辉标志,是彪炳千秋光耀万古的汉字威严的揭示。这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头。书法家的书性是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卵化出来的,书法自信与文化自信一脉相承。作为有血性的书家,一定要在笔墨运行中,折射出一个文化人应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魅力,一定要敞开胸襟挥动大笔,为时代泼墨抒怀,为人民大书特书,以此才能无愧于人民书法家的称誉。

▲有造诣的书家,一定重视法度而又不囿于法度。其深谙法度是书法艺术的基石,是笔墨传承的基因,是书者应该依从的。但一味承袭,无追求地循规蹈矩,势必使书法偏离创新要求,跌入无个性、无灵性、无创造性、无时代性的呆滞巢穴。中国书法是与时代同步走到今天的,在展厅效应、视角张力的审美观照下,对传统书法理念如何注入当代特征,构建起新时期书法的审美价值取向,已成为书家迫在眉捷难以回避的课题了。

▲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美誉的山西籍女大书法家卫夫人(亦称卫铄),中国“书圣”王羲之是拜在卫夫人门下的入室弟子。卫夫人师法钟繇,妙传其法。工书善隶,清婉灵动、娇媚娇柔、殊韵飘逸,小楷灵秀犹如簪花之美,卫夫人不仅长于书法创作实践,在书法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她给人丰富的想象与无尽的思考与感悟:如千里阵云般的“横”,如高峰坠石般的“点”,如万岁枯藤般的“竖”等论旨,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女杰卫夫人这种书法创作实践和理论水平在创新的高层面上集于一身的典范,实在值得后辈书者借鉴和发扬广大的。

▲中国书法属传统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问题看法不一。我以为,应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因为随着汉字不断发展、不断推进,汉字的点画、结构、体势、风姿、神采在不断演变,不断出新出奇,呈现出星河灿烂目不暇接之势。这就势必对继承问题给书家提出了新的命题:是无选择地一味全盘照搬还是继古不泥勇于创新?我想但凡抱有革新意向的有出息的书家,必定会勇立潮头力排他议,用自我书法创作的革新成果来阐释这一时代命题的。

▲一幅完美耐品的书法作品,不仅正文要有端庄凝重的正大气象,而蕴藏着实用与审美功能兼备的印章的顺乎自然、妙趣横生的艺术元素,是万万不可或缺的。以汉字为主要题材的篆刻,历史悠久。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就有篆刻艺术的原始形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印章称为“玺”,篆刻由古代实用印章艺术衍生而成,宋元时期书画盛行,书画作品加盖印章的风气大兴。此书道一直延续至今。亦方亦圆的印文形姿,或朱或白的印文布势,单刀双刀的削切冲披,阴阳相合的文脉理道,错落有致的布阵格局,天然去雕饰的匠心独运,方寸之间的篆刻艺术魅力,给书画作品注入了无穷无尽的魅力,使书画作品锦上添花、情趣盈然、绵延千秋、妙不可言。

▲“象”是中国书法一脉独运的源头活水,是汉字与书法构成的主要元素,直接成就了汉字为魂的书法艺术。以“象”表述其意,以书为体,形为骨血,把外部世界缤纷万象的物象融汇于心,象与意、情与景,在大脑中酿化发酵后力倾笔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小篆,建构了书法史上千姿百态的迷人景观。

▲中国书法的狂草,风行于唐代中晚期,大历以后,禅宗至尊。君臣上下一味佞佛,广交僧徒,出家为怀,跪拜佛门,栖身山林,以觅静为安。这一时期的书法因禅宗笼罩,狂草风弥,无象无形、狂放纵逸、无法无天的走向,成了书家审美的追求。出现了追求以禅宗为指归,以禅宗为最高境界的书风。成就了张旭、怀素、释智永、释智果、释亚栖、释高闲、景云、杨凝式等一批狂草书家。

▲中国书法史上,父子并重,享誉经年、流芳千古,被后人奉为一代宗师者,乃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与其小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书艺精绝、美轮美奂,风格独秀,各领风骚。王羲之书风灵和、雅逸俊朗、刚健中正、舒静流美。王献之书风神俊、洒脱飘逸、情驰神纵、超隽优游。“二王”书法艺术的成就各具神采,各有千秋、古今赞誉、奉为神笔。

▲评赏一幅书法作品的高与低、优与劣,不能单看其作品的框架构成与线条组合,要更深层地看书者卓绝风韵与审美情趣,在挥洒的笔墨语言流变中,审视书者深藏于内心的凛然浩气、精神世界和多姿多彩、缤纷璀璨的物象图景。只有外形美与内在美完美无瑕的结合,书作才能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制高点。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书家,必定消释遵循书法规则与创意标新相融共济的深意,实践中深谙只要二者合力,就势必会产生震撼魂魄的无穷魅力,就势必会激发艺术生命春意盎然生生不息的无穷活力。

▲中国的书法,是以汉字为依托的线性艺术,是书写者情感世界的载体,是观物取象,象以尽意的诗意化境,是儒、释、道理念的交合升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审美特征极具代表性的耀眼符号。

▲中国的书法,是从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古典法度中,一路发展演变走到今天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艺术追求、艺术品格、艺术魅力,在不同时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汉末魏晋到唐宋时期,中国的书法,是以“二王”、张旭、怀素、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为代表的法则型的风格流派为主导,发展到元明时期,出现了冲破古典法度,颇具革新求变精神,以祝允明、徐渭、王铎为代表的,以情感宣泄为最高原则的“宣情型”的清新书风。

▲中国的书法,当属中华文化范畴,中国的书法家,当为中华文化人。作为中国的文化人,就应具备中国文化人应有的文化品格和道德操守,就应敬贤养德、自尊自爱,就应经得住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诱惑,就应像清荷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使书法家在耀眼光环下,其圣洁灵魂葆鲜不变!

▲要想成为一个不虚不玄名符其实的书法家,务必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鹜,以古人“十年磨一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的精神,苦心孤诣、孜孜以求、深钻细研、精益求精地去研习古贤名达、名碑名帖,走进古人精灵深处,魂魄附体后,再走出古人,寻找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以革新姿态,创造性的笔墨语言,在书坛别出洞天、独标自我,如此,必会成为脱离世俗视野真意上的大书法家。

▲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型的书法家,其学识修养、品格修养、行为修养,对书法内涵的认知与敬畏,对儒释道思想,对书法禅意的阐释与消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与传承,对作为一个艺术家时代使命的担当等,给世人树起了光辉榜样,都是令人敬羡仰慕的,值得以高度的虔诚,加以学习、效仿、借鉴、力行的!

▲要当好一个名符其实的书法家,就要有抵御市侩油滑陋习侵蚀的定力。一个在生活中,不做待人接物不周延、不做失之性情、不做不谙事理的书者,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书法家”这顶桂冠的尊严,才能细品深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深层奥意。

▲神圣的书坛,能在真意上诠释书法之妙谛者、恐非大文人莫属。因为大文人阅历深广、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审美穿透力极强。翻阅中国书法史就可得到印证,一帖《兰亭序》彰显了魏晋风骨的王羲之;自称为代表作以诗歌形式表述自己学书甘苦历练的《自叙帖》的唐人怀素;还有欧阳修、蔡邕、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傅山、郑板桥、何绍基等等,都是学问渊博、称雄一代的大文人。

▲一个道行深的书画收藏家,其定有超常的眼力,能鉴别出卖品的真伪;其定有超常的耐力,能周旋交易的成败;其定有超常的魄力,能决断卖品买与不买;其定有超常的实力,能即刻拍板掷金成交。

▲中国书法教育中,不能只注重传统技法、规矩、规律的传授,更要注重对书法真情实感的培育,要使习书者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书法的重要性。真正懂得中国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载体,是沉淀在中华民众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情结的精要所在,务使习书者深解“书为心画”的丰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相长,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广大享誉八方的预期效果。

▲书法家具有超常的性情,书家的性情是其艺术基因、学识修养、秉赋率性融会而成的利器,书家的性情具有一定的魔力,性情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书家作品的艺术品格。有性情的驱使,书家在无形的嬗变中会使作品臻达出神入化的境地,使作品妙笔生花、光鲜夺目,使楷书拙朴俊逸、行书隽健灵动、草书瀑飞浪哮。

▲中国书法史上追求风格美的书家,唯恐无人能超越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先生的了。智永是一位书法艺术上勇于探索创新、追求风神变化的强者。智永,浙江绍兴人,名法极,号永禅师,他处在尚韵与尚法的过渡时期,在这一夹层之间,其书法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既承继“二王”尚韵书风之余绪,又开启了唐人“尚法”书风之先河,在静与动、刚与柔的结合上,书风呈现出秀逸隽朗、风神娟静的胜境,开创了气韵与法度并存的极具美学特征的“精、熟、沉、稳、润、法”六字风格。在书法的精细、熟练、沉着、稳重、润畅、法度的运用和升华上创达了新的高度,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书法中的书札,短而精萃,魅力无穷,百字左右,可见乾坤,古往今来,生生不息。书札一直作为文人雅士、学人骚客、亲朋好友之间交流心迹、传情达意、沟通情感、传播信息、互治学识、探究学问、启迪后人等的载体。诸如王羲之、颜真卿、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米芾、王维、元好问、傅山、王国维、鲁迅、胡适、陈寅恪等的书札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

▲中国的书法与医道养生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承,均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清净养神,神出精书。神清气净是养生的根本,神智清明则气血平和,则可延年益寿。书写时杂念俱消,心无旁鹜,万象皆空,独倾于书,凝息净气,全神贯注于笔端,故而其书法可臻达出神入化、形神兼得的胜境。亦可臻达强身健体,防病为未然之未雨绸缪之高效。

▲习书者要想步入中国书法的殿堂,就务必要研习洞解先贤圣哲“会通之际,人书俱老”的深刻内涵,就务必通达践行书法大家所倡导的“继承与创新”联动互补合力并进的旨意。要在布局、章法、结体中,在横、竖、撇、捺、点、画、提、按、钩、弯、曲、直、向、背、正、侧、顿、挫、粗、细、方、圆、长、短、藏、露等的运笔中,折射书法运行规律性的精要。要以前贤名达的优秀成果为样品,临池不辍,游于艺苑,演绎华章。不间断地入帖出帖,出帖入帖,师法前贤,塑造自我。历练日久,最终可望成为书法殿堂里的高蹈出尘者。

▲善书者益寿。中国的书法与养生一脉相承。书法气象正大,流逸禅意。习书者要想写出一手好字,务必要全神贯注,静心调气,在横竖弯曲、上下提按、绞转回旋之中,心无旁鹜,出神入化,使气血通畅,运笔生风。持之以恒,阴阳平衡,内外兼修,则臻达天人合一、人书俱健之良境。

▲有良知的中国书法家,一定要强化担当意识,要肩负起时代使命,要勇做传承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中,运用好书法这一深涵精气神元素、承载着中华艺术灵魂的独具线条美的艺术形式,以酣畅淋漓的笔墨语言,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弘道养正,讲仁德、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畅述蕴藏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美妙的中国梦,为构建和谐世界和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习书者要想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书法家,必须脚踏实地、笃学正德,走稳踏实求艺路上的每一步,一定要问路识途,要洞察正路与岐路的区别,要走正路,永不迷航。在师承学艺中,狠下苦功,勤临碑帖,博览群书,研读国学,不断充实学养,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修养。切不可被名利场中的沽名钓誉、轻狂浮躁、急功近利、世俗铜臭、媚俗市侩等眼花缭乱的乱象所迷惑,要远离世俗,挺直腰杆做人致书,在书山路上步步攀登,向着高峰进发!只有这样你才无愧于书法家这个圣洁的称谓。

▲中国书法,是一个精深博大的艺术高地。书法创作者要想攀上艺术的高峰,就要修炼出高度的自觉性、坚韧性、领悟性、引领性,要在书法本体功能上下大苦功,花大力气,要走进古贤、走进法度,尊崇古贤与法度,在古贤与法度中精研细琢、反复品味,待修得正果后,师古不泥,再走出古贤、走出法度,在书法创作的实践中,不遗余力地找到自我、打造自我、升华自我,以锐利的笔锋独辟蹊径,用自我独具风韵的笔墨语言,精湛的表述技巧,反映生活中五彩缤纷的真善美,鞭挞不齿人性的假恶丑,用书法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对焦大千世界、书写人生万象,折射现实生活中的崇高智慧、崇高情操、崇高美德、崇高礼教、崇高理想、崇高境界、崇高品味!

▲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四千年前,中国就有了最古老的书法的雏形。商代的甲骨文,已成熟到具备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的三要素,艺术上达到了高峰,形成了中国书法最早的艺术形态。篆书保持了古代象形文字的特色,体划严肃,布白严谨,浑厚朴茂,绚烂多姿。篆书分大篆和小篆,篆书是总称。大篆系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小篆亦称秦篆,是大篆的简化字体,是秦始皇命书家李斯等实行的“书同文”,属秦国的通用文字,形体均匀整齐、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突破笔画的粗细、顿挫、轻重、方圆的格局。品赏大篆的代表作《石鼓文》、小篆的代表作《峰山碑》即可领悟到篆书的精要所在。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传统书体,由篆书的圆转演变为方折而成,是汉字演变中的一大转折,奠定了楷书孵生的基础。隶书始于秦、兴于汉,东汉达到高峰。隶书字体扁平、工整精巧、庄重典雅、方劲古拙、苍朴厚重、宽扁有度、横长直短、方圆藏露、诸法俱臻,字体构架形如蚕头雁尾、又如龟似鳖,笔势飞扬,姿态优美,气韵生动,荡气回肠,颇具沧桑之美。汉隶代表作《张迁碑》《曹全碑》可窥一斑。

▲中国的书法古拙典雅,风姿迥异。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是汉字正体最后定格的型体,是从隶书中萌生演变而出,又与草书、行书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中,以正方型取代了隶书的横扁型,保留了隶书结构美的优势。中国汉字书写进入楷书后趋于完备,形成了篆、隶、草、行、楷五体,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生趣盎然的格局。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当时即以楷书为印刷的主要字体。楷书唐代臻于鼎盛。楷书法度严谨、形体优美、笔力险峻、端庄雄伟、气势流畅、圆润清秀、灵动活络、字行匀称、重心平稳,章法一律齐整,长短宽窄参差。东汉钟繇堪称楷书鼻祖,王羲之进一步完善了楷书,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均为楷书大师。楷书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祭侄文稿》《告身帖》、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千字文》《洛神赋》等。

▲中国的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无法有体,紧粘其它书体的特点,注重连笔和省笔,少用草化符号,较多保留楷书可识性结构,点画省减、线条并合,既简易快捷又通俗易懂,增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书写极为方便,搭架起信息流通交换的桥梁。行书笔势流动、姿容活络、体态多变、不受拘束、灵活敏捷、饶有意趣。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具有典范性的行书风格的影响下,南北朝、唐代的书风一直在“二王”的书风中浸润。唐中叶到宋代开了一代行书新风的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以及元、明时代的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颇具创新精神,均为开一代新行书风格的先导。

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是苏东坡的《寒食帖》。

行书的发展演进有了“行楷”和“行草”。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行书中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草书,是中国汉字中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畅于抒情的最为简约的一种书体,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因字迹潦草富有草创之意而得名。其时,因汉章帝喜好草书,故称“章草”。草书在中国书法中占有重要位置。草书书写最自由最能体现书家的个性,草书摆脱了实用功利的形束,成为独亮于中国书坛的一种极具表层外形美和深层蕴涵美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高层面上精神享受的艺术。草书因书家而易,风格迥异,面目各具,风格多变,不拘章法,运笔野逸狂放、洒脱自如、流畅话络、雅隽秀媚、体势连绵、赴速急就。草书有大草和小草,大草亦称狂草,小草亦称今草。小草是章草基础上演变而成,使汉字外出波挑娈为向内呼应,上下笔势相通,更为自由放纵,比章草更便于书写。草书其形其神,空灵绝妙。书者可从张芝的代表作《冠军帖》《终年帖》,张旭的代表作《千文断碑》《古诗四帖》,怀素的代表作《自叙帖》,黄庭坚的代表作《花气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孙过庭的代表作《书谱》《千字文》,王羲之、王献之的今草代表作《豹奴帖》《初月帖》《寒切帖》中,可得其真传、悟其深奥。

(摄影:王慧)

猜你喜欢

书法家书法艺术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纸的艺术
小小书法家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