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式”高职科技园建设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2017-10-09王俊松
王俊松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包含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校企合作项目、校企联盟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及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利益点不同,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融入式”高职科技园的建设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高职科技园;校企合作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为各行业培养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业和企业的支撑。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企业环境中参加实践,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已经纷纷与企业开展合作,在专业共建、项目联合研发、技能培训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利益点不同,往往导致合作“仅有其名”的情况,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科技园的建设为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供了新的平台。高职科技园作为高职院校的培育职能的自然延伸,为产业和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高职院校为科技园入园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科技园企业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实践环境和实践指导,两者相互融合,互惠共赢,解决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难题。[1]为了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应当打破高职科技园的物理界限,寻求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本文从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高职科技园建设思路分析入手,提出了“融入式”高职科技园建设模式,分析了其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支撑。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自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各类高职院校都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出台各类鼓励政策,以期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门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而专业技能的锻炼必须深入到工作环境中才能得到提升。在早期的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专业课程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的差别大,部门专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状况。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资源与企业工程师引入到课堂,大大拉近了学生和专业需求之间的距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企业兼职教师”、“校企合作项目平台”、“校企联盟”等多个方面。[4]
1.1 企业兼职教师
所谓企业兼职教师就是从企业遴选合适的专业人员参与学校对口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兼职教师一般承担实践实训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支撑。兼职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企业的大门,让学生了解真正的企业需求和企业标准,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但是兼职教师在实际参与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难题。首先,兼职教师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其本职工作是企业分配的相关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是满负荷的。由于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兼职教师往往很难潜心下来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当企业工作任务和教学任务产生冲突时,教学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其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兼职教师一般都没有时间参加教学方法培训,在承担教学任务时,课堂组织能力相对较弱。
1.2 校企合作项目
“校企合作項目”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发,教师和学生通过参加项目开发来锻炼实践能力。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校企合作项目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对于学校来说,让教师和学生参与项目开发,不仅可以锻炼专业能力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在合作项目中教师的角色通常是“项目经理”,学生的角色是一线技术人员,项目开发过程将真实的生产和开发实践引入课堂。项目合作平台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校企合作项目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利益而轻教学”的情况。
1.3 校企联盟
校企联盟是指学校和企业从战略合作的角度,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分别遴选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组建联合团队,团队同时承担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校的教学任务。团队成员具备双重角色,既是企业工程师,又是是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校企联盟的创立为解决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是解决了校内老师的专业培训问题,校企联盟平台为专任教师学习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提供了机会。再次是解决了兼职教师的稳定性问题。如前所述,由于企业和学校的立场不同,企业员工很难专注于教学,但是校企联盟的创立,使得学校和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校企联盟的创立为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校企联盟的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形成。校企之间如何保持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如何对企业工程师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都面临挑战。高职科技园的建设与运行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2 高职科技园建设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基础
大学科技园以大学为主体,将大学的各类优质资源与社会及企业资源相结合,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提供服务的平台。高职科技园有别于普通的大学科技园,在科研水平、专业积累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高职科技园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准自己的定位。[2]
2.1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而高职科技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部分,应该将人才培养作为园区发展的重要目的。一方面高职科技园入园企业提供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园园区与校园融合,为学生进入科技园企业实习、工作提供了便利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相应的设备、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同时科技园企业的兼职教师可以参与教学,为学生带来最新的技术和一线的实践经验。
2.2 提供四技服务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科研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相对薄弱,而在专业应用推广、面向一线的技能人才、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具备优势,高职科技园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准定位,将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四技服务作为园区运行的出发点,服务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人才培训、科技咨询等方面。[3]endprint
2.3 利用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
高职科技园紧紧依托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资源,同所在区域的民营资本相结合,合作创办企业。高职院校为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挥教师、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应当出台关于教职工和学生在科技园创办科技孵化企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学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孵化企业。同时学校还把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及其他资源对科技园全面开放。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将调动教师和学生到科技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高科科技园从自身优势出发,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四技服务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作为园区发展的主要工作。高职科技园的创建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高职院校与园区企业进行合作具有天然优势,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特别提倡“融入式”高职科技园的建设。
3 “融入式”高职科技园建设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所谓“融入式”高职科技园是指科技园不设置独立的封闭式园区,而是将科技园企业直接驻扎在教学楼宇中。高职教育需要与产业和企业深度合作,将一线的技术带入课堂,让一线开发工程师走上课堂,而传统的校企合作很难达到企业和学校的融合。“融入式”园区为高职科技园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各级政府机关的支持下,高职院校成立了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按照服务产业、服务教学的建设模式,开展“融入式”园区建设。园区在合作企业遴选上,将优先选择与学院专业相关的企业入驻,以形成相互支撑的局面。在地理分布上,不设立相对独立的科技园区域,而是将入园企业分布到相关专业所在的教学楼宇中,让入园企业成为育人环境的一部分,便于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在园区政策方面,对积极支持教学的入园企业给予优惠,对积极服务入园企业的专业给予奖励。在科技园与学院的人员互动方面,鼓励入园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入园企业的生成研发和工程项目。
科技园建设期间,在企业引入、校内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共享、入园企业后勤保障方面,科技园管委会制定了一系列制定,为入园企业提供项目孵化专项资金、园区种子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扶持,以及市级孵化器税收优惠、场地租金减免、学校资源开放和技术支持、协助申报各级科技项目和科技配套资金等优惠政策。
为鼓励入园企业支持专业建设,推动专业服务入园企业,科技园应当出台关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对入园企业参与教学建设、接收学生实训实习、接收教师实践,专业教师参与入园企业项目开发奖励办法等;对积极提供生产设备和岗位用于学生实训实习、教师实践,接收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工程业务,提供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提供生产案例、技术标准等用于教学的企业,给予减免场地租金、减免服务费用、共用设备资源、开展评优奖励等优惠政策;对参与入园企业工作的教师给予绩效考核加分、评优申报优先等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双向引导下,入园企业和专业的互动日益密切,“园校融合”的合作育人环境逐步形成。“融入式”园区建设使得大学科技园不仅成为企业服务与孵化基地,還成为了教师技术研发基地和学生实践基地,为推动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平台、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提供了条件。
“融入式”高职科技园的创建为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一方面科技园入驻企业的大量工程师为专业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科技园企业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深度合作,为项目联合研发、联办专业、合作办学提供了持续的动力。“融入式”高职科技园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孔焱.高职院校与大学科技园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 68-71.
[2]崔社军,只海平,郭少卿.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科技园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110-112.
[3]崔社军,郭少卿,党辉.高职院校科技园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6(9):45-47.
[4]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