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积累与作文教学
2017-10-09赵一锦
赵一锦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一直以来,作文往往是花时最多,收效很小的一个版块。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找不到话说或者有话写不出。
在我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都有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写作文当做一个包袱,消极应对,甚至有的学生一听着叫写作文就嚷嚷着头疼。让我们先看这样两个镜头:镜头1:记得有一次我叫学生在课堂上写一篇关于写景的作文,一個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红着脸站起来大声说的对我说:“老师,我宁愿一个人打扫一周的卫生,可不可以不让我写作文?我写不出来,我一听着要让我写东西我就心烦!”镜头2:我准备在学校组织一个课外活动,学生就议论起来了:“如果要写作文,我就不参加这次活动了。”这个事过后,我思考着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们克服这种心理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积累”欠缺,以致动笔时“无米下锅”,只有丰富“积累”才能“下笔有神”。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制造出好的器物来。”也就是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那么就离不开大量材料的支撑。做为初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课本。课本上基础,课本也是经典,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内容。
在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和观看一些教学视频后,我认为对初中生而言,在课文中吸取语言的营养,借鉴仿写才能更好的掌握写作技巧。先有模仿,才有创造;先会借鉴,才会创新。当然,有了可借鉴的美文,还要有自己的素材,学生才能“有米可炊”。因此,作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确实与现实、生活互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材料,积累素材,营造全面多元化的写作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而如今,随着中、高考的改革,作文的分值所占比例进一步加大,甚至有些教育专家还提出了中考只考作文的看法,并且已开始了这方面的试点,这些都可看做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写出好的作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用好教材
1.在教材中积累或者得到启发
作文是语言的组织,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而教材是名家语言艺术的结晶,感受和积累教材中的语言,才能笔下生花,课堂上讲解好一篇文章,就给我们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例如,学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分析了阿长这个最为普通的劳苦大众的一员,就可以布置学生写篇记人的作文,要求他们写作时,可以学习课文里的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同学们模仿学过的课文去写应该容易完成。语文的课文教学是我们同学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我们每学一篇或几篇课文后,进行类似的作文训练,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肯定能把书上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语言的调节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段文字中,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只有简单的衣着描写并没有对父亲肖像描写,那么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对父亲的外貌做一个简单的刻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也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写作练笔。
二、课堂上强化诵读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国的古典诗词曲赋都有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等特点,诵读古代诗文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诵读对写作的帮助是别的学习方法无法替代的,诵读是语言之根,是作文之母。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可获得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以及文化积累。在我国,很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而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为了利用诵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于是他把那些华丽的辞藻、生动鲜明的句子都写在纸片上,并把他们贴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以便于自己在吃饭、睡觉、慢走时都能随时诵读,在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读书机会,反复、多层次训练学生的读,这样必能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三、课内+课外阅读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所以在学完课文之后可以读读原著,如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风筝》等,不妨看看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学习了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可以看看《儒林外史》;学习了《香菱学诗》时可以看看《红楼梦》……在看了这些名著之后,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慢慢的在头脑里累积下来,在写作文时遇到和作者类似的境遇时便可信手拈来,实践证明阅读无疑是积累和丰富作文素材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学会观察,从“小”察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能够离开观察的,在学习中,观察就更重要了,如果不会正确的观察,就难以获得获得有效的知识。而一说到观察,大多数人只想到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感人伤怀的实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我却认为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微风吹过的田野,细雨中的校园,池塘中的鱼儿是怎么游泳的,树上的小鸟是怎么唱歌的……这些由静态到动态的物体都是观察的对象。在课堂上学生同样也有可以观察的地方,如各位老师上课音调,他们每天不同的发饰、服饰、穿着打扮……反映出老师他们怎样的心情,这些“小”的细节都是我们观察的内容。做为教师应该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就是要从“小”察起,这样,你会发现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这样也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五、全面细致
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到尾、由此及彼的进行观察。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观察就很全面,他抓住了故宫的总体特征,让人们对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结构、宫殿房屋等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当即布置了一篇 作文《我们的教学大楼》,要求学生课后仔细并全面观察教学大楼的位置、总体特征、布局等,也可以试着模仿《故宫博物院》作者的观察点,然后作文,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写得很科学。
观察细致就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内部规律,把握住事物的个体特征。例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把百草园软泥根一带写的妙趣横生,正是因为他观察细致:他不仅从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而且用了听觉 ——鸣禅低吟、油虫低唱、蟋蟀弹琴;还用触觉——翻开断砖,按住斑蝥的脊梁,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还用嗅觉——覆盆子“又酸又甜”。试想,没有如此细致的观察,能写出这么形象生动的文字吗?
六、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适量的作文批改
每学期按作文训练的总量,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其中的一部分交给学生批改,并由批改作文的学生在课堂上把批改的情况告知同学们,由全班同学一起评析写作情况。假如教师就像愚公挖山那样,天天批改作文,不只批改不完,而且效果也不明显。这时我们就应该充分信任学生,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搬掉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这座大山。
交给学生批改前应先指导学生批改的方法,讲清楚要求,包括字、词、句的书写,标点符号的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的正确使用等方面。学生改好后可交叉互改,再次明确这次写作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使他们明确符合标准的得几分,不符合标准的扣几分,一篇文章最后能得多少分……详细列出,就让学生按标准去评改,碰到拿捏不准的,相互讨论,克服困难之后他们就会不断进步。长期训练,同学们会对如何批改作文,如何评价别人的作文,有一个较深的理解与把握,随着训练的深化,便可反过来自觉写好作文,作文写好之后又能促进他们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这样做,何乐而不为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文教学是一项艰巨而繁复的任务,写好作文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学生锲而不舍、勇于探索;教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作文教学必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