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展新型课外音乐活动
2017-10-09包丽丽
包丽丽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组织好新型的课外音乐活动,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突出“趣味性”、注重“开放性”、渗透“教育性”、体现“全员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外音乐活动在辅德、益智、促体、怡情等方面的功效。
【关键词】需求;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现实思考;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49-01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中小学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通过几年来的音乐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组织好课外音乐活动,真正发挥课外音乐活动在辅德、益智、促体、怡情等方面的功效,必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倡导趣味吸引,突出“趣味性”
1.用心选择活动内容——引趣
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内容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活动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要用心去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学生们自创的,也可以是教师创编或介绍的。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活动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特点,还可以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方特色的有趣的活动。
2.细心设计活动形式——增趣
本着学生成长需求,我们应打破应付式的课外活动形式,根据现有教师的专长、学校现有条件和学生需求,要细心设计形式各异、体裁纷呈的音乐活动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提高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如利用各种的媒体资源,开展音乐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开展音乐活动;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音乐社团活动;利用“小”游戏开展音乐活动等。
3.精心策划竞赛活动——激趣
音乐竞赛活动包括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音乐大闯关”、“音乐擂台赛”、“麦霸争霸赛”等一系列富有游艺性和挑战性而学生又有浓厚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布置的“音乐墙报”展评,展示学生个人音乐特长的“卡拉OK”独唱比赛,“各类乐器”的独奏比赛等个体性的竞赛。也包括要求全班参与的,如“国歌演唱比赛”、“校园歌曲演唱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等集体性的竞赛。让同学们在各类竞赛中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培养了良好的团体协作精神,又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大大地激发了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4.尽心指引拓展性活动——延趣
这里所指的拓展性音乐活动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拓展了音乐课外活动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我们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要通过指引学生对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并创造出如何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拓展开放空间,注重“开放性”
1.空间开放
就是要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礼堂,把学生带到发展特长的社团活动中,张扬个性的艺术节上,面向社会的舞台边,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高自我,在收获快乐中实现自我,在热烈的掌声中展示自我。我们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把学生带到清澈的小溪旁、婀娜的柳树下、美丽的花坛边,让学生在丁冬的流水声、沙沙的树叶声和花香鸟语中去听音乐、学音乐、享受音乐。
2.内容开放
充实内容,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富有童趣或典雅古朴的音乐作品中选择适合儿童的歌曲、乐曲作为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同时要加强音乐课程与相关学科课程、特别是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在内容的安排、要求的确立等方面为教学留有选择和创造余地。
3.时间开放
拓展时间领域,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组织课外活动,甚至推荐学生在午间、晚上作业做完后收看少儿音乐节目。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正规的音乐会、演唱会、社区汇演等各种文艺演出。
4.教学模式开放
倡导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的模式有校际“艺术节”或者“音乐周”活动模式、社区音乐服务活动模式、学校与社会上音乐机构合作活动模式、“音乐快乐夏令营”活动模式、网络化音乐探究学习模式、音乐社团活动模式、学科渗透型活动模式。
三、紧扣德育根本,滲透“教育性”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不仅要体现音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还要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因此,我们在设计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内容和形式时,必须遵循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渗透德育,使课外音乐活动在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格,陶冶高尚情操,丰富情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把握全员目标,体现“全员性”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必须体现“全员性”,将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与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结合起来。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往我校的很多的音乐课外活动都是为了应付各类演出和比赛打破音乐课外活动只为那些所谓的音乐“尖子生”、“特长生”服务的观念;不论学生水平高低,都要保护其积极性,使其认识到课外音乐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主动积极地参加。二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爱好音乐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从而带动大多数学生去参加课外音乐活动,保证活动正常、有续、持久地开展。三要注意观察积累,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年龄、年级的特点和各自音乐素质的不同,分类设计课外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与要求,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和爱好,选择活动项目。四要要精心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分层指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感,使潜在的智慧和音乐才能得到自由地发展。
总之,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校内外各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音乐教育阵地,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愿为原则,以探究、实践为主要特点的新型音乐课外活动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真谛,真正发挥课外音乐活动在活跃校园、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培养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著.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